,,
D-二聚体在急诊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中的应用
蔡克俭1,蔡艳红2,李力军3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于急诊急性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急诊进行抢救的246例,分为急性心血管疾病组和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并根据是否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将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分为ACS和非ACS亚组,对比分析各组间血液D-二聚体浓度,评价其对急性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意义。结果急性心血管疾病组病人血液D-二聚体浓度较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显著升高(P<0.05),ACS病人及非ACS病人的血液D-二聚体浓度与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且非ACS病人的血液D-二聚体浓度较ACS病人显著升高(P<0.05);随着临界值设定的提高,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逐渐下降,而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显著升高,D-二聚体临界值设定为400 ng/mL时,其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效果最好。结论D-二聚体检测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当血液D-二聚体浓度高于400 ng/mL时,往往提示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急性心血管疾病;D-二聚体;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多与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相关,临床根据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血管疾病[1]。本研究选取246例疑似急性心血管病病人,经确诊分为急性心血管疾病组和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并根据是否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将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分为ACS组和非ACS亚组,对比分析各组间血D-二聚体浓度,评价D-二聚体对急性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于我院急诊进行抢救的24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怀疑或不可排除急性心血管疾病者;②发病至入院抢救时间≤2 h;③病人年龄≤70岁;④无明确感染发生,如肺炎、脓毒症等;⑤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纳入研究的246例病人中,男134例,女102例;年龄37岁~74岁(55.31岁±16.74岁);按照临床症状分类:胸痛128例,背痛42例,呼吸困难37例,晕厥14例,心悸10例,其他15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病人自入院就诊时,采用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若病情需要,可进一步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CT检查,必要时可经病人许可后行增强CT扫描,以便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对于纳入研究的246例病人均进行跟踪随访,明确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的疾病类型,并按照是否为ACS分类,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D-二聚体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于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采用中位数(25%~75%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行H检验;D-二聚体检测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采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经过随访发现,246例病人中,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148例,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98例。其中,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按照是否患有ACS分类,ACS 114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非ACS 34例,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13例,肺血栓栓塞症(PTE)21例;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包括心力衰竭61例,稳定型心绞痛32例,其他非心血管病5例。
2.2 各组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 急性心血管疾病组病人血液D-二聚体浓度为514(357,1 869)ng/mL,而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病人D-二聚体浓度为308(126,745)ng/mL,急性心血管疾病组病人血液D-二聚体浓度较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显著升高(P<0.05)。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的两个亚组而言,ACS病人及非ACS病人血液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376(304,847)ng/mL和3 506(2 478,5 384)ng/mL,与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而非ACS病人血液D-二聚体浓度较ACS病人显著升高(P<0.05)。
2.3 D-二聚体检测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作用(见表1)
表1 D-二聚体检测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作用
D-二聚体是由凝血时纤溶系统产生的交联纤维蛋白降解所产生的小片段,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征性的降解产物,能够反映凝血酶与纤溶酶的生成情况[2]。目前,研究显示,D-二聚体对于静脉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恶性肿瘤等的鉴别、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因其敏感性和阴性预测能力较强,已成为凝血检查的常规项目[3]。但由于D-二聚体在多种疾病中含量升高,临床医师往往只关注其对于疾病排除的意义,而忽略其浓度的升高对于疾病诊断的价值[4]。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某些急诊病人血液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提示其可在急性心血管病的诊断中发挥作用,现阶段的研究表明,PTE、AD病人及ACS发病早期均出现D-二聚体升高。
综上所述,D-二聚体检测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当血液D-二聚体浓度高于400 ng/mL时,往往提示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 宁风.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 70 例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7): 172-173.
[2] 李丹丹,马聪.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J].血栓与止血学, 2011,17(3) :138-141.
[3] 宋建平,吴琼, 王维政.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检测分析[J].医学信息,2011(2) :411-412.
[4] 王梅,王金良.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1):82-84.
1.湖北省武汉市急救中心(武汉 430022),E-mail:gstyduf@163.com;2.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3.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信息:蔡克俭,蔡艳红,李力军.D-二聚体在急诊急性心血管疾病病人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9):2503-2504.
R541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9.045
1672-1349(2017)19-2503-02
2017-01-05)
(本文编辑 郭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