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结尾艺术赏析

2017-11-03 03:25曹春华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

曹春华

古人作诗强调结句,追求意蕴丰富,余韵不绝,正如姜夔所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诗歌结句赏析历来受人重视,也是当今高考重要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赏析、品味诗歌的结尾艺术。

一、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结尾艺术

1.以描写作结。

(1)景物描写作结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宋·叶梦得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以景作结,是古人用得最多的诗歌结尾方式。诗人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借景抒情,往往能收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效果。这首词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新声”指作者所寫的这首新词,诗人想邀请采菱女来吟唱自己的思乡之曲,却未明确说明找到与否,而以景作结。明写水面宽阔,暗写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明写水面烟波浩淼,实则抒发诗人因故乡渺远,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而产生的迷离怅惘之情。

(2)动作描写作结

寻诗两绝句

宋·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这两首诗的结句,都以人物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亭角寻诗满袖风”,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看月色寻诗。两处结尾,通过描绘陈居士醉中寻诗、夜晚寻诗的动作,写出了陈居士洒脱的性格,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3)心理描写作结

内宴奉诏作

宋·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两句属人物心理描写。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愧!结合上文可知,诗人羞愧的原因是三十年前曾披金甲,跃马疆场,而今“臂健”“眼明”却无法操弓上阵,两相对比,流露出作者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遗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2.以议论作结。

以议论作结,往往通过议论来点明主旨,抒发情感。

咏 笛

唐·刘孝孙

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

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

幸以知音顾,千载有奇声。

在一个清冷的秋夜,夜凉如水,风中远远地传来一阵清亮悦耳的笛声。笛声一会儿激昂慷慨,如金石撞击,令人振奋不已;一会儿又清幽凄婉,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凄清的笛声撩起了羁旅行人的思乡之情,思绪随着委婉曲折的笛声飞回了家乡,邻居也在笛声中忆起了美好的往事。诗歌前三联以秋夜笛鸣承题,次写笛声曲折变换,然后由笛及人,写旅客、邻人的内心世界。篇末以议论收束,“幸以知音顾,千载有奇声”,那婉转悠扬的笛声,正是因为有了真正喜爱它的人,所以才在千载之下,依然传响不已。这一议论表达了作者对知音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知音的渴望。

3.直接抒情作结。

咏 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诗人患难之中,取譬明切,用典自然,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首起二句运用起兴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玄鬓”“白头”,两两对照,自伤老大。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既说蝉,也在说自己。“露重”“风多”“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尾联直抒胸臆,抒发自己满腹冤屈无处申诉,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表达了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高洁情操的志向。

二、从修辞角度看诗歌结尾艺术

1.比喻作结。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一生沉沦辗转,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人。这首词其实乃是借怀恋美人以抒发自己幽居穷处的苦闷。本词结句比喻新巧贴切而又丰富多姿,传为佳话。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形象的景物以增加感染力,这并不是贺铸的发明,而把比喻设置得如此新颖奇妙却是贺铸的创造。“一川烟草”,以江南春天遍地茂盛的烟草比喻忧愁之繁多,“满城风絮”以满城随风飘飞的柳絮比喻忧愁之杂乱,“梅子黄时雨”以梅子黄时不绝的朦朦细雨比喻忧愁之连绵不绝,连用三个比喻形成博喻,集中突出表现了“闲愁”之繁多、杂乱、连绵不绝,不仅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同时也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2.以典作结。endprint

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添了诗歌的含蓄美。诗人往往借古人、古事、古迹来含蓄委婉地抒发情感。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①,沙鸥相对不惊飞②。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即巧诈之心。②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化用姜太公渭水垂钓的故事。姜太公曾以钓鱼的方式引起周文王的注意赏识,表达入仕的愿望,本诗作者却说久不钓鱼以致荒废了旧钓矶,反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毫无求取功名之心,一心安享田园生活的闲适惬意。与上文沉醉美景,忘却心机、返璞归真的境界正相融合。

3.双关作结。

南乡子·送述古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好友陈襄,字述古。

下片写词人送别友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的情景。结句中“荧荧”一词语含双关,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闪烁”。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因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的凄凉孤寂心境。

4.对比作结。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流放途中写的。

该诗结句“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所谓“味在酸咸之外”(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诗句以“人南窜”与“水北流”形成对比,诗人被贬往南地,心却念念不忘京国,北流的江水勾起的是被贬远戍、远离京国的哀愁,而这哀愁又正如一江春水汹涌澎湃而又连绵不绝。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悠思渺远。

5.疑问作结。

(1)有疑而问,感慨无尽。

新年作①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诗人老年被贬荒凉之地,逢新年,思乡心切。尾联“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化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因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己似”之感。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疑问,这是一个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封建官吏抑郁、失落情绪的自然流露。这一问,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我们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2)无疑却问,实寓悲愤。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宋孝宗干道七年冬,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这首诗。

此诗作于1172年冬。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这首诗。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事机密。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时常常“寝饭鞍马间”(《忆昔》)。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城市。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但这并非诗人所愿。

结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意为“我难道只该是一个诗人吗?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回到成都。”

做一个诗人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终极追求,诗人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实难甘心。

这一问看似有疑,实寓悲愤,是诗人抑郁中的自嘲,沉痛中的调侃。

(3)明知故问,引人回味。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此诗同样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语言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全诗虽是吊古,实则伤己,借怜贾谊以自怜。贾谊,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相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己,感慨万千。

诗歌结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无疑而问,令人回味。“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明知故问,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三、从其他艺术手法的角度看詩歌结尾艺术

1.反衬作结。

阮郎归endprint

宋·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结句“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运用反衬手法。在古人心中“燕”向来少有独飞之时,“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唐·沈佺期)“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唐·卢照邻),“双燕”实喻夫妇和谐相伴。该诗结句以“双燕”反衬少妇的形单影只,抒发游春之时产生的“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孤苦哀怨之情。

2.虚笔作结。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唐·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用虚写作结可以拓宽读者思维空间,表达更丰富的诗歌内涵。此诗前两句通过对友人交往人物、居住地点、居住环境的描写,点明友人“隐者”的身份,结句“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想象友人整天与渔樵为伍、日暮归来被雨打湿衣衫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友人隐居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3.以理作结。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为一代改革家,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王安石登飞来峰时即景抒情,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心系天下而敢于革新的伟大情怀。读着这样的诗歌结句就好像在听一位哲学家的谆谆告诫,越思越有味。只要我们留心一下,以理作结的诗歌是很多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更难能可贵的是,绝大多数富有理趣的诗句会随着时间推移、人物变迁而产生更多更新的寓意。就像本诗,我们亦可从中明白思想、学问、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的生活哲理。

4.无理而妙。

在诗歌创作中,“无理”与“有情”常处于矛盾统一的两端。所谓“无理”,是指与一般的生活常识以及思维逻辑不相吻合;所谓“有情”,是指这些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真情。苏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其“反常合道”,即为“无理而妙”。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此诗是诗人自贬所泷州逃归途中所作。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返归途中所写的诗歌。前两句主要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按照常情,最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思念与担心的交杂,就形成急盼归家,又怕到家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之后,越接近家乡就越强烈。于是“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种看似反常无理的矛盾心理却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正所谓“无理而妙”也。

综上所述,诗歌的结尾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往往会综合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但不管诗人采用何种艺术手法作结,最终都是为了抒情,抒发作者或直白或含蓄的情感,相信只要我們反复吟诵,涵泳体味,定会领悟其妙。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最帅的诗人
七月诗歌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