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蓉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什么是情感,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的定位,目前我们历史教学的现状,情感教育的缺失,以及我们应作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情感价值教育的定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要“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极大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认识过程而轻情感过程,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导致一大堆“问题学生”的出现!这值得我们教育界反思!
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生动有趣的,但是在学生眼里历史课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的课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历史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情感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
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
情感教育不能空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如讲《鸦片战争》时可以联系当今毒品泛滥的形势,由毒品的危害联系到当时英国输入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南京大屠杀,数十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军的手上,让学生再次感受日军的残酷血腥以及他们发动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民族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奋起抵抗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来反抗日军的侵略的史实,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样既可以避免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又不会远离学生生活。
二、创设历史情境,重现历史,身临其境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那么即使再悲壮再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起人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料、震撼人心的革命歌曲、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
三、避免陷入情感教育的误区——形式化
教学手段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例如,在编演历史剧时,不要把历史剧变成娱乐同学的闹剧;在使用历史剧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理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其实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以教材内容而定,注意各种方式替换使用;另外,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不能事事都要进行情感教育,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具匠心,形成一两个高潮即可。
历史学讲究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习历史,不能单单满足于记住一些知识、理解一些知识,而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感悟,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获得真正的教益。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不仅我们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历史学是丰富多彩的,不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例如在教学《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节课,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科學探索活动的艰辛与执着,启发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顽强不息的毅力、努力进取的精神,鼓励学生乐于动手敢于创造!我们可以介绍为了继承、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也可以介绍终身未婚,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事迹。这些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顽强进取、敢于打破权威、敢于发明创造的精神,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作为史学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历史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历史的使命和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