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育家国情怀的实施路径

2017-11-03 17:08王秀江兰淼鑫
中国德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爱心德育儿童

王秀江+兰淼鑫

“双有”活动充分保持对孩子自我选择权的尊重与信任,强调儿童的主动和发展,强调儿童的创造性,强调差异即个性,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尊重儿童自由的特质。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国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家国情怀是人立身养德之本。爱国,是我国少年儿童德育的核心所在,为了让爱国主义真正融入到少年儿童的生活中,全国少年儿童“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以下简称“双有”活动)一直努力探索和实践,在校外教育领域为少年儿童开垦了一片沃土。

“双有”活动是1988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团中央少年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发起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以“心中有祖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心中有他人”作为集体主义教育具体、现实的切入点,提出“活动育人”的教育途径。历年来,活动抛开传统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關注孩子的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强调孩子知、情、意的能动统一,将家国情怀真正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和思想中去。

一、紧扣时代主旋律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都是时代的德育,都烙着不同时代的印记。”[1]30年来,“双有”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紧扣时代主旋律。时代主旋律是引领时代前进的主流思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双有”活动主题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用时代主旋律引领、激励、唤起、推动少年儿童融入社会时代精神,让孩子们贴近生活、关心国家,培养孩子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双有”活动诞生以来,一直紧跟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组织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1988年“改革在我心中,我在改革中成长”;1989年“爱我家乡、爱我集体”;1990年“迎亚运、节约一分钱,献国旗、表爱心”;1991年“学一段党的历史,访问一位老党员,参观一处革命遗址,搞一项社会调查”;1992年“学历史、知国情、爱五旗、树理想”;1993年“忆当年、学先辈艰苦创业,看世界、做当今改革小主人”;1994年“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少先队做个好队员,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家做个好孩子”;1995年“弘扬民族精神,从小热爱祖国”;1996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60周年”;1997年“血洗百年耻辱,喜迎香港回归”[2]……从每一个主题中都能找到那个时代的精神和印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年的六一讲话中都对少年儿童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这为“双有”活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成为“双有”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泉源:2011年“双有”活动主题是“争做党的好孩子——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2012年“双有”活动主题是“学习雷锋在行动——童心有爱 绽放未来”;2013年“双有”活动主题是“欢乐童心 美丽中国”;2014年“双有”活动主题是“童心共筑中国梦 改革奋进我同行”;2015年“双有”活动主题是“童心接力中国梦 中华文化我传承”;2016年“双有”活动主题是“童心构筑梦想 学习创领未来”,无不是主流价值的彰显。正因为“双有”活动的主题紧扣时代的主旋律,“双有”活动才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二、回归生活世界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许多德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德育工作不能只靠灌输道德规范,它必须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关注孩子的真实需要,通过教育创新,使教育从以往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转换为基于真实情景的交往活动[3]。

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精力旺盛等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双有”活动以孩子的秉性为出发点,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每年的主题之下,创造了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四格图文创作大赛、“中华大地行”研学旅行、“我是小小中国通”网络知识竞答、城市定向穿越、爱心捐助等,各项活动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活动要素,真正将德育引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中。

(一)化抽象概念为具象

国家、民族、文化、道德……对于这些高大而抽象的词汇,多数孩子都摸不着头脑。而说起家乡、服饰、美食、亲人、朋友等,他们基本都能侃侃而谈。基于此,“双有”活动独具匠心地把儿童难以理解的国家、民族、文化主题概念巧妙地与儿童身处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选取儿童熟悉的历史文化中的名人轶事、风俗人情等元素作为小主题融入到活动中,如2013年“画我家乡 爱我中华”主题,2014年“小小中国通”网络知识竞答主题,2015年“传奇丝路 魅力神州”主题。在活动中我们发现,这一类具体的人、事、物的资源很容易被儿童接受,进而促使他们主动去观察、探究。活动中教师再适时引入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与国情知识,植入爱国、爱家、爱他人等主题观念,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概念在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建构起来,孩子们对国家、民族这些词汇也就有了自己的理解。

(二)变理论为实践

很多人在课本上读过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在电视里看过展现祖国博大文化的节目,但是祖国到底是什么样,只有自己走一走,看一看,才能真正的懂得。“双有”活动充分运用情景学习理论,即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2011年,“双有”首次开展了“中华大地行”活动,组织上海、宁夏、珠海等地近百名孩子到北京游学一周,领略了故宫、颐和园、万里长城等古代建筑艺术,参观了鸟巢、水立方、中国科技馆等现代场馆,体验了老北京小吃等传统文化,走访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院校。孩子们真切地感受了北京,体会了北京,在交流中,他们由北京又想到了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家国情怀在游览和交流中不知不觉浸入心间。

(三)借科技添光彩

在多媒体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家庭学习的主要工具和方式的时代,“双有”活动也跟上时代的步伐,于2013年利用互联网开创了“我是小小中国通”的网络知识竞答活动。这是从线下到PC端,再从PC端到手机端的校外活动,让孩子通过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工具参与到活动中。2013年,全国有49家校外机构参加了“我是小小中国通”活动,短短几天就有80余万浏览量。2014年,又有50余家校外教育机构,1,300多所学校,近77万少年儿童参与到“我是小小中国通”的网络知识竞答活动中来。2015年,进一步为少年儿童设计开发了手机答题APP,共有66家机构发动2,321所学校申报参与该项活动,100余万少年儿童参与其中,这些举措实现了“双有”活动向“互联网+”时代的迈进。同年,“双有”活动组委会携手腾讯儿童共同打造了第四届Fun秀儿童创造力大赛第二赛季——“传奇丝路,魅力神州”主题赛季,将此届大赛中200个优秀获奖作品上传到网上予以展示,期望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把“双有”活动的图文创作变得天宽地广,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儿童参与其中。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科技手段,将活动的触角伸向任何一个领域和角落,符合现在孩子们的学习交流方式和生活情境,让活动开展更加深入孩子的生活和内心。endprint

同时,在“双有”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如在2014年的图文创作大赛中,江苏地区的孩子把当地优秀美术作品里的内容,变成声、光、电映照下的一场文艺盛宴,用优美舞姿、动人乐曲,组成了一幅让人耳目一新的立体动感画卷,极大地丰富了“双有”活动的德育手段。

三、强调儿童主体

“教育的领域就是自由的领域。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即对自由的自觉追求,在终极意义上,教育即自由。”[4]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向善,在于人自由自觉的道德行为。德育活动是培养人的道德實践能力的重要方式,道德实践能力包括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实施。道德行为的选择,是自由选择的过程,而道德行为的实施,是人在自由选择之后的践行,这种自由选择与自觉行为,能进一步促进人的自由。德育活动的实质,就在于以人积极自由的活动,培养人自由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能力。“双有”活动充分保持对孩子自我选择权的尊重与信任,强调儿童的主动和发展,强调儿童的创造性,强调差异即个性,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尊重儿童自由的特质。

在图文创作大赛中,根据主题,孩子们可以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创作展示。从全国各地共计几万幅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的孩子用了铅笔、毛笔、水彩笔、粉笔,有的孩子用了剪刀、刻刀,有的孩子用了普通白纸、彩纸、宣纸、瓦楞纸,有的孩子采用了绘画、剪贴、雕刻、泥塑等方式……作品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自由度越高,孩子们投入的真情实感就越多,参加活动后的共情效果也更强烈。同样,在城市定向穿越户外拓展的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路线图,自主制订穿越中的策略,这对他们的脑力和体力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体验。他们感受到:自己竟然可以当自己的主人,自己对祖国、家乡的理解竟然可以通过绘画、户外拓展的形式来表现,主人公精神也就真正地内化于心了。

四、倡导爱心公益

多年来,“双有”活动致力于爱心公益,倡导手拉手帮扶行动,并在突发的灾难前,能够迅速反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联动,快速组织面向儿童的爱心捐助活动。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双有”活动组委会立刻组织开展“童心有爱 情系雅安——点亮灾区儿童六一心愿行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征集心愿、认领心愿、发送心愿的形式,定点对接灾区儿童的“六一心愿”,引导其他地区儿童关心困境同伴。来自雅安芦山18所中小学的1,315个心愿,在全国各地妇儿活动中心、少年宫的积极组织下全部得到认领。这次活动在千千万万儿童的心里都种下了爱的种子,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到灾难面前人之坚韧、人之团结、人之拼搏。

同时,“双有”活动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开展“共享阳光 助梦飞翔”爱心捐助活动,每年牵手一所老少边穷地区的小学,通过各地校外教育机构统一组织少年儿童开展爱心捐助行动。2015年、2016年,“双有”活动组委会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健康成长专项基金联合开展“童鞋奔跑”爱心公益活动,通过爱心绘画和梦想风车制作,2015年募集资金30多万元,2016年募集130多万元,将成千上万双童鞋送给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帮助了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也让爱心公益的理念和行动常伴于孩子的心里与生活之中。

30年来,“双有”活动持续发挥校外教育“活动育人”的独特优势,在思想道德教育的道路上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国家和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在孩子的心中,爱国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感情,在日常体验和实践中集聚磅礴的力量。“双有”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国爱家的种子,我们期待每一颗爱国爱家的种子都能生根发芽,长叶开花。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中心.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97.

[2]许德馨,张成明,穆向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少年宫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95-196.

[3]刘旭东.教育和生活关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53-57.

[4]王啸.教育与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8-13.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心德育儿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爱心树(下)
爱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爱心的奉献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