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怀
摘 要:中华民族文化深厚,历史悠久,是培养中华人民性格和精神文化的土壤,在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支撑,几千年来,它一直闪烁着闪耀的光芒,但是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危险,许多人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更是越来越轻视,本文就现代中小学面临的对传统文化的轻视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3-00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041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最基本的载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人民,铸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然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非常淡薄,回顾中国历史,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改革一直经久不衰,从五四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已经就开始不断地动摇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国市场,外来文化的迅速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垃圾和低俗文化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一大部分时间和空间,致使传统文化不断遭到侵蚀,许多炎黄子孙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无所知,不但不觉得可耻,反而引以为荣,相反的,把不会使用电脑和不会网络称为文盲,现代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细心的教师就会发现,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空洞,错别字也越来越多,文史知识越来越欠缺,有些学生连基本的文章格式都没有掌握和了解,进而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的缺失,尊老爱幼、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甚至成人眼中都是嗤之以鼻的。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家庭中不懂得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心理脆弱,对自己的行为毫不负责,所以,如果缺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人才,社会发展将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中小学教育中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它成为新一代中国人成长的思想和道德基石。
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思想文化进入了已经封锁千年的中华大地,中国也从此开始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一直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偏差,那就是批判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这种偏差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民思想的发展的传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效益标准”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我们现在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个人利益的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平台,而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等做人的基本准则逐渐被个人主义,利益主义所取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现状是学龄儿童一经入学,就毫无选择地被纳入现今的高考体制当中,寒窗十载,不断地经受各种教育系统的培训,应付不同的考试机制,为了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得不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应付考试上,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实现了大学的目标后随之进入已经被社会制定好规则的预定轨道,在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课程设置中,也很少体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现在的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和研读传统文化,更不用提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去影响生活和学习了。
三、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理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不息。爱国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体现。中国古代的一些基本思想便是以爱国作为支撑的,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晚清时期的林则徐更是提出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主张。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上的具体表现,所以,在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明建设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在这一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不断碰撞的过程,所以,国家在考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得考虑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的体制过程中,就是要加强对中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是爱国主义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给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以集体主义和大公无私的警声去面对以后社会的考验。
四、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对策
1.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高度,进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
2.立足现有的教育体制,不断寻找新的教育渠道和方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给学生多提供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材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教会学生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厚德载物、道家的淡泊名利等基本的做人理念都值得去学习。
4.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从学科特点来说,语文这个科目是最能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将传统的文化教育渗透到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式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支撑的精神柱石,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要看到现今传统文化教育的劣势,不断培养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采取积极的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体制有效地结合。
参考文献:
[1] 沈立.浅论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5):24-27.
[2] 董丽.浅析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J].文教资料,2011(11):94-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