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要:高职院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湖北省部分院校仍局限在传统的办学思路之中,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只有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才能形成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协同互动发展格局。
关键词:湖北省;高职院校;地方经济;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10-0024-04
科教优势一直是湖北发展的最大优势,高等职业教育则是服务湖北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北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5月20日,湖北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9所,其中高职院校73所(公办61所、民办12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6.59%,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54.28万人,占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数的38.48%,高职院校已经占据了全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而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中,湖北虽然位列第九,但与前三位的广东、江苏、北京等省市相比仍有巨大的差距,可见湖北并未完全发挥其科教大省的优势。
“十三五”时期是湖北省“黄金十年”重要战略深化期和攻坚期,湖北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研究如何发挥湖北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优势,加快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探寻高职院校发挥创新创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种特殊教育类型,它既有高等教育的职能,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履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之外,更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的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政府主办,属于地方性的高等院校,地方经济既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平台和指明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和保障。而高职院校则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协调互动关系[1]。
21世纪以来,国民在学历教育上的旺盛需求促使教育市场的开放程度越來越高,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的教育格局。但随着近几年高职生源的不断减少,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因此,对于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地方性三大属性的高职院校而言,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小则是衡量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湖北省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不到位
湖北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发展壮大汽车、钢铁、石化、食品和药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培育产业新动能,提升省域经济竞争力。2015年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概况显示,全省普通高职(专科) 在校学生54.68万人,开设专业共有19大类。专业学生人数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财经大类117 872人、制造大类77 760人、电子信息大类65 301人、土建大类64 489人、医药卫生大类59 575人。而轻纺食品大类仅7 730人(第10位),材料与能源大类7 557人(第11位), 生化与药品大类7 261人(第12位)。
由此可见,湖北省高职院校很多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并没有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需求,跟风设置“热门专业”来寻求招生大战的主动权,从而造成了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不高,与此同时,严重的专业同质化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也对学生就业造成了潜在危机。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的直接体现。目前,湖北多数高职院校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引导,忽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并不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高职教育只有及时把握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院校、政府、企业共同参与、联合培养的方式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三)科研能力与地方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
近年来,湖北省应届高考人数持续减少,而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严峻的生存压力使得招生工作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繁重的教学任务也让教师难以集中精力搞科研,大部分教师主动投入科研、服务社会的热情并不高。通过知网检索科研成果显示,最近五年湖北高职院校各种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但多为社科领域的基础研究,自然科学领域的研发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在政府决策咨询和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作用并不明显。重理论、轻应用的科研模式让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产生怀疑,高职院校也难以了解社会和企业发展的真实需求,转化率低、认同度低、应用率低成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
(四)校政行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广泛开展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实需求。虽然无论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高度强调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在宏观层面上,湖北省缺乏校政行企沟通交流的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政策不到位导致合作缺乏保障和指导,很多合作流于形式。平台缺失则使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渠道不畅,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产生偏差。其次在微观层面上,高职院校与政、行、企在合作收益上并未形成共识。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只求数量不管质量,而政、行、企一方则认为高职院校在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实力不足,导致双方深入合作的动力不足,更多的合作仅停留在协议签订和学生顶岗实习层面,在合作育人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并未开展实质性合作[2]。endprint
三、湖北省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落脚点。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合作模式,才能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出适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加强专业产业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应该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高技术技能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教育却面临着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学生基础知识匮乏、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合作、共享、双赢理念下,高职院校和一些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学院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既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能将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优势与地方龙头企业的生产实践、技术创新等优势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托产业学院为平台,双方在信息互通、人才共享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工学结合向深层次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并以生产性实践教学促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各种技术应用中心建设,使高职院校能够真正围绕地方产业需求提升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能力,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满足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3]。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是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但通过调研发现,湖北省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多以传统的就业教育或简单的创业培训替代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将其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坚持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为前提,大力开发和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将其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4]。
2.积极打造创业文化,搭建创业平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育学生崇尚创新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的各种创业行为。同时,开辟校內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群体提供众创空间。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在房租、水电、网络等费用上给予一定的补贴,免费提供法律、财务、税收等各方面的咨询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各种难题,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生态系统。
(三)完善科研体制改革,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促进就业为宗旨,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目标,改善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分离的状态,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1.建立和完善以创新创业为风向标的科研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的以论文数量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依据,引导教师将科研重心转向贴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上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围绕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开展科研,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既能提升教师的应用研究水平,又能激发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热情。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制定以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率、转化率为标准的科研评价制度,对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政策上要予以倾斜。
2.全面开放校内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园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协作、共享共赢”的原则,汇聚校、地、企三方的政策、技术、人力、创新等优质资源共建科技园区。首先,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在税费、资金方面上给予大力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并制定各种政策保障科技园的顺利建设和持续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应对科技园进行合理定位。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创业孵化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引进重点企业,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和管理工作,将科技园打造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质平台,实现“1+1>2”的协同发展效应。最后,企业要明确责任主动作为。企业不能将校园和学生作为其廉价的办公场所和免费的人力资源,而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工作,以人才互聘、信息互通、技术互享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科研园的反哺功能[5]。
(四)拓展社会服务内容,提升社会认同程度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上存在形式单一、层次较低等明显短板,因此,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认同度的有效手段。
1.加强高职院校新型“本土智库”建设
高校智库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其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咨询和参考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地方性和高等性的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首先,高职院校要做好校内智库人才储备,不断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人才的评选机制,积极选派优秀教师以访问或进修的形式到知名的高校智库开展交流学习,加强对智库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升高职院校的咨询服务能力。其次,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要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政府和学校共同协商制定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专家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打通专家将知识转化为决策的通道。同时,允许经验丰富的政府人员到高校智库兼职,主持或参与地方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增强智库提供政策咨询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实现院校科研与政府决策的有效衔接,形成政府和地方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互补、人才共享的格局。
2.大力开展各种技术技能培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既是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能力的检验,也是有效放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公益性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技能鉴定中心、考证培训中心等各种平台建设,依托服务平台对短缺的技术性岗位开展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素质,通过技能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有效结合,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和技术资源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利用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针对农民群体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可采取灵活开放的培训方式主动上门服务,让专家教授将生产经营的各项技术技能送到基层,或根据实际情况将培训课堂拓展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的实际困难,确保职教下乡的覆盖面和培训质量。endprint
服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湖北省高职院校只有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与产业对接度,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完善科研体制改革,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内容,提升社会认同度,才能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开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83-85.
[2]吴少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赵东明.高职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6):42-46.
[4]王恒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0-82.
[5]张海波.高职院校与大学科技园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68-71.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erv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GAO Feng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ning Hubei 437100,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the special status and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som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Hubei Province are still confined to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education, which does not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major set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form a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attern between them and local governments only if they a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local industries, innovate service modes, enhanc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provide talent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irmly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ocal econom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ability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