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
“如果那个男孩愿意考我女儿的研究生,我们是可以考虑见面的......”在北京天坛公园的相亲角,一位白发苍苍、身形佝偻的父亲语出惊人。说起女儿,这位父亲十分自豪,女儿今年29岁,12岁就考入北大,之后留学美国,现在北大当老师。这些基本信息都被制作成一份“简历”放在地上,过往的家长如果感兴趣,就可以与他相互交换儿女信息,看对方是否“匹配”。不过,他女儿的择偶条件很特别:对方须是满足丢了饭碗的讲师、不上讲台的程序员、福利院孤儿、非“双一流”高校助教条件之一的男性。看他女儿的照片,面容清秀、身材匀称,学历、工作都不错,这样的择偶条件似乎不符合传统的“门当户对”。对于女儿的选择,父亲非常无奈。因为女儿出生时自己年龄已偏大,所以对她的婚事十分着急,奈何女儿不急,多次“拉锯战”后,才有了父亲替女儿来相亲角的一幕。
和相亲角的其他家长们一样,这位父亲每周行程满满:周一、三、五上午,天坛公园;周四下午,陶然亭公园;周六下午,玉渊潭公园;周日下午,中山公园。这些公园的固定时间地点,到处是替儿女相亲的家长身影。他们相互不熟悉,但在他们面前都有一张A4纸打印的“简历”,写着儿女的基本情况,但大多都没有名字和照片,只有年龄、籍贯、身高体重、工作、房、车等信息。从远处看,一长溜A4纸放在地上,看上去如同劳务市场一般。有的家长坐在简历后的小马扎上,等待“挑选”;有的家长则“主动出击”,挨个查看别人家的情况。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家长们就会站起身来聊,单刀直入,户籍地往往是最先被问到的,紧接着就是问房产、单位等情况。如果是“京户”“城区有房”“公务员”,那一定会用更大的字体描出,因为这些都是加分项。有些情况也会用更隐晦的方式体现,如“短婚”代表结婚时间不长即离异、“未育”则代表离婚无子女。感觉一系列硬标准条件符合的家长们,才会从手机里或是随身携带的布兜里翻出儿女照片,彼此留下聯系电话。除了户口、工作,年龄和属相也是家长们考察的重点。一份简历上写着“男孩,78年生,属马,硕士,世界500强工作”,有女孩家长来询问,双方开始聊得挺顺利,但说到女孩属牛时,男孩家长连忙摆手,“牛马相冲,万万不行”。
“京户”鄙视“外地”,“三环有房”鄙视“五环有房”,甚至“属马”鄙视“属牛”,在相亲角里,有最冷酷的鄙视链,也有最热忱的父母心。小马扎、保温杯和布袋子,几乎是家长们的“标配”。相亲是场“持久战”,家长们都做好了长期耗的准备。从早7点,家长们就带着“标配”来到相亲角,将简历铺在地上开始“选择”和“被选择”。即使相亲会只有半天时间,家长也会多待几个小时。附近若有快餐店,午餐就用快餐解决掉。如果没有,汉堡或馒头包子,和着保温杯的水,就把午餐对付了。与儿女早点结婚的期望相比,午餐根本不值得一提。偶有年轻人从眼前走过,只要看上去符合预期,家长就会直直地盯着年轻人看三四秒钟,从马扎上欠起身来,语气轻快热情地问上一句:“姑娘多大啦?想找什么样的?”
然而,在家长热衷相亲的背后,是儿女的一百个“不愿意”。在这个极少有年轻人露面的地方,一位年轻时尚的姑娘引起了我的注意。姑娘青春靓丽,不少家长都驻足和她聊天。聊天中姑娘坦言,自己是“被逼来的”,父亲和长辈就在一边陪同。“如果让儿子知道了,他是铁定要跟我翻脸的。”另一位家长说。看到地上有一份男孩简历,写明是在某单位工作,我有点好奇,估摸着有可能认识,便与这位家长聊了起来。本想进一步了解,家长却变得警惕,“如果有合适的姑娘,可以介绍一下,但如果认识我儿子,请千万不要告诉他,我是背着他来的,他自己是一万个不愿意我替他来相亲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