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指津

2017-11-03 17:00乐川椽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叶拥有者托物

乐川椽

《梧桐树》一文记录了一棵梧桐经历“无常”变化的过程,作者丰子恺从梧桐树季节的变化中得出了对自然、对艺术、对生命的认知。像这样通篇充满艺术感的托物寄意类散文,在解读时我们需要透过感性的文辞去体会其中的深广的内蕴。要树立一种“从整体建构到局部剖析,从宏观掌控到微观解读”的意识,从整体到局部去考量作者的思想。

《梧桐树》虽是围绕着梧桐树展开,但其中心却不在于梧桐树。文末丰子恺说到,虽然梧桐的主人种植了梧桐,但他却不能欣赏梧桐,自然和艺术亦如此,拥有者未必真正的拥有。在整体初读中,我们由此找到了此文的中心:在自然、艺术乃至人的生命中,形式上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

此时,我们必定会被一个问题困扰:如何能够成为真正拥有者?丰子恺没有明示,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棵历过季节变换的梧桐树。这棵树,它有着新桐初乳、成阴分绿、墨绿转枯这些变化。自然变化的是极其平常的,几乎所有的树都是如此。丰子恺着力去描绘梧桐自然变化的景象是为何?若不得其道,我们怕是难以言全这其中的深意。

散文之美表面上在于语言,实际上成于画面、意境与内蕴,而联想则是捕获美的工具。于是,要读懂《梧桐树》这篇托物寄意的散文,我们需要展开恰当的联想,不止要联想文中的画面,更要透过画面去联想背后蕴藏的深意。

对比联想——树与貌

丰子恺在文中用了不少语句来描绘梧桐之状。联想这些语句,我们会发现梧桐之状亦有各貌。

梧桐或“浓妆”或“淡抹”,展示出不同的“容貌”,本是很平常的季节更迭之状,在丰子恺眼中倒有了几分孩童的纯真可爱、女性的娇媚可人。他将此棵梧桐生叶之景与普通树种对比区分,因其叶之大,故生叶最为明显最为坦白。故道:一叶生,而全树变。生叶之梧桐因而有了“实诚”之容。

到了盛夏,梧桐之叶变得繁密,似屏障,似青山。古人所云“芭蕉分绿上窗纱”在梧桐叶面前显得格局甚小,梧桐叶之大而密,已不是站于阶前窗所能望见全貌的。对比芭蕉,盛夏之梧桐就连叶子也都有了“磅礴”之相。

然而,逼近秋季,大而密的桐叶齐落,枝头虚空,余留几根枝干孤立悲风中。此刻的梧桐和盛夏时期相比,哪里还有繁茂大气之状呢?此时独抗秋风的梧桐与丧妻失子鳏夫何其相似,都盛满了“悲哀”之貌。

梧桐叶随着季节的变化生长掉落,本是再自然不过的景象。可丰子恺独辟蹊径,用文字赋予了它不同的特质,对比联想各类事物,我们从树貌中看到了属于人类特有的情感。由此,散文之情美从这些比拟、对比、联想的语句中散发出来。

相似联想——树与人

如果这棵梧桐仅仅只是棵树,那它的这些“容貌”,我们全然可以看成是一种精当的喻体。然而,这棵梧桐不仅仅只是棵树。从某些方面看,这棵树多么地像人。新桐初乳恰幼儿,成长之时都是那么纯真无邪,不知掩饰。绿树成阴如壮年,蓬勃而精力旺盛。叶落枯枝似年老,恍惚间不知老之将至,生之将殆,回首空余叹息。

我们也能在文中找到多处将树比拟成人的句子,“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等等。这些句子不无在向我们昭示着由树到人的生命哲学:再高大、再繁茂的树终有落尽枝叶的一日,自然界中这种“无常”的事情无时不在上演,不可扭转,所有企图逆转的努力终是徒然无功。造化无常,莫不如此!生命之无常何尝不是这样?当我们年幼之时,忘我般沉浸在生命的欢娱之中。年老至,面对流逝而失的时光,我们却也只能握着手中欢乐的余温,独自悲哀。人如树,多无力。

原来,丰子恺是想写生命的无力啊,但这和文章的中心“形式上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又有着何种关系呢?

推测联想——树与意

树的主人拥有着梧桐,可他并不能欣赏梧桐,能够欣赏梧桐的是丰子恺。因为他与梧桐保持着恰当的距离,而后能在季节变化时清楚地瞧见树的细微之变。梧桐的荣枯却又能牵起丰子恺的情绪,“梧桐生叶”带给他欣喜可爱,“落叶秃枝”又让他落寞伤感。与只能仰望扫叶的主人相比,丰子恺是将情爱融入了看树,因而看出了人生的本质。与形式上拥有者相比,丰子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者,因他能欣赏这棵梧桐。

推及现实,生活的细枝末节、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都正在体验着,但能欣赏这些的人却寥寥无几。如同不能真正拥有梧桐的主人家一样,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在形式上占有着生活,难以做到观察和欣赏生活,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拥有生活。解读至此,丰子恺的《梧桐树》我们才真正理解,在自然、艺术乃至人的生命中,形式上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能够欣赏才是拥有。

在无常的自然面前,人類的生命是脆弱不堪的,无法真正将自己的生死握在手中。我们的生长,我们的衰老,我们的死亡,哪一样不是被自然掌控着?但是,人类却也是强大的。尽管生命有限,未来无知,但人类总能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丰子恺告诉我们:莫让生活枯萎于生命的枝头,生活之美需细细品味,慢慢斟酌。

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根本在于借物喻理,高中生在理解时应重在考量如何将“物”引至“志”。这一理解过程并不只是按照常惯思维——扣住中心、浸入字句、投入情感,更是需要高中生充分展开联想,抓住两者间的关联,由“物”的特质去联想“志”的内涵。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叶拥有者托物
美德伦理品质有利于其拥有者
越冬期红叶石楠和桂花防御低温强光伤害的光保护机制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溥心畲山水画谱(九)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托物言志的作文怎样写
陆俨少山水画谱(九)
一种基于间接互惠的计算网格合作激励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