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隆吉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发布以来,专门用途英语被认为应逐渐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适应新角色是转型成功的关键。本文将结合专门用途英语的相关理论,探讨教师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对这些困难提出建议。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通识英语、教师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以后,学界以及各高校围绕《指南》的内容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师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调整。其中,《指南》中提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简称EGP)、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并且以单独小节的形式讲解了三者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指南》的发布,关于专门用途英语、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的地位之争又再一次成为探讨的焦点。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应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部分,甚至是重点。王守仁(2016)提到了由单一的通识英语向“通用英语+”转变的建议;文秋芳(2014)认为专门用途英语与通识英语应该并存;而秦秀白(2003)、蔡基刚(2016)等则明确表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已成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或“英语教育的主流”。
《指南》中还增加了“教师发展”部分,提出了“三个主动适应”的要求——“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要求下,教师由通识英语教师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转变则不可避免。
我国高校的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一般分为两类: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无论是大学英语教师还是专业英语教师在转型期间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解决教师转型的难题,需先明确专门用途英语对教师的要求。
一般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和通用英语是英语的两个分支。《指南》中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和通用英语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中通识英语重点在于实现个人需求,专门用途英语则侧重于培养“围绕学业、学科研究和创新创业进行交流的语言能力”。虽然Mackay, Strevens, Dudley-Evans, Robinson等都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English)作出了界定,但Robinson(1991)也表示不可能对其做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在总结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特征时,Strevens提到“内容上与特殊学科、职业与活动有关”,Robinson将其描述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该既包含语言内容,又包含学科内容。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特征,决定了担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师角色和应具备的素质。既然专门用途英语是一门围绕学科专业内容的语言课程,要将语言技能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习得,教师就应具有语言学、教育学和专业学科三方面的知识。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是英语专业毕业,专业学科知识就成为教师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巨大困难。Selinker (1979) 和Zuck & Zuck (1984) 的实验都表明语言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阅读同一篇文章时的理解不同,关注点不同,所提问题也不同。但是张雪红(2014)结合中国的教学情境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是专业知识习得的“促进者”,而不是“直接的学科专业教师”,语言教师比专业教师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科领域表达观点。因此,与专业学科知识相比,语言技能和教学能力更为重要,专业学科知识是必须的,但是没有必要达到专业水平。除专业学科知识外,传统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用在专业学科的教学中未必合适,有很多专业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如实验等。
教师的心理层面是另一个所面临的的困难。一方面,承担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师担心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比学生少。付大安(2016)通过分析教室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得出“教师的语言知识可以给学生以启发,而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给教师以帮助”。另一方面,语言专业出身的英语教师,对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会产生一种抗拒或者恐惧的心理,使部分教师不愿意主动转型。付大安(2016)对76名在岗通识英语课程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只有6%的参与者有信心胜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
文秋芳(2014)提出“从本质上说,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是眼下最为迫切的任务”。基于通识英语教师在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一方面,与专业教师合作。这里的合作,并不是指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一同进入课堂,这从管理、教学安排、实际操作等方面都是不现实的。但是在课前和课后,专业教师都可以对语言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训,包括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学科所特有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师再结合自身的语言技能,转化为内在知识,这也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与学生合作。利用教师的语言知识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知识优势,设计一系列地位平等、互相协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双赢的效果。
2. 合理选用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专门用途英语是一门以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因此所学内容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关键。郭燕玲(2012)在探讨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角色中提到,如何把握大纲、教材和评估方式中专业学科知识的“度”是个关键。让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师参与到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使教师有更好的理解,也可根据自身体验进行调整,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自信心。
考虑到专门用途英语与专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特点,原来的更侧重于通识英语考察的主流评估方式(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不再适用了。张雪红(2014)建议确立全国统一的专门用途英语水平等级考试。但是由于专业学科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比例的把握都为这一考试的确立增加了难度。因此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来看,只要明确评估的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的效率,从而改进课程、提高效果这一原则,各高校建立自己独特的评估制度更为合理。
在由通识英语课程教师向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师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得会遇到一些阻碍。虽然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不可或缺,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师应该明确此课程归根结底传授的是语言而非专业知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