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浙江地区书院的空间营造

2017-11-02 19:57胡佳
城市地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藏书楼讲堂庭院

胡佳

摘要:浙江书院始于唐代,作为一种带有园林环境的乡土文化建筑,它立足于民俗建筑,空间营造上很大程度受到中国特有文化观念的影响,并处处体现出了文人建筑的特点。

关键词:书院空间营造建筑人文

孔子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书院从产生之日起,就远离市井喧嚣,把山林胜地作为择址首选。这些书院或隐山坳,或傍清流,与山水相依,逐渐成为地方的著名景观。历史上著名的书院都是建造在名山勝地和城郊风景优美之处。以宋代为例,浙江的书院如余杭的龟山书院、淳安的石峡书院、宁波的南山书院、绍兴的稽山书院、新昌的鼓山书院、衢州的柯山书院、青田的石门书院等,都是在幽静的城郊建址,以供学子专心读书。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地方因书院之名而昭显,书院亦得地方山水精神而愈荣”。从历代地方志所保存的图样中可以看到前人对书院环境的选择,总是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因地制宜,体现出古代文人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历代书院往往都能与周边环境景色融为一体,无论它的选址是位于山巅、山麓还是山谷,能充分利用地势地形。尤其是在浙江山区,地形复杂多变,书院的建设,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多以局部轴线或多轴线布局,构成幽深灵活的空间景观。在后期的书院建设中,官府为了便于控制管理及考课,多数建到了城市中,其中以杭州的求是书院、万松书院等最具代表性,书院借营造亭台园池,以创造幽雅的读书环境,同时更注重其文化渊源。

一、建筑空间营造

1.主要建筑

书院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布局形制。围绕书院讲学、祭祀、藏书这三大主要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强调轴线对称、逐层递进,空间序列一般多为两三进或是五六进。院落的主要建筑由讲堂、祭堂和藏书楼三大部分组成,讲堂、祭堂和藏书楼等主体建筑一般位于中轴线上,师生斋舍及辅助用房则布置在轴线两侧。书院建筑在这种严谨有序的布局中透出了灵活多样性,体现出了传统儒家思想“礼乐相承”的精神,也营造出一种庄严、凝重、悠远、空透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

讲堂

讲堂一般位于书院的中心部位,是主要的教学场所。讲堂前有庭院,空间宽敞开阔,便于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和聚会。讲堂建筑一般为一层,规模大小不等,三到五间,布局形式为横向,面宽多大于进深或与进深相等。古代规格高的书院会设置多处讲堂,而小型书院的讲堂则将祭祀、宣教等礼仪活动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祭堂或祭殿

祭祀是书院的重要活动,其作用在于劝戒规励、见贤思齐,体现了儒家道德传统,通过对先贤圣人的祭祀缅怀,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祭祀场所又称祭堂或祭殿,在中国古代官学建筑中,遵循儒家教学规制“左庙右学”制的礼仪,所以祭祀场所多位于主轴线西侧。而在浙江地区的书院建筑中,其“庙学”关系形制则比官学建筑来得更自由和多样化,以“前学后庙”关系为最多,将讲堂置前,庙祠居后,祭祀对象高置一阁,更能强调出儒家圣贤的典范作用,彰显深远涵义。

藏书楼

藏书是书院的另一重要职能。清代学者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藏书,书院才能得以定名,莘莘学子才能有机会在其间学习知识。藏书楼是书院的精神、灵魂依托,通常为书院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物,一般两三层楼,位置选择环境幽雅的书院后部,建筑中轴线的尾端。古代书院对藏书楼建设十分重视,甚至有些藏书楼的名气远远大于了书院本身,如宁波天一阁。

书院建筑群除去讲学、祭祀、藏书这三大功能,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辅助性功能建筑,比如带有礼仪功能的泮池、棂星门、牌楼、石坊,给师生提供住宿的斋舍、客馆等。在古代,就有凡考中秀才以上学位的,要在书院祭祀场所的前院举行仪式的风俗。学子绕泮池三周,以示追随老师之法、谋安邦治国之策。位于祭堂前庭,池上架设拱桥,池内种植青荷、锦鲤环绕。书院的规模和学生人数决定了斋舍的面积和布局,常见的斋舍纵列于中轴线的两侧,为长斋廊房形制。一些有条件的书院,在相对安静的院后一隅中另辟山长的居室,在院落中构筑小景园林,山石参差、绿树成荫。

2.庭院园林

书院的建筑组群前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庭院空间。讲堂两侧设有轩廊,空间上联为一体,流动性和变化性大大增强,同时也使得庭院空间更显开阔宽敞:祭堂庭院设有泮池、棂星门、牌坊等纪念性建筑,院内花草树木对称整齐,空间庄严肃穆;藏书楼一般位于轴线的尽端,其庭院空间环境幽雅静谧,有些书院还设置了碑廊和亭等建筑,墙上开漏窗,院内外景色相融。

书院因建设规模大小不同,也影响到庭院及园林的规模。一些大型的书院园林,书院建筑灵活多变,园林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尽可能地利用泉石、葱茏古木构筑空间,营造出一种“虽为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一些小型书院因为面积的关系,将建筑与庭院合二为一,合并一些使用功能,在园林中挖池开塘、立碑筑亭和栽花种草。有些书院充分利用原有文化遗址,在构筑建筑空间的同时,将营造自然环境与体现文化氛围相得益彰。还有一些建在山区的书院,利用自然山势,营造山林气息,如浙江五峰书院,建设时依借天然洞石来构筑屋宇,整体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空间意境。

二、人文氛围营造

古代书院的建造参与者多是些文人墨客,因此特别注重书院的环境选址、建筑空间布局以及氛围意境的呈现。换句话说,书院的品格特质反映出了建造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1.空间经营体现礼乐精神

“礼”的原则是产生等级差别:而“乐”的原则是寻求合同和谐,儒家所倡导的“礼乐”精神反映在书院整体空间的营造上则是具备了建筑格局等级有序,庭院园林自由活泼的特征。

书院建筑强调等级序别,布局严谨,分区明确、排列有序,形成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空间院落格局:表现为中轴线上依次为讲堂、藏书楼等重要建筑:祭祀建筑如圣殿、祭堂层层递进:而斋舍廊檐等次要建筑则分居两侧。这种多层次的、具有庄严悠远纵深感的建筑序列布局不仅是中国儒家森严分明的等级文化和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写照,也烘托出了书院圣地的神圣与尊严。如绍兴鼓山书院,整体采用中国传统的棋盘式格局,注重书院建筑的稳重对称。中轴线上由院门(院墙)、前厅、讲堂、藏书楼组成,逐进递升:东西轴线为宿舍。

书院除了在空间营造上体现了“礼”之规范,还强调了“乐”之精神。孔子曰: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一些建造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书院会充分利用地势地形,以构成幽深多变的空间组合和景观视野。构图遵循局部轴线或多轴线布局,灵活多变,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在“礼”之庄重严谨中寻求“乐”之轻松活泼,融伦理与自然一体,描画“天人合一”的意境。哪怕在后期的城市书院中,建造者仍旧力图创造幽雅的读书环境,杭州万松书院便是一个典型,乾隆曾多次光临此书院,山水廊榭参差错落,成为皇帝巡游的主要场所之一。

书院所强调的“乐”之精神,指的是“合和精神”,不仅是与自然的亲和,还有“礼”“乐”相合的意思。还表现在建筑群的体量和装修风格上。书院的主体建筑物气势恢弘,形象体量和当地周边的建筑协调亲近:庭院中的草木山石,给庄重的礼仪场所注入些许朴实的生活气息。浙江书院的建筑色彩清新淡雅、风格带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造型朴实无华。建筑用色沉着稳重,以中性色如黑、白、灰配以棕红色调轮廓描边,表现出质朴自然的文化情怀,建筑如同散落在乡野一隅的野花,朴素、平实、亲切。

2.环境营造传递文化意蕴

讲学、祭祀、藏书是书院的三大文化功能。基于这三大功能,书院空间体现出了文人特有的品格魅力和艺术情怀。书院讲学,形式不拘一格,注重培養师生平等、勇于创新的优秀学风:祭祀先贤,饱含尊师重道、崇贤尚礼的含义;藏书浩繁,倡导师生研习的朴实无华,以便饱读诗书、博古通今。从此文化层面上来说,书院从诞生起就传递着浓厚的文化意蕴。书院亭池的命名出自诗文典故,寓意丰富:斋堂楼阁上的题额,激励士子求学进取:位于讲堂、藏书楼等处的碑刻或是园林一隅的碑林,记录着书院的学规、箴言、院训、语录,以文字的庄重典雅营造书院斯文圣境,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在每座书院中,这些随处可见的画、匾、联甚至是自身命名不仅点醒了园林意境,表达出深远的文化寓意,而且能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同时,自然景物的‘怡情”功能也是古人在营造书院文化氛围时常用的手段,借造景以陶冶生徒性情。在书院的园林建设中,处处可以见到文人利用植物的象征意义来体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达到追求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松梅兰竹菊被正是因为其在整个汉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为历代文人所推崇。由于大自然中花木的自然形象能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征,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与共鸣。自古文人就乐意将庭院中的一花一木与人的高尚品德相比拟,观赏者从花木的欣赏中就能体会出某种人格美。“松”具有坚韧不拔,万古长青的气概;“梅”象征坚贞不移、孤傲顽强的品质:“兰”具有淡泊高洁、居静而芳的性格:“竹”象征节高清雅、虚心谦卑的操守:“菊”具有独立卓然、不畏风霜的风尚。

古代书院,从灵活多变的建筑庭院空间布局,到讲究深远意境的园林营造,处处体现出规正与活泼相对、伦理与自然相融的韵意与趣味。在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下,古代书院空间营造潜移默化地做到了宣扬人生哲理、启慧明智、怡养性情,为世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

猜你喜欢
藏书楼讲堂庭院
红领巾,好榜样!
过年
庭院中的童年
唐艺萍作品——别墅庭院设计
简论明代中期的学校藏书楼
服从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
藏书楼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Yard Work庭院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