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

2017-11-02 06:37:52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倦怠感职业倦怠青年教师

郭 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会,山东 青岛 266580)

【职工问题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

郭 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会,山东 青岛 266580)

高校青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体验到职业倦怠的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都具有消极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60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测查,考察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结果发现,工作-家庭冲突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是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建立分层次、合理化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薪酬系统,协助解决青年教师可能存在的工作-家庭冲突,并建立“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支持性网络体系,将有助于缓解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推测,工作-家庭冲突可能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而社会支持可能是保护青年教师免受职业倦怠困扰的保护性因素。本研究拟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部分青年教师为样本,了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以期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法,根据学校青年教师的分布情况,面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下属15个二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3%。参与问卷调查的青年教师年龄分布在20~40岁之间,20~30岁的占25%,30~40岁的占75%。其中,男性69人,占被试总人数的57.5%;女性51人,占总人数的42.5%。学历分布情况为博士研究生占62.5%,硕士研究生占25%,本科占12.5%。职称为讲师占50.8%,副教授占33.3%,教授占15.8%。调查对象的分布与青年教师群体分布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工具

1.工作-家庭冲突问卷

采用吴明霞等人(2009)编制的教师工作-家庭冲突问卷[6]测查高校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情况。该问卷共包含22个项目,分为工作干扰家庭和家庭干扰工作两个维度。两个维度分别从情绪情感、心理资源和行为方式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情况进行测查。问卷采用1到5的李克特五点计分方法,1~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经历的工作-家庭冲突越多。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适合中国文化背景。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Cronbach's α)为0.91,表明该量表在本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能够有效地测查高校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情况。

2. 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7]测查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支持状况。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10个条目得分之和为被试获得的社会支持总分。该量表是当前国内社会支持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Cronbach's α)为0.81,表明该量表在本研究被试群体中也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能够有效测查被试的社会支持情况。

3. 职业倦怠量表

采用由Schaufeli, Leiter和Maslach(1996)编制,李超平和时勘修订的中文版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GS))[8]测查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该量表共包含16个题目,分为情绪衰竭(5个项目)、去个性化(5个项目)和成就感低落(6个项目)三个维度。计分方式采用1~5的李克特五点计分方法,1~5分别表示“从未如此”到“一直如此”。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职业倦怠状况越严重。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Cronbach's α)为0.84,表明该量表在本研究被试群体中也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能够有效测查被试的职业倦怠情况。

(三)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被试进行个别施测。施测前向被试介绍本研究的目的、保密性以及问卷作答的注意事项。测试时首先让被试阅读指导语,确信没有疑问后,让被试者开始作答,最后统一回收问卷。主试为具有施测经验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施测前经过严格培训。采用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

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本样本中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平均得分为2.17分,稍低于中等倦怠水平(中位数为2.5),说明本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低于平均水平。

我们进一步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分析。首先,以教师性别为自变量,以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性别主效应显著(t=16.25, p<0.05),说明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其次,以教师学历水平为自变量,以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学历主效应显著(F=6.19,p<0.05),本科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最后,以教师职称为自变量,以教师职业倦怠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职称主效应显著(F=10.05, p>0.05),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讲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教授和副教授。具体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1.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基于已有研究发现和理论分析,我们推测: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和社会支持水平可能是影响其职业倦怠水平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对这一假设进行检验,我们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及其职业倦怠状况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青年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与其职业倦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1, p<0.01),说明青年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水平越高,其职业倦怠的水平也越高。青年教师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其职业倦怠水平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r=-0.05, p>0.05)。

表2 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间的相关系数

2.工作-家庭冲突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考察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其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为避免数据偏态分布和可能存在的共线性问题,我们对相关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转换和中心化处理。原始数据呈显著的正偏态分布(1.70<Skew<7.03;2.81<kurtosis<59.15), 进 行 自 然 对 数 转 换后,数据呈近似正态分布 (0.04<Skew<1.42;0.87<kurtosis<0.95)。

以工作-家庭冲突为自变量,社会支持为调节变量,教师职业倦怠为因变量,考察社会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其职业倦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在分层回归分析中,第一步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工作-家庭冲突和社会支持,第二步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工作-家庭冲突和社会支持的交互项。结果(见表3)发现,工作-家庭冲突的主效应是显著的,表明工作-家庭冲突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它能够导致青年教师较高的职业倦怠水平。此外,工作-家庭冲突与社会支持二者间的交互效应也是显著的,说明社会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与其职业倦怠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p=0.59)。

表3 工作-家庭冲突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分层回归)

为更加清晰地揭示社会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与其职业倦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我们进行了简单斜率检验。简单斜率检验的结果(见图1)显示,对于低社会支持组,青年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simple slope = 0.76, t = 4.67, p <0.01;而对于高社会支持组,青年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不能显著预测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simple slope =0.39, t = 1.82, p > 0.05。这一结果表明,青年教师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工作-家庭冲突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就越小。也就是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保护性因素,它缓冲了工作-家庭冲突对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图1社会支持对工作-家庭冲突与教师职业倦怠间关系的缓冲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首先考察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为了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以及如何缓解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

总体上来讲,本样本中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低,说明高校青年教师应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心态比较积极,并未因职业压力而产生情绪情感的过度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的明显降低。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分析表明,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因性别、学历和职称而不同。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原因可能是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女性往往承担着更多的照顾家庭的责任,因此女性在职业发展上可能具有更大的压力,更容易因工作压力而产生职业倦怠感。此外,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讲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教授和副教授。这可能是由于本科学历的教师和讲师在业务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上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较大的压力可能致使他们产生生理、心智、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耗竭状态。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女性、本科学历和讲师职称的青年教师可能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政府、社会和高校均应对这些群体的青年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本研究还发现,工作-家庭冲突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危险因素。当教师处于工作家庭冲突状态时,其主要的心理资源会大量消耗于工作、家庭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之中,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被消耗掉的心理资源,教师在工作中所投入的心理资源受到限制或枯竭,工作的满意感、自主感和主动性会随之降低,从而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如何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呢?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保护性因素,青年教师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够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对其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社会支持可能在两个环节上扮演着缓冲角色:(1)社会支持影响着个体对压力性事件的知觉评价。具体而言,如果青年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多,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的内容和程度足以帮助他们应付压力性事件,那么他们对工作和家庭冲突的感知和评价可能不会太消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工作-家庭冲突对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不良影响;(2)即使青年教师知觉到了工作-家庭冲突所带来的压力,足够的社会支持也能够促使他们对压力进行再评价、抑制不良反应或产生有利的调整性反应,从而降低甚至消除压力的反应症状,达到缓冲的效果。

(三)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提升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对策

针对本研究结果,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提升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对策:

一是综合考虑教师的性别、学历、职称、教龄等多个角度的因素,建立分层次、合理化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薪酬系统,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是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状况,协助解决可能存在的工作-家庭冲突,注重他们的激励需求和发展要求,让他们在“有发展前景,无后顾之忧”的环境中工作。

三是帮助建立“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支持性网络体系,增加青年教师获取社会支持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并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保持高校师资队伍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和能力开发,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对教育工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适应工作需要,缓解工作压力。此外,提高青年教师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压力应对技能,使青年教师在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感强的时候,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调节自我的消极心理,积极适应环境,从而降低职业倦怠感。

[1]Cherniss. CStaff burnout: Job stress in the human service[M].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0:162-171.

[2]张丽华,王丹,白学军.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 心理科学, 2007, 30(2): 492-494.

[3]Hastings, R.P.,& Bham,M.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behaviour patterns and teacher burnout[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03,24(1): 115-127.

[4]Kohashi, 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ess,burnout,and job turnover intention among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J].The Journal of Japan Academy of Health Sciences, 2013,15(4): 240-259.

[5]施建锋,马剑虹. 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9(1):58-61.

[6]吴明霞,张大均,陈旭等.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测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120-127.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8]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5):677-684.

A Research on Status, In fl 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Job Burnout—Tak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s Example

Guo Jie

Job burnout is prevalent in communities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Young college teachers with job burnout often have declining motivation, sense of control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which will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teachers, college and society. To explore the status, in fl 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young college teachers were measured with questionnair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ork-family con fl ict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young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while social support is an important protective one which could relieve the con fl ict.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establishing hierarchical, rat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alary system, helping young college teachers to solve their potential work-family con fl ict, and building a four-in-one,supportive network system of government, society, college and family will be helpful to reliev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and improve their job satisfaction.

young college teachers; job burnout; work-family con fl ict; social support

G645.1

A

2095-7416(2017)05-0030-05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及无视自己的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Cherniss, 1980[1]; 张丽华,王丹,白学军,2007[2]),具体表现为绝望感、无助感、低成就感、持续疲劳以及消极的生命和工作态度。高校青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体验到职业倦怠的教师很容易失去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对工作的积极性、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主动工作行为、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与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Hastings & Bham, 2003[3]; Kohashi,2013[4])。因此,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探讨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对策,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年教师处于“成家”和“立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发展事业和稳定家庭的双重压力。然而,每个人所占有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当工作或家庭某一方面的角色要求扩张时,另一方面的活动就会受到干扰。工作和家庭层面的双重角色压力很可能导致教师在资源、情绪情感及行为等方面产生角色冲突,从而引发教师职业倦怠,即工作-家庭冲突可能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工作-家庭冲突导致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时,怎样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呢?社会支持的缓冲效应模型(Buffering effect model)指出,社会支持能够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保护个体免遭压力的破坏作用[5]。基于此,我们推测,当青年教师处于工作-家庭冲突的压力状态下时,来自单位和他人的社会支持可能有助于缓解教师的压力体验,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应付压力的办法,帮助教师缓解心理压力和倦怠感。也就是说,良好的社会支持可能是工作-家庭冲突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缓冲剂,能够有效调节工作、家庭冲突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2017-09-09

郭杰(1981-),男,山东平度人,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会干部。

(责任编辑:韩晶)

猜你喜欢
倦怠感职业倦怠青年教师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46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8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