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
上海2040总体规划与城市文化
郑时龄
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多元文化的聚集与交融是城市的特质,世界的多样性在城市的多样性中得以集中展示。文化对城市的重要性与金融和贸易等同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的共识。城市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寻求和谐发展,寻求历史文化与空间的连续性。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中表现出他们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的创造力,城市凝聚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上海2040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将城市文化作为重要的论题,上海2040的文化发展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大都市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需要观念的现代化。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有着特殊的体制和技术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总结历史的教训,努力保护尚存的建筑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探索保护的模式、机制,研究保护技术及工艺,切实提高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识。
城市文化 | 可持续发展 | 观念现代化 |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年)在《西方的没落》中有一句名言:“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城市文化。”伟大的城市必定有伟大的文化。由伦敦市长办公室发起的关于城市文化和未来发展的全球性倡议《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指出:“世界城市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与它们在金融和贸易方面的重要性等同。①罗伯特•保罗•欧文斯等.《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黄昌勇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5。”上海是世界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之一,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使城市社会生活和景观风貌表现出鲜明的上海特征。未来上海将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文化形象,成为具有国际文化影响力、市民高度认同感和幸福度的人文城市。
图1 2016年6月住建部在上海审查上海的城市性质定位
图2 巴塞罗那会展中心
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圈层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归结为:生态、文化、政治、经济4个方面。作为全球城市,也应当是世界级文化中心,具有持续创造科技成果和知识信息交流功能的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文化对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有多种和多层次的定义,通常认为: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②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27。。文化首先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历程,思想、精神与美学的发展过程;其次是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全体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最后是知性和想象的作品与活动(哲学、学术、历史、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③本•哈莫.《方法论:文化、城市和可读性》.汪明安,陈永国,马海亮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0。”现代城市文化还体现在:关心地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效满足人类需求而使用能源;健康的经济运行;关注健康、养育儿童,培养人们在知觉方面、感情方面、思想方面和表现方面的全部才能;城市空间管控和治理;科学技术和哲学;生活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建筑和人文景观的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族的人们创造了十分丰富的城市文化,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理想城市和城市形态,多元文化的聚集与交融是城市的特质。世界的多样性在城市的多样性中得以集中展示,城市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寻求和谐发展,寻求历史文化与空间的连续性。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中表现出他们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的创造力,城市凝聚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
在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经常援引美国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1873—1950年)关于城市文化的一段话:“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④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8。”。文化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价值追求和走向未来的理想。在编制上海2040总体规划过程中,关于城市性质定位,围绕城市文化曾经专题讨论多次。甚至还有一些专家缺乏自信,认为上海作为文化中心底气不足,对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发源地的地位认识不足。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在2015年11月28日专题发布了《关于“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的前期研究提纲》,研究提纲指出,根据21世纪以来国际上全球城市发展升级态势,提炼与提升文化内涵已成为塑造新型全球城市的关键依托⑤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关于“ 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的前期研究提纲(咨询稿)》.2015 年11月28日。,同时委托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进行专题研究。
经过多轮讨论,关于上海城市性质的最终定位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大都市。上海2040的文化发展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概念在2007年开始成形,于2011年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目标写入《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⑥荣跃明主编,郑崇选副主编.《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5)“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12。。实质上,经济、科技、文化是战略层面的定位,金融、贸易、航运属于功能层面的定位。早在1986年版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上海的城市性质已经表述为:“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⑦1986年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关于上海的城市性质的定位是:“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经济、科技、贸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同时,还应当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 。因此,原则上,上海2040的上海城市定位在表述上并没有超越1986年版的总体规划,只是从国际中心和全球城市定位上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图1)。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大致应当具备下列因素:国际化,是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地区的、国家的乃至全球的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文化地标,包括地标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活动等;国际文化大都市也是全球旅游目的地;全球教育和科研中心,是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集聚地;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世界级博物馆的集聚地,应当具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世界级的音乐和演艺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的剧院、音乐厅和各种演出场所,世界一流的艺术学院,世界一流的艺术家,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歌剧团、芭蕾舞团和剧团等。
图3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图4 上海音乐厅
图5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文化大都市需要观念的现代化,伦敦、巴黎、东京、纽约、巴塞罗那等城市都将文化视为它们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文化有助于决定城市未来的经济成功⑧罗伯特•保罗•欧文斯等.《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黄昌勇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6。。这些城市的宜居和现代化并不是因为大型硬件建设,不是大规模的开发,而是因为这些城市拥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文化氛围和新观念,以及推进新思想和观念的环境(图2)。在这方面,上海以伦敦、纽约、巴黎作为样板,认真研究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伦敦是领先的全球城市,伦敦在艺术、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医疗、传媒、服务业、研发、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世界优势。伦敦是世界文化之都,是世界投资的首选之地,伦敦有43所大学和大量的文化设施,伦敦拥有世界级的时尚品牌。伦敦有303座国家博物馆、241家剧院、10座大型音乐厅、857家艺术画廊、349处音乐表演场地。伦敦每年举办61个电影节,每10万人拥有5座图书馆和10家书店。纽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在商务、金融、传媒、艺术、时尚、科研、技术、教育和娱乐方面都具有全球重要的影响力。纽约是国际外交事务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和金融之都。纽约有212座博物馆、420家剧院、15座大型音乐厅、721家艺术画廊和277处音乐表演场地。纽约每年举办57个电影节,纽约有7 298家书店,每10万人拥有3座图书馆和9家书店。巴黎的拉德方斯地区正在建设欧洲金融中心,巴黎是欧洲最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之一。巴黎拥有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巴黎有147座博物馆、353家剧院、15座大型音乐厅、1 046家艺术画廊和423处音乐表演场地。巴黎每年举办190个电影节,每10万人拥有7座图书馆9家书店。城市文化不仅表现在统计数据上,更重要的是城市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取向(图3)。
上海今天有124座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15座剧院及大型音乐厅,172座影剧院,83所艺术表演场馆,238座图书馆,24座文化馆,208家艺术画廊。上海的文化设施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还存在许多短板。根据2014年统计,上海有46个歌舞和音乐表演团体,2014年平均每个团体演出65场,在人均数量和演出场次上远低于许多国际大都市。上海有音乐表演场地44处,只有伦敦、纽约、巴黎等城市的1/10—1/4。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2014年上海生产了11部故事片,仅占全国456部总量的2.4%(图4)。
上海已经在建设一些体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高端标杆性公共服务设施,以提升城市的文化水平和旅游吸引力。如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上海历史博物馆、浦东美术馆、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这一系列的建筑力图融入城市,建筑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而城市也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当前迫切需要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图5)。
随着大规模疾风暴雨式建设的基本平息,一些城市和地区已经认识到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原因,历史建筑受到各种因素造成的破坏,许多建筑的功能转变后也带来一些破坏,任意加建,破坏建筑的造型,以拙劣的设计和粗糙的维修破坏历史建筑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些历史建筑和城市地区的重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出于商业需要。从延续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要求来看,真正从意识上重视保护,仍然需要从制度、技术和法规方面予以提升。
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缓慢的认识过程,为这个认识过程,上海付出了拆除大约3 000万m2建筑的巨大代价。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大规模的快速建设阶段之后,城市空间已经彻底改变,上海开始理性地思考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于文化传统、管理机制、建筑法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差异,以及历史形成的现状,上海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有着特殊的体制和技术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总结历史的教训,努力保护尚存的建筑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探索保护的模式、机制,研究保护技术及工艺。需要探索符合上海实际的保护模式。经过近30年的探索,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分级保护制度、保护机构和保护模式。承认历史的变迁,根据建筑的类型和质量,采取多元的保护方式,例如修缮、加建、移位、扩建、复建等,包括保护建筑的立面、拆除搭建、内部重新改造等,形成了基本符合上海历史建筑特点的现实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方法。坚持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在使用中保护。在历史建筑中植入多种功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实例。同时也建立了文物管理、规划管理和房屋管理等政府部门与科研、教学和设计单位的全面配合与协作机制(图6)。
在上海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对于住宅建筑的保护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那些独立式的住宅,目前已经有较完备的保护修缮模式。而一般住宅建筑,尤其是里弄住宅在历史建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里弄住宅的保护和修缮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建业里重建反映出开发模式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和设计方面的问题,也就引发了两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历史建筑的保护不能走房地产开发的模式,而应当由政府主导,由非营利性机构实施。二是要探索里弄建筑的保护模式,由于当年建造里弄建筑时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是投机市场的结果,当初的建筑质量就存在许多问题,再加上历年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道路的标高不断增加,使里弄内的地面相对降低,造成雨季积水,建筑防潮层的破坏和墙砖的风化现象相当严重。尤其是砖木混合结构的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问题更为突出。需要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两方面考虑重建的可行性,而不是对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简单地采用拆除的方式。此外,采取有效的政策和经济措施疏解里弄住宅的人口和住户密度,对于里弄建筑的保护也是十分必要的(图7)。
图6 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图7 上海的里弄住宅
References
[1]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R].2016.
Shanghai Planning and Land &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Burean. Shanghai Master Plan(2016—2040) (draft)[R].2016.
[2]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关于“ 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的前期研究提纲(咨询稿)[R].2015.
Shanghai Planning and Land &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Burean. Preliminary research outline of‘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hanghai’(draft for consultation)[R].2015.
[3]荣跃明,郑崇选.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5):“十三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研究[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RONG Yueming, ZHENG Chongxuan. Annual report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hanghai(2015):research on Shanghai 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13th Five-Year Plan[R].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5.
[4]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Mumford L. The culture of cities[M]. SONG Junling, LI Xiangning, ZHOU Minghao, translate.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9.
[5]罗伯特•保罗•欧文斯,等.世界城市文化报告2012[M].黄昌勇,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Owens R P, et al. World cities culture report 2012[M]. HUANG Changyong, et al, translate.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13.
Shanghai 2040 Master Plan and Urban Culture
ZHENG Shiling
Culture is a state or process of human perfection. Multicultural gathering and blending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so that the diversity of the world is concentrated in the diversity of cities. I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among global citie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s equivalent to finance and trade. Cities seek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fusion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seek continuity of history,culture and space as well. Every nation and every culture shows their richest imagination and the most unique creativity in cities,embodying human’s creativity and wisdom. In Shanghai 2040, urban culture is regarded as an essential topic to lead Shanghai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metropolis with global influence, which needs to reflect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dvance with modern concepts. In terms of the conservation of Shanghai’s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re are special institutional and technical problems.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sum up lessons from history and strive to protect the surviving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mechanism and deliberate technology of protection, and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Urban culture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ncept modernization |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1673-8985(2017)04-0001-04
TU981
A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 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