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潇湘动地诗
——评跨界融合舞台剧《红于二月花》

2017-11-02 00:32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湘绣舞台剧舞剧

曾 致

锦绣潇湘动地诗

——评跨界融合舞台剧《红于二月花》

曾 致

跨界融合舞台剧《红于二月花》将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从江边初遇、绣庄重逢、风云突变、生死护绣、岁月坚守等情节推进,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将电影镜头的剪辑方式运用到舞台上,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替转换中,将舞剧的“动”与话剧的“静”相融交错,营造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效果,使整个舞台充满灵动意蕴和古朴风情,让人物活跃在舞台之中,形成特殊的舞台叙事方式。让观众在看剧的同时,领略到湘绣、铜官窑、长沙山歌等独具长沙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感受到长沙人民勤劳智慧、热情火辣的朴实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跨界;舞剧;话剧;特色传统文化

作 者:

曹致,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长沙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种艺术创新理念快速更新。一方面,民族身份和文化自觉的追求,得以持续地推进和坚持;另一方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突破。一批年轻的编创人员在艺术创作上,也天马行空,敢想敢做,敢为人先,开始了各自的思考与表达。在艺术形式、行为语言和主题诉求上,“跨界”也逐渐成为一种自主的追求和创新,比如舞剧与话剧的结合、影像和数字艺术的介入、舞美写实与写意的交融、戏曲化妆与影视造型的糅合等等,这些突破都是在《红于二月花》这部舞台剧中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长沙歌舞剧院、长沙艺术研究院联合创作的跨界融合舞台剧《红于二月花》, 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文广新局组织指导,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2017年纳入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长沙活动年“夏·听水”系列活动,5月15日在长沙首演, 随后面向全国启动40场巡回演出。该剧讲述的是一个湘绣传承人凄美悲壮的爱情故事,它通过一位绣娘的人生命运,折射出湘绣人对湘绣艺术的大爱情怀,感动于他(她)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生为湘绣人,死为湘绣魂”的情操气节,其精神烁古灿今。该剧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长沙古城为背景,以岳麓山红枫为精神象征符号,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的保护和传承来展开剧情,展示了湘绣、铜官窑、长沙山歌等独具长沙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具体讲述了抗战时期,锦云与青山悲壮的爱情故事,与日本商人之间围绕“保护绣谱”展开的生死搏斗,表达了“民族文化是宝贵的精神家园”这一历久弥新、亘古不变的宏大主题。全剧从江边初遇、绣庄重逢、风云突变、生死护绣、岁月坚守等情节推进中,让观众一步步领略到湘绣、铜官窑、长沙山歌等独具长沙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感受到长沙人民勤劳智慧、热情火辣的朴实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 《红于二月花》 剧照

▲ 《红于二月花》 剧照

该剧的编剧是国家二级编剧殷婷,近年来,她佳作不断, 在《红于二月花》的创作中,采取舞剧为主,辅以话剧的表现形式, 在长沙众多的传统民族手工艺中,她挑出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湘绣”和“铜官窑”,并将这两个项目人物化。湘绣女锦云代表女人的“柔”,陶艺师青山代表男人的“刚”,“刚柔并济”正是湖南人的性格。女主角锦云二人饰一角,年轻的锦云由舞蹈演员饰演,老年锦云由话剧演员饰演,一个演外形,一个演内心。既发挥了舞剧诗情画意的长处,又将话剧的思辩和咏叹融入其中,层次分明,通俗明了。剧作者还有效地为二度创作者们作出了一番独到的精选,在每一幕中提炼出情境规定和主题提示描述,给导演和演员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心理依据,体现出一位新锐编剧高度的专业判断力与艺术鉴赏力。青年导演王蕾担纲该剧总导演,她曾成功执导大型民俗舞台剧《浏水人家》、音乐剧《堆雪狮》等,经验丰富、视野宏阔,思路清晰,个性鲜明。正如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永远发现(发明)某种美的东西,是一种神圣的心灵的标志。” 作为舞台艺术的每一个瞬间,或流动或静止的舞台画面都应该是在揭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为此,导演王蕾做了精妙构思。她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用简洁、准确而又优美的肢体语汇揭示出主人公的命运,强调“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把长沙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风俗民情从视觉、听觉多方面进行立体展现。王蕾在导演阐述中谈到,主要角色的语言和场景都是由舞蹈来完成,如第一幕的江边和泥、染丝,对山歌时的打情骂俏,第二幕的绣莊庆典、梦境枫林,第三幕的铜官窑制陶、立下誓约,第四幕的大义焚绣、再现枫林等。作为本剧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不仅叙述剧情,塑造人物,同时还要丰满画面,营造意境。全剧舞蹈编排根据特定人物、情节和环境的需要,结合绣娘的身份,将中国舞和现代舞的表现力很好地融为一体,以肢体讲述湘绣的故事,以湘绣折射人生的命运,以人生表现历史和现实。王蕾认为,主题是“灵魂”,结构是“经脉”,话剧是“肌体”,舞蹈就是“骨胳”,对于舞剧与话剧的跨界融合,它有着整体的支撑力。该剧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将电影镜头的剪辑方式运用到舞台上,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替转换中,舞剧的“动”与话剧的“静”相融交错,营造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艺术效果,形成特殊的舞台叙事方式。特别强调气氛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注重画面的流动和美感,使整个舞台充满灵动意蕴和古朴风情,让人物活跃在舞台之中。

▲ 《红于二月花》 剧照

一部优秀的舞剧不仅要有好的结构,还要有好的舞段支撑。该剧最为丰满的是第一幕和第四幕,第一场劳动的欢乐,引发了绣女和陶工的一场对歌,尘封的心扉迎接久违的春光,喜悦、欢快的情绪,让这个舞段充满浓郁的生活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小伙子们的热情与智慧,姑娘们的贤淑与柔美,遵循着男与女、群与单、独与双、快与慢、喜与忧的规律,对比鲜明,张弛有度,呼应有致,显现了编导的思路与灵感,也显示了演员的功底和实力。第四幕重在情绪的渲染,两人天各一方,只留下那年漫山的红叶和绣针下无尽的思念……这一幕十分讲究动作、结构安排的对称与均衡,注重场面的丰富变化与和谐统一,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古典相结合,柔美与刚健相融合。群舞的编排造型与行云流水般的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映照交融,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舞蹈语言丰富灵动,准确到位,显示出了舞蹈创编者对多种舞蹈语汇及技巧的驾驭能力,加上音乐的烘托和渲染,形成了多层次的美感效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女主人公“青年锦云”的扮演者张迪和男主人公“青山”的扮演者郭亦鸣都是优秀的90后舞蹈演员。女生形象端庄秀美,男生俊朗帅气,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专业的张迪去了长沙湘绣文化博物馆,还去民间寻访绣女, 细致观察,切身感受穿针引线,把它融入到舞台上的肢体语言中。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的郭亦鸣饰演的“青山”是铜官窑的画师,既要将画师文艺范儿的气息传递给观众,又要树立一个粗犷、质朴的窑工形象。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郭亦鸣,之前参演的作品大多为军旅题材,少有尝试面部表情如此丰富的舞台剧。初次相见的情愫,再次重逢的喜悦,这些跟锦云心灵交流的场景,都要通过细微的表情逐步呈现。而锦云出逃那一幕,青山看她的眼神,有关切,有心疼,有疑问,还有关爱,这对一个舞坛新秀演员来说,有着不小的挑战。在导演的启发与引导下,通过紧张排练,反复推敲,终于比较完美地达到了预期效果。舞蹈语言中“戏”的意蕴,舞蹈叙述中“戏”的冲突,舞蹈结构中“戏”的张力体现恰到好处。“老年锦云”的扮演者瞿岚毕业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是位80后演员,语言叙事风格沉静而素朴,从容道来,不紧不慢,舞台节奏与情绪把控都比较到位.其他几位演员如宋玉龙饰演的钱少爷,胡昌斌饰演的贺老爷,李晟饰演的佐田等,都展现了饱满的创作态度和炽热的舞台激情,使人物形象较为鲜明、立体地呈现出来了。

一部舞台作品的完成与成功,既鲜明地体现着总导演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修养,也与音乐、灯光、舞美、道具、服装、化妆等各个环节的协同作战密不可分,跨界融合舞台剧《红于二月花》有着一台“简洁而大气”的舞美设计,既有厚重、油画般具象的视觉效果,又有空灵、飘移而符号化的想象表征,整个舞美,形成了两个对比鲜明、却相互支撑着的图像系统,即作为静态的环境再现和作为动态的舞台表情。在音乐上,该剧以湖南民间小调为基础,以大筒、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奏出极具湖南韵味的优美旋律,融入长沙山歌等非遗曲调,巧妙编配、科学处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努力。

什么是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就是欣赏之时引人入胜,欣赏之后引发共鸣。在我看来,跨界融合舞台剧《红于二月花》就是这样一部动人心弦并且可以愈走愈远的舞台艺术精品。期待通过后续的巡演、修改、加工、打磨,会有更好的艺术效果,赢得更多的喝彩与掌声!

猜你喜欢
湘绣舞台剧舞剧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湘绣短视频的传播策略研究
打造湘绣品牌 擦亮湖南名片
舞台剧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舞台剧
湘绣专业教育对行业企业经济推动作用思考
我爱家乡的湘绣
舞台剧改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