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画派:雕刻“俄罗斯记忆”

2017-11-02 03:55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8期
关键词:画派记忆俄罗斯

王 抒

巡回画派:雕刻“俄罗斯记忆”

王 抒

2015年4月24日,“伏尔加河回响——特列恰科夫画廊藏巡回画派精品”主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共呈现35位艺术大师的64幅经典画作,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巡回画派的艺术世界。

巡回画派诞生于俄罗斯社会的“大变革”时代。1856年,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政治与经济危机全面爆发。1861年,内忧外患中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农奴宣言,两千多万农奴成为自由人。农奴制的废除加快了俄罗斯的现代化步履,也带来了更多问题与痛苦、沉思与行动。

就像文学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父与子》描述的那样,俄罗斯思想界开始经历代际交替,充满理想主义、主张温和改良的贵族知识分子(父辈)日渐式微,以激进思想家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子辈)登上历史舞台。后者在思想史上被称为“60年代人”,他们被认为是俄罗斯民粹主义乃至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思想先驱。

巡回画派艺术家多数属于平民知识分子,作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粉丝”,他们服膺车氏“美就是生活”的审美理念,“相信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艺术必须为教育大众和捍卫大众的利益这个更高的目的服务”。这种思想渊源决定了巡回画派作品的特殊面貌,它们不仅呈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也以视觉形态保留了19世纪后半叶珍贵的“俄罗斯记忆”。

生活记忆: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巡回画派的“俄罗斯记忆”首先体现为俄罗斯各阶层民众的“生活记忆”。农民与农村生活成为画家倾情描绘的对象,列宾曾说:“现在农民就是评判者,需要表现他们的利益。”

在展览序厅,陈列着克拉姆斯柯依的画作《养蜂人》,一张与岁月博弈的面孔呈现在观众眼前,那是一个正在回忆往昔的俄罗斯农民,孤独、辛劳、衰老,却没有失去内心的尊严。在瓦西里☒马克西莫夫的作品《生病的丈夫》中,赤贫的农民濒临绝望,家里的顶梁柱奄奄一息,妻子所能做的只是虔诚地祈祷,婴儿则被放置在充满暗示性的黑色摇篮里。飞速发展的城市生活当然是画家们描绘的重点。彼罗夫的作品《溺亡的妇女》表现了莫斯科阴暗的一面,抽烟的警察无动于衷地注视着自杀的少妇,清晨薄雾笼罩的克里姆林宫衬托出城市生活的冷酷无情。

平民知识分子视“平等”为最重要的伦理价值,对阶级差异非常敏感,这也体现在展出的巡回画派创作中。巡回画派的画笔也描绘“60年代人”——思想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关注他们改造俄罗斯社会的行动与命运。在伊拉里翁·普里亚尼什尼科夫的《空雪橇》中,一位平民知识分子缩在空荡荡雪橇里瑟瑟发抖,目的地显然是农村,那里可能是他外省的家乡,也可能是他渴望启蒙民众的舞台。冰天雪地,灰色乌鸦,撒欢的小狗,衬托了他的孤独与边缘化的现实处境。亚历山大·莫罗佐夫的《农村免费学校》表现了“60年代人”理想化的一面,他们来到民间,满怀深情地教授农村儿童识字,坚信自己的努力将会改变国家的未来。

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出现了轰动一时的“到人民中去”运动,知识青年们奔赴农村,成为教师、书记员、医护人员以及仓库保管员,一部分激进分子则鼓动农民反抗沙皇专制。列宾的《宣传者被捕》直接描绘了这场民粹主义运动,革命者并未获得群众响应,有些人则因农民举报而被捕。民粹主义运动的失败导致“60年代人”的内部分裂,一部分人选择了更为激烈的反抗方式。在列宾的《集会》中,昏暗的灯光构筑了极为压抑的密谋场面。画中的青年男女属于激进的革命组织“民意党”,他们主张展开全面的恐怖主义活动,通过少量暗杀行动打击专制政府,并刺激俄罗斯社会。他们选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主要目标,共采取了6次“猎杀沙皇”行动,终于在1881年3月取得成功,却从此迎来了更加黑暗的专制时代。

19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正经历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古老的文化传统吸引着巡回画派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在阅读了语言学家与民俗学者收集的大量俄罗斯民间歌谣后,伟大的历史画家瓦西里·苏里科夫将笔触投向他遥远的故乡西伯利亚,他的《利·季☒马托林娜肖像》描绘了一位哥萨克妇女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与健康、迷人的面孔。

英雄记忆:为灿烂星河绘文化图谱

19世纪,俄罗斯文学进入“黄金时代”,而“大变革”后的文学创作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辉,并在全世界树立了俄罗斯文化的品位与尊严,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也成为巡回画派艺术家争相描绘的“精神导师”。

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以其天性之深邃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其数量众多的肖像画组成了一座别样的“托尔斯泰画廊”。据说,在众多画作中,托尔斯泰最喜爱的是尼古拉☒盖依的作品。而约瑟夫·布拉兹的《安东·契诃夫肖像》是特列恰科夫生前最后一件定制作品,记录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最后一位大师的经典形象。与前辈作家相比,契诃夫的神情更为冷峻、忧郁,这既是他个人气质,也是时代困境的折射。在小说《套中人》《第六病室》,剧作《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中,我们都可以捕捉到这种神情和气质。

情绪记忆:俄罗斯之子写俄罗斯大地

巡回画派的作品中还烙印了19世纪下半叶希望与忧郁并存的“俄罗斯情绪”。最能体现这种情绪记忆的,就是描绘俄罗斯“亲切、可爱大自然”的风景画。巡回画派第一代风景画家成长于“斯拉夫主义”热情燃烧的年代,典型的故乡风物总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最动听的歌曲。阿列克谢·萨符拉索夫的《有橡树的夏日风景》描绘了初夏时分万物勃发的景色,遮天蔽日的树木,雨水冲刷的沙土,以及泛着倒影的一处处水洼,都蕴涵着“俄罗斯之子”激动人心的情感。而在《霜降树林》中,木屋旁的树林被描绘成自然给予的真正奇迹,在冬日阳光下闪耀着神圣的光芒。

▲ 《养蜂人》 克拉姆斯柯依

在知识分子心中,俄罗斯第一大河伏尔加河及其支流常常化身为国家、民族的诗意形象,自然也成为巡回画派艺术家的抒情对象与精神家园。在伊萨克·列维坦的《伏尔加河上》的画面里,静静流淌、水量丰沛的河流激发起对生命存在乃至民族命运的诗意沉思。而在波列诺夫的《奥卡河·秋天》里,蜿蜒的河流犹如悠长婉转的乐曲,诉说着俄罗斯人的悲欢哀乐。

属于巡回画派的时代终将告别,但俄罗斯天空的阴霾并未散去,通往“美丽新世界”的道路依然如伏尔加河般千回百转。即便在群星闪烁的19世纪下半叶,巡回画派也并未获得众口一词的赞颂。有评论家认为,巡回画派艺术家“给这个时代增添了更多的争议,而不是艺术”。但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巡回画派艺术具有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那些凝固在画布上的历史记忆不仅奏响了俄罗斯大地的丰富和声,也曾拨动整个世界的心弦。

(作者系“伏尔加河回响——特列恰科夫画廊藏巡回画派精品”展览策展人,北京青年报记者)

猜你喜欢
画派记忆俄罗斯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立体画派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