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的精神家园

2017-11-01 17:20范玉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的语文

语文千姿百态,色彩缤纷;语文情趣盎然,意蕴浓厚;语文天地广阔,奥妙无穷。在学校教育中,语文不仅是语言传播的工具,还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更是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的核心阵地。走进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构建语文的精神家园,勇于担当新时代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任。

语文的“真”是“生活真”。语文教材中的消息、通讯、新闻特写、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再现,它没有半点虚假,因为新闻一旦失实,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近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专设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高考指挥棒引导语文教学关注当今时代,感受现实生活,求真务实。语文教材中还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类体裁,文学文本是“生活真”升华。只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艺术才具有艺术说服力、生命力。《红楼梦》之所以被视为文学作品中的珍品,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爱读,就是由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二百多年前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实际情形,以及其中生活着的各类人物的命运和心理,真实地显示了那种现实的不公平、不合理。鲁迅称《红楼梦》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这几个字的评语,可谓恰当地概括了《红楼梦》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

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求真,感受现实生活,品味真实人生。当今所谓“玄幻武侠”“戏说历史”之类没有“生活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们不会进入语文课堂,也不应进入语文课堂。语文的阅读要感受“真”,品味“真”;語文的写作要“以我口写我心”,表达“真”。

语文的“善”是精神的源泉。语文具有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养的功能,人文素养的根本在“善”,语文教学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有仁爱之心,做人讲友情、讲诚信;做事超越功利、显现品格。走进语文的天地,开启“善”的精神源泉。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人教版、鲁人版都有的课文,文章中的贝尔曼是“一位外表平凡甚至讨厌邋遢的社会底层人物”,他没有艺术天赋,生活拮据,嗜酒如命,脾气暴躁;但是他充满爱心。他害肺炎,痛苦得要命,可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独自一人爬上了二十英尺高的墙上,用他一生的艺术造诣和生命画出了一片牢牢地贴在墙上,历风雨而不坠的,饱含着生命颜色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活下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了朋友,宁愿奉献自己的生命,他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仁爱之心,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这还是语文的“小善”。流放期间的屈原依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在《离骚》中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止不住泪流满面;穷愁潦倒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更是语文的“大善”。

走进语文课堂,提高善性修养;走出语文课堂,感受社会人生,践行善性修养。

语文更具有多姿多态的“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创造美的过程。那么语文教材中有哪些“美”呢?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意气风发,壮志满怀,是崇高美;屈原“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粹,形容枯槁”,“怀石自沉汨罗以死”是悲壮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自然美……分析理解这些诗文名句,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对北宋诗人秦观《春日》里“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的赏析:雨后的芍药,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无力的蔷薇,躺在清晨的枝头,娇艳妩媚。两句虽是写花,却赋予物态以人情,经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以“春泪”喻水珠,以“卧”字象征“无力”,不仅是一种语言美,更是一种清新、婉丽的景象美、情态美。“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这两句描写死后成仙的杨玉环在蓬莱宫中见到唐明皇使者时的神态。“天生丽质”的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而今泪流满面,美丽的容颜带着些许寂寞、失落的神态,就像沾着春雨的一枝梨花,让人觉得更加美丽,更惹人怜爱。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是人生一次美的历程,一次构建美丽心灵的实践;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注重实施“语文审美教育”,构建“诗意飞扬的审美课堂”,培养“激情飞扬的审美情操”。

范玉文,山东肥城市栲山小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美的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好美的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