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小说所占的比重并不多,基本上集中在高段。所以老师对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少。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开展了《基于语用的小学高段小说体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从文体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小说。现在我们已经摸索出了小说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环境描写等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就如何更好地领悟人物形象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怎么读:读出完整的“人”
一个高明的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典型的,丰满的,具有代表性的,符合一个“人”的特征,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格多面体。我们怎样引领学生去读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呢?
1、聚焦故事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景阳冈》中的武松有其正面形象:性格豪爽,智勇双全。同时也有缺点:多疑、固执、爱面子。如果武松不生性多疑,就不会不听劝告执意上山;如果武松不那么爱面子,看到官府的榜文可能就会回到酒店,再如果那天住酒店的不是武松而是林冲,相信故事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发展。
再比如说阅读《临死前的严监生》,我们看到的是严监生临死前因两茎灯草而不肯咽气的经典画面,于是我们对严监生的形象只剩下“吝啬鬼”这三个字。但如果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严监生的很多所作所为非但不吝啬,甚至可以称之为慷慨。他伸出的两个手指,表面上是挂念两茎灯草费油,实际上是在喻示赵氏日后要勤俭持家,切不要奢靡浪费。
所以读小说时,我们只有多揣摩,多联系,多读原著,才能逐步将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呈现在眼前,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蕴。
2、聚焦言语表达,品味人物形象
目前小说教学呈现泛叙事化倾向比较严重,往往不注重小说体裁特点,成为记叙文或散文的附庸。就是有注意到文体特点的,也大多是每篇文章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泛泛而谈的分析。这种做法致使学生难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更难以辨别哪些方面具有审美价值。我们知道每篇小说塑造人物都是有共性的,基本上都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但每篇小说都会有自己言语表达的侧重点。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小说的内容,更要关注小说的言语表达。
(1)侧重语言描写
《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在于闰土的语言,它主要通过闰土的语言来描写闰土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人物形象。教学时我们就要以抓住语言,让学生从闰土的话中感悟闰土的人物形象的。
(2)侧重心理描写
《争吵》一课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气讲述,细致地描写了“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的知错却没有勇气认错的矛盾心理,很明显,通过抓住人物心理描写,就能读出“我”真实的个性特征。类似的文章还有《穷人》、《刷子李》《小抄写员》等。
(3)侧重神态描写
《金钱的魔力》一课中托德从刚开始漫不经心、轻视怠慢“我”,到后来看到钞票时“笑容是遍布满脸的”,而当他向钞票瞟了一眼,发现是百万英镑时,他的“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作者对这一“凝结”的笑容作了细致的刻画,通过钞票拿出前和拿出后的强烈对比,活脱脱地刻画出了托德市侩小人的形象。
(4)侧重动作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文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动作描写就是严监生临死前举起的两个手指头,以及那由于众亲友皆不能准确揣度他的真实想法而引发的三次摇头,这两个动作成为这个经典人物形象深深刻在读者脑海中最经典的画面。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还有《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等。
(5)侧重外貌描写
《夜莺的歌声》描写小夜莺的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从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就可以看出主人公小夜莺巧妙地使用保护色,为了事后能顺利脱险,表现小夜莺的聪明机智;还比如《刷子李》 “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看出刷子李的真功夫;还有像《木笛》中的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都能体现出人物形象。
二、怎么教:小说整合教学
每一篇小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体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当我们独立去教学的时候,学生可能只对人物形象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但是如果通过整合,那么,这一篇篇小说一个个人物就会变成一个整体,学生就能找到破解小说描写的秘妙,找到小说文体的共性特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1、比较异同
对比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展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1)比异
比如《少年闰土》一课,在抓语言感受闰土的形象之后,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只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推敲人物语言是如何体现出人物形象的,领悟表达的特点。
学生从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中,很快就会发现他们的话中虽然都有省略号,但省略号的意思不同。少年闰土省略的是说不完的新鲜事,而中年闰土中的省略号是说话断断续续,少年闰土热情开朗,所以说起话来开朗率真,而中年闰土却唯唯诺诺,麻木迟钝、寡言少语。少年闰土以你我相称,十分随性,中年闰土却称呼老爷,老太太,显得愚昧落后。这样一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美土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2)比同
很多小说的故事情节会发生突转,所谓“突转”,是指情节和人物性格在发展过程中突然的转折和变化。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情节的突转更能表现人物的形象。
比如读《桥》这篇小小说,先看到的是在一次山洪爆发时,村党支部书记沉着冷静的指挥慌乱的村民,有秩序的通过一座窄窄的木桥,至此,故事疾徐有致地向前发展着。就在这时,情节突转,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当所有的人都通过之后,老汉对小伙子吼道:“少废话,快走!”但为时已晚,洪水冲垮了木桥,老汉和小伙子双双被吞没了。情节的再次突转发生在五天之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突转,体现了老汉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想象还原
小说文本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呈现的,这些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想象、体会,才能还原为可以审美的形象。学生在鉴赏人物形象时,会把书中人物转化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启发和提示,使这个“哈姆雷特”还原得更立体、更丰满。
比如教学《杨氏之子》,短短的几句话,我们如何读出杨修的形象?可以让学生进行想象还原: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他的外貌、穿戴,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正常情况下“此是君家果”,杨修会怎么回答?還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再经意识加工,语言文字就不再是静态的铅痕,而是动态的形象,自然能读出一个机智聪颖的人物形象。
3、迁移提升
迁移是一种延伸、一种拓展。迁移能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加其深度,扩大其广度,训练其强度。
比如刚才讲到的侧重心理描写的文本《穷人》《争吵》《刷子李》《小抄写员》等,我们也可以文本放在一起,学生通过多个文本的阅读很快能明白,心理上的起伏是破译心理描写的密码,习作时,也自然会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我们认为,小说教学一定要以小说文体的特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读出完整的人物形象,带领学生寻找小说的共性特点,破解小说描写的秘妙,让小说教学既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又能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戴跃琴,浙江瑞安市塘下镇鲍田中心小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