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
今年6月1日,在马里亚纳海沟,红白相间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缓缓浮出海面,“向阳红09”母船上的中国科考队员们一阵欢呼,标志着“蛟龙号”在今年试验应用性航次中在世界最深处的最后一潜顺利完成。10天5次大深度下潜,“蛟龙号”以优异的性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而这一潜,距离“蛟龙号”挑战7000米海试成功,仅有短短的5年。
2012年6月,也是在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下潜7062米,创下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自此,中国载人深潜跃升世界前列,也由此开启了我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的热潮。5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潜龙号”无人遥控潜水器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中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走向谱系化,“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正一步步成真。
十年攻关实现技术跨越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并独立完成海上试验,攻克了潜水器本体、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潜水器应用四大系统,涉及流体、结构、材料、生命支持、液压、水声、光学、计算机控制等众多技术。很多技术突破都是重大的自主创新,代表着世界深海高新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20世纪以来,海洋正在成为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在“蛟龙号”问世之前,世界上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仅有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深海技术装备无疑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2年,科技部正式将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随后历经十年攻关,于2012年实现“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至此,中国“龙”一跃进入世界载人深潜第一梯队,中国从此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进行各种科考,探寻资源。
“蛟龙探海”工程
2013年5月,“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4000米海试成功;2013年10月,“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助力“大洋一号”船南海海试成功;2016年1月,“潜龙二号”水下机器人成功首潜;2016年8月,“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了10767米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这些由我国自行设计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运载器,与“蛟龙号”一起,成为我国深海技術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
“‘蛟龙‘海龙和‘潜龙这三类深潜器在近年来多个大洋航次科考中已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表示,“‘三龙装备体系将成为我国开展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前沿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此外,一个比“蛟龙号”深潜更为庞大、复杂,意义更为重大的工程——“蛟龙探海”工程正在酝酿之中。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这一工程将对“十三五”及未来15年我国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环境监测与利用、深海技术装备发展、深海规则制定等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和实施,届时将全面推动我国深海活动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科普中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