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那年花开月正圆》成了最热电视剧的那一刻,我感觉有点孤独,仿佛一个孤僻男生发现自己的女朋友突然变成了学生会主席,照片张贴于校园各个角落。
我看过这本小说,愿景是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故事,但没想到这部剧能红成这样。
小说叫《安吴商妇》,李文德与王芳闻著。小说主角周莹其实是被当地人称为“安吴寡妇”,可能创作者觉得不够庄重,所以才改成如今这个名字。小说7月出版后就被周莹后人告上法庭,认为祖先在小说中被描写成品行不端之人。作者赔偿了5万元。
写小说真不容易,作者说编著该书主要是为了促进三原县旅游业发展。既然要促进发展,自然不能写成旅行社的小册子,自然要抓些眼球,人物都是高大全,如何抓眼球?
不过,电视剧总算红了。关于三原县中的“茯砖茶”信息也得到传播。茯砖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出自湖南安化等地。我查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叶加工学》,里面有这段话:“泾阳茯砖俗称茯茶。20世纪50年代,安化茶厂经反复多次试验,成功地压制了茯砖茶。”
据史料,茯茶(散茶)在泾阳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茯砖茶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前后。原料在咸阳泾阳筑制,所以称为“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又称“伏茶”。后来写成“茯茶”。据说慈禧喝后觉得好,连声赞叹“福茶好”,也被称为“福茶”。
当地人将做茯茶称为“筑”,很有意思,这应该是制作砖的术语。最开始为了增加运量,茶商设法压缩茶叶体积,筑制砖茶。
但茶商发现,茶叶压紧以后,茶砖上出现了神奇的“金花”,茶叶口感也变得香甜醇厚。
茯砖茶中生长出的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让绿茶的口感脱胎换骨,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这一工艺不仅提振经济,还造福了民众。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湘军著名统帅、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这大概是湖南人熟悉茯茶的源头。
周莹1869出生,躬逢其盛,将夫家的“裕兴重”茶叶商号做成陕西最大茶商。这里就有好看的商战故事了。
泾阳茯茶工艺复杂,多达29道筑茶工艺,还有“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的说法,水与气候,一定深藏着金花菌繁殖之谜,这让人想起茅台酒的神奇工艺。
周莹聘请在茶界拥有名声的邓监堂为大掌柜,邓监堂经过多年商场拼杀,有勇有谋。
為了保住滞销的茶叶,邓监堂坚持囤库待机,他深知“贵极反贱,贱极则复贵”的价格规律。等到时过九月,茶价突然上升,出现一日三变的行情,裕兴重和其旗下分号积库茶叶,一销而空,为周莹赚回了四百万两银子。
周莹眼光更远,看到云南茶商将普洱茶经茶马古道卖到西藏、缅甸、不丹,以及更远的尼泊尔、印度。而陕西茶商的经营模式是劳民伤财贩运江南茶叶到陕西,加工后卖出去。成本大增,风险巨大。
周莹虽然不懂茶叶经营中的细枝末节,但发现了茶行业的要害:资金占用大,风险大。邓监堂虽然身经百战,也只是刀口舔血,赌性十足。他曾从江南购进的六万斤春茶,再从武汉逆丹江而上运回陕西。船队进入武关地界时,丹江河水瞬间暴涨,浪高十尺,水深九丈,两岸山石在暴风雨中滚坡而下,先后掀翻砸沉了载茶的货船,邓监堂因此血本无归。
周莹把陕西安康的紫阳茶、汉中的午子仙毫茶叶推向市场,从而改变西北地区茶叶市场被江南原茶和云南普洱茶统治的局面。
周莹重战略,不在乎小聪明。慈禧躲避义和团之乱,逃往西安。周莹和西柜大茶商马合盛运送官米,帮了官府大忙,慈禧太后对周莹说:“你们做了好事,不愧为大行商啊!”马合盛为人机智善谋,立即把自己的旗号变为“大行商马合盛”,并做了一面“奉旨运茶”的旗帜,插在骆驼头上,各州县见到后都开门让道,任其自由通过。
周莹虽然被慈禧收为“义女”,还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但周莹的思路却不在官场。她让邓监堂去甘肃、青海和西藏,收集茯茶受欢迎的原因以及牧民对泾砖的改进意见。
这才是大茶商的远见卓识,今天的商人似乎离这种境界还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