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艳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江苏 南通 226001)
综合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产妇及新生儿的干预作用
朱玲艳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江苏 南通 226001)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78,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照组(n=78,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后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和两组产妇SAS和SDS评分情况,并进行满意度比较。结果观察组对科学喂养、脐带护理以及腿臀部护理掌握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产妇角色适应率及婴儿护理能力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伴有紧张感的产妇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AS,SDA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效果较好,不仅能有效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降低了产妇焦虑、抑郁程度。
母婴同室;新生儿;综合护理模式;满意度
母婴同室是指产后母婴可以在一个环境下休养,产妇可以在室内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抚触等,同时还能学习一定的新生儿护理知识[1]。但是在母婴同室中护理经常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这不仅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护理质量[2]。我科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新生儿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56例。年龄在22~38岁,平均年龄(28.12±4.38)岁。胎龄(40.2±4.3)周。新生儿体重(3.37±0.58)g。随机将产妇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在年龄、胎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母婴同室护理,所有护理过程均由护理人员独立完成,包括新生儿体重、体温监测以及喂养、脐带、腿臀部护理工作。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产程结束后,将产妇与新生儿共同接回病房,进行心理支持,通过与产妇距离的拉近后指导产妇母亲角色的转换。护理人员在此期间需要建立相关规范操作,如(1)护理人员在依据“新生儿常见操作流程规范”对新生儿护理操作进行统一培训,对每一项操作分步描述后建立流程图。护理人员深入了解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若产妇对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低,应在征得产妇及其家属的同意下进行正确指导。(2)加强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培训,护士在结合规定好的操作规范给产妇以及家属进行系统培训,通过手把手教学后确保她们能单独护理后让其单独操作。(3)加强新生儿意外事件的预防以及管理,包括穿衣过紧过多、正确抱姿、溢奶、呛奶等。(4)在进行以上操作规范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吸允练习,这样可以促进乳汁的分泌保证科学喂养。在此期间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帮助新生儿沐浴、尿布更换、腿臀部护理,保证新生儿护理的正常进行。对产妇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细致讲解,同时进行心理护理,以此缓解产妇的情绪。心理护理包括护理人员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施特殊心理护理,将宣传资料发放后通过对产妇心理情况的了解进行讲述。
1.3 效果评价 (1)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所有产妇的科学喂养、脐带护理以及腿臀部护理的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并且记录产妇整体角色适应情况、紧张感以及婴儿护理能力。总计100分,得分超过80分为合格。(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产妇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问及两组内干预前后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变化。(3)采用自制满意度评分调查表,对所有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心理、生活、情感以及效果等20个问题,统计产妇满意的题数。≥18个记为非常满意,12~17个记为一般满意,<12个记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k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角色适应、紧张例数以及婴儿护理能力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角色适应以及紧张、婴儿护理能力比较例(%)
2.3 两组护理前后产妇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后两组产妇SAS,SDS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例)
母婴同室护理是将产妇与新生儿安排在同一病室,通过直接交流来增加母子感情。同时缓解产妇情绪,为后期的哺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母婴同室护理以护理人员为主,在产妇缺乏护理经验的情况下会极大地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这不仅加大了临床工作量,而且降低了护理效果[3]。综合护理模式的出现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缺点,提高护理质量。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科学喂养、脐带护理以及腿臀部护理掌握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角色适应率及婴儿护理能力合格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伴有紧张感的产妇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符合国内相关报道,说明综合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效果更好,不仅增加了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的掌握程度,而且提高了产妇的角色适应能力,同时缓解紧张感。实施综合护理模式下首先能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能力,在强化责任意识的同时增加护理实践效果。产妇本身在分娩后就要承担照顾新生儿的责任,所以在分娩后对新生儿护理知识需求程度非常强,常规护理模式由护理人员独立完成,产妇和家属都缺乏护理方面知识,因而对新生儿护理能力方面较低[4],而综合护理模式由护理人员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婴儿的情况,并且掌握何时沐浴、喂养最适当等知识,这样既增加了产妇以及家属的护理能力,也满足了产妇对新生儿的照顾欲望;同时提高了产妇角色适应能力,降低紧张感。
本研究显示,在护理后两组SAS,SDA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SAS,SDA评分低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王燕萍等[5]研究结论类似。表明综合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产妇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效果更明显,并且提高了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很多产妇对母亲这一角色适应不了,导致对婴儿产生护理恐惧。轻度情绪影响的产妇会出现焦虑、抑郁心理,重度产妇会伴有抑郁症。在综合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通过专业指导以及相关知识的讲解,帮助产妇更快、更好适应母亲这一角色,从而降低焦虑、抑郁心理,对新生儿的照顾程度更佳。在常规护理模式中由护理人员完成,在医务人员缺乏的情况下降低了护理质量,会增加医患纠纷,从而降低了护理的满意度。而综合护理模式通过护理人员对产妇的指导来进行新生儿的护理,增加了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总之,综合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效果更好。不仅有效增加了产妇以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缓解了病患紧张、焦虑、抑郁心理,保证了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综合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1] 潘敏仪.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8):229-230.
[2]陈红玲,许丽华,刘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6049-6050.
[3]张微.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效果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1(1):125-126
[4]吴惠文.母婴同室共同参与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18):2807-2808.
[5]王燕萍,艾学云.综合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4):468-470.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5.045
2095—9559(2017)05—3401—02
20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