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银芳
(南京市江宁医院消化科,江苏 南京 211100)
胸腹腔穿刺引流管C型双膜固定降低非计划拔管率的效果观察
管银芳
(南京市江宁医院消化科,江苏 南京 211100)
目的探讨临床胸腹水行胸腹腔穿刺放置引流管后的改良固定方法。方法选择在消化科使用胸腹腔穿刺后放置引流管的患者3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运用常规的方法固定,而观察组运用改良方法固定,观察两组的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正常拔管19例,非计划拔管0例,非计划拔管0.0%;对照组正常拔管15例,非计划拔管4例, 非计划拔管率21.05%,比较两组非计划拔管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胸腹腔穿刺后放置引流管固定过程中,采用C型双膜固定方法明显优于常规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胸腹腔引流管;C型双膜固定;非计划拔管率
为改善疾病引起的胸腹腔腹水病人症状,临床多行胸腹腔穿刺后放置引流管,将胸水或腹水通过引流管引流出体外,以减轻病人痛苦,提高舒适度。我科2015年1月至11月行胸腹腔腹水引流置管38例,其中1月至5月置管19例,单膜常规固定;从 6月至 11月置管19例,C型双膜固定,现将两组的置管固定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11月我院消化科胸腹腔腹水穿刺后放置引流管的住院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38~85岁,分为两组,将2015年6月至11月胸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的病人做为观察组,共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0.5±5.3岁,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3例,不明原因腹水 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14例;将2015年1月至5月胸腹腔穿刺置管引流的病人为对照组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7.7±4.3岁,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7例,不明原因腹水患者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1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因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选择及操作前准备 一次性使用腹腔穿刺包一个,一次性无菌IV3000透明膜(10cmХ12cm)2张(经环氧己烷灭菌),利多卡因一支,1ml注射器一支,无菌手套两副,一次性中单一个,0.5%碘伏 (皮肤消毒液),棉签,生理盐水100ml一瓶,14Ga型单腔测孔深静脉导管组合一套,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套管完整无断裂,型号是否正确,是否在有效期内。
1.2.2 定位及操作方法 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放腹水由医生完成,由于胸腹水量较大,胸腔穿刺放胸水需要B超定位;腹腔穿刺一般选择在左下腹反麦氏点,即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穿刺部位。穿刺时先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15cm×15cm以上,可先用乙醇进行消毒,再用碘伏消毒两次。常规消毒后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麻醉后穿刺针与皮肤成90°的角度进针,缓慢经皮入腹腔,有腹水流出后先进导丝,撤出穿刺针,再由导丝引导置入导管,再缓缓撤除导丝,并注明穿刺时间和执行者。
1.2.2.1 穿刺后常规固定方法:导管顺势朝低位而下,贴膜一张,接引流袋,持续引流一定量后夹闭导管,次日再放开引流,导管上注明穿刺时间和执行者,膜上注明换膜人和换药时间。视情况每日或隔日由护士更换一次膜并注明换膜者和换药时间,如图1所示。
图1 改良前常规固定方法
1.2.2.2 穿刺后C型双膜固定方法:导管C型或U型朝上弧形而下,穿刺点中心贴膜一张,导管再贴膜一张,导管外露处用3M透明胶带撕成半宽在导管处交叉,胶带两端固定到膜上,导管末端接引流袋,持续引流一定的量后夹闭导管,次日再放开引流;导管上用注明穿刺时间和执行者,膜上注明换膜人和换药时间(如图2所示)。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放腹水由医生完成,首次贴膜由医护共同操作,后面换药(膜)由护士完成,两组患者的操作对象都是操作熟练的医生和护理人员。
图2 改良固定方法C型双膜固定(改良后)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正常拔管19例,非计划拔管0例,脱管率0.0%;对照组正常拔管15例,非计划拔管4例, 非计划拔管率21.05%,两组非计划拔管率比较,x2=4.47,P<0.05。表明C型双膜方法明显优于常规固定方法。
改良固定方法中,无菌医用胶贴直接固定穿刺点,之后再用无菌透明膜固定导管,能有效固定导管的同时,覆盖了穿刺点,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另外,无菌透明膜C型或U型固定时,不会因穿脱衣服等情况挂扯、拽脱,使引流失败。有时腹水会由于压力大沿穿刺点流出,常规固定时,腹水沿导管顺势而下与膜之间形成隧道,即使膜贴住皮肤导管也会沿隧道脱落,但C型或U型固定后腹水不会沿导管流出,同时导管外露处交叉固定有效地再固定,可有效避免非计划拔管事件发生。而且改良固定所需材料与改良前的常规固定方法相同,成本仅增加一张贴膜,未明显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但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2],且改良固定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方便,可有效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切实提高了护理质量[3],从而有利于减少患者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患者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有助于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工作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非正常拔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导管的改良固定方法优于常规固定方法。
[1] 余俊芳.改良固定法在老年患者胸腹腔引流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期刊,2013,15(S):231-232.
[2]杨沪冰.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96-98.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5.034
2095—9559(2017)05—3383—02
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