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超 侯 贺 姚泽军
(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互联网+”思维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杨 超 侯 贺 姚泽军
(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智慧图书馆是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阐述了“互联网+”新思维下智慧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作用,进行了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模型设计。
互联网+ ;智慧图书馆;模型构建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数据、资源、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到关注,资源发现或知识发现得到重视,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新思维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需要从多角度和多层次上进行,需要建设新一代智能图书馆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信息需求。
1.1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智慧图书馆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概念的延伸,在现代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其理念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图书馆的各类服务中,实现网上图书馆、借阅者和物理系统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图书管理工作和借阅行为可以更加精细化和动态化,以达到智慧状态。在智慧图书馆中,人们可以实时获取感知数据,实现图书馆的时空管理,提供泛在和跨时空的读者服务。智慧图书馆可以从多角度理解:从计算机技术中感知计算的层面上来看,智慧图书馆是结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化设备的图书馆,通过强大的技术开发实现信息的智慧服务[1];从图书馆建设结构上来看,智慧图书馆是互动、弹性、精致三点结合的图书馆[2];从服务功能开发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不仅实现了信息计算,而且实现了远程阅览图书、预约座位等服务。
1.2 智慧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根据智慧图书馆基本定义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服务理念和技术的先进性。智慧图书馆采用云计算、无线网络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毫无疑问,另外服务形式主动化,内容多样化,管理智能化也是智慧图书馆先进性的体现。二是时空和感知的开放性。智慧图书馆不受时间限制,通过网上图书馆、移动APP、馆内智能感知环境,在任何地方都可获得不间断的信息服务,是一个时空开放的图书馆。同时,智能感知环境和图书综合服务平台,为图书馆和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和感知提供了开放式接口。三是信息整合的系统化。智慧图书馆的各类信息集中存放在数据中心,经过图书综合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后再推送给读者。四是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首先,信息管理智慧化,信息资源、用户借阅过程、图书馆日常运行维护等管理工作被集成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传感节点针对性的采集信息,再经过后端信息系统的综合处理,实现管理过程智慧化。其次,智慧图书馆可以自动感知用户当前位置,主动推送关联信息,提供立体的个性化服务。
跨界融合与创新重组是“互联网+”的特点,借助其优势,创建新一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或者功能模块迫在眉睫,目的是克服传统服务模式的弊端,服务思维更加敏捷,服务更加个性化[3]。新型服务平台的构建必然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及资源发现等。图书馆应充分理解“互联网+”理念和其展开外延的工作,把握其概念的精髓内涵,从而发现各个细节上跨界融合的可行性和方式方法,以获得融合了新理念的图书馆服务设计以及未来图书馆服务的框架模型。
2.1 新思维有助于促进智慧图书馆结构转型
在“互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基本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总体来说其框架构建将向创业创新支撑空间、融合型图书馆、数据管理中心方向转变。
图书馆智慧化的过程首先要做好信息技术条件下区域或行业联合服务工作,这是新型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基础,也体现出数字化信息高效流通的必要性。网络是基础媒介,但要利用好网络资源,需要多方面的协作。研究图书馆自动化服务平台与移动互联技术的融合,打造基于移动互联丰富的服务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便携式设备实现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的信息服务[4]。分析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和决策中的重要性,通过数据挖掘,将海量的数据流汇总,整理于图书馆服务模块中,图书馆服务平台上可以进行不同功能的服务推送。新型图书馆模型构建见图1:
图1 “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向三大方向的转型
图1中各个模块并不是独立运作的,是集成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单元集合。其中,新思维要求图书馆完成蜕变转型,亟待需求战略决策分析团队,也就是在馆内成立决策分析部门,时刻同步新发现,时刻构思新想法,即展开“头脑风暴”。在新时代新环境下进行跨界融合策略分析,去粗取精,将多元化服务模式进行策略性分析,形成可执行方案,并且时刻修改革新,是动态的、有反馈的创业创新支撑空间。跨界融合离不开建模与平台构建,这里需要图书馆技术部门成立研发设计小组,将战略方案模块化,固化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当中,实现多角度多行业领域的融合重组,即实现图书馆向融合型图书馆转化的客观载体。用户通过图书馆基本单元进行的信息活动数据最终交付给数据管理中心进行整合分析加工,这也是新型图书馆的“CPU”,是一切数据处理的核心,即图书馆向数据管理中心转型的关键单元。总之,各个环节并不是行政部门上的划分,而是工作内容上的革新,是图书馆结构重组的表现。
2.2 新思维革新智慧图书馆的工作任务
新思维下智慧图书馆加强人才建设、注重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标准政策制度的建设,这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三大基本任务。
首先,具有互联网思维能力的人才是图书馆新型服务的基础,建立标准规范的馆员培训机制,培养馆员创新意识迫在眉睫。
其次,跨界的深度融合是途径,融入通讯平台、大数据处理以及用户参与平台等,这些都将是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的基本单元。要满足新思维的要求,必然离不开新技术,离不开新设备。图书馆需要不断革新技术,不仅在物理层上做好硬件质量的改进,还要在应用层上加入各项技术,比如社交平台、网络处理技术、Hadoop大数据处理技术、资源发现系统等[5],这些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途径。
最后,统一标准,强化互联网意识,需要硬性制度的保障。跨界融合需要规章规范,没有硬性法规的约束,针对创新服务的各个环节都会陷入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导致“互联网+”新思维走向极端,图书馆不能背离信息服务的准则,跨界领域也不能偏离主线,否则各方面将陷入瘫痪。
智慧化图书馆新模型的建立离不开决策模块的重组,策略引导设计,设计反馈决策,两者相互促进。
3.1 服务平台的重新定位
“互联网+”新理念给高校智慧化图书馆建设带来了质的飞越,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需要重新设计,跨界融合,突出创新。图书馆结构需要重组,基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处理平台将是未来图书馆的基础平台。
3.1.1 智慧化层次结构
智慧图书馆要达到跨界融合,结构重组,需要重新布局,技术分层管理将成为主导。图书馆智慧化的第一步就是“去繁琐”,以用户数据和馆员数据为依据,将传统图书馆结构化繁为简,大概分为三个层次:组织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首先,组织层是面向信息用户的基础层面,是信息行为受理和资源采集与整合的基本单元。将跨界技术应用融入图书馆,如图书条形码识别、图书二维码识别、RFID识别、WIFI定位、图书GPS定位、移动通讯定位等。多方面识别可以实现对单本图书的书目信息识别并呈现于信息用户,多方面定位是将识别的书目便于用户迅速查找到,以简单快捷的方式快速进行信息交换。
其次,网络层是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媒介,是信息行为的渠道。互联网已经是当今图书馆最重要的信息流通途径,不论是信息用户还是图书馆员,都需要通过互联网与图书馆、公用网络、数据库等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数据互联可以通过WLAN无线网络、有线网络以及3G/4G移动通讯网络进行,这些在智慧图书馆模型建设中都可以合理运用。
第三,应用层是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信息行为的方式方法。信息用户和馆员通过以上两层链接以后,便可以进行日常学习与工作的多方应用。不论信息用户还是馆员,都通过端口交互实现智能化学习和管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化功能模块中的资源发现系统,利用强大的元数据预索引库进行知识发现,用以引导学习;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大数据中心模块,经过算法设计,实现智能排架。
3.1.2 人性化服务功能
创新驱动,尊重人性要求智慧图书馆实现自我革新与个性化定制,这是智慧化的方向,也是数字资源交互操作的重要过程。
图书馆智慧化是全面的智慧化,包括馆藏智慧化、信息服务智慧化与功能模块智慧化等。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技术平台建设快速发展;无线网络的覆盖,信息服务平台也相继建立,这些将信息的被动搜索行为引导为用户的主动探索,使传统资源驱动型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模式,技术上随着数据的不断革新和不断突破,会最终实现智慧化的自我革新。
创新驱动下的图书馆服务,加之全网络数据交互,用户个性化定制便更加人性化。客户端上功能的自我更新,可以提供给用户多元化的信息定制服务,如手机客户端可以下载图书GPS定位软件,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定位想要查阅的图书;对于图书馆后台的数据管理人员,系统可以构建一张图书馆图书痕迹地图,便于馆员对某类图书的相关调查,研究其利用群体,分析其学术利用范围,从而决定以后图书采购的比例。
3.1.3 智慧化的资源与服务集成
资源开放,连接一切要求智慧图书馆继续推动资源和服务的高度集成,实现图书馆资源全网覆盖。信息资源的整合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界的首要任务。“互联网+”新思维下的智慧图书馆将致力于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将资源提升至云端服务器进行整合操作,方便快捷,统一标准与规范,信息覆盖面广,对于单个图书馆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对于整个图书馆界可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其中跨界通讯提升了整合效率,智能模块提升了数据安全。
智慧化不仅是资源整合的智慧化,而且最重要的是信息用户侧的服务智慧化。“互联网+”新理念使得图书馆各个服务模块集成一体,互相操作,充分利用智慧化图书馆庞大资源的覆盖,以及资源处理的协同,实现图书馆联合采购、馆际互借、科技查新等服务工作的高度集成。其中以大数据理念为基础的功能模块,将一切编织成一张网,这个网络囊括用户、图书馆员、科研工作者以及行业智库等。
3.2 新思维下智慧图书馆基本模型设计
目前,高校图书馆都具备整合兼容的系统工具,将数字化资源和本地馆藏资源统一起来,并囊括机构智库或各种数据库等。针对上述“互联网+”新思维带来的图书馆建设策略的定位,智慧图书馆结构模型见图2。
图2 智能图书馆模型结构
(1)客户端。模型为信息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端口。其中包括标准的接口协议和接口程序软件,这是客户端必不可少的。
(2)用户反馈系统。根据信息用户的动态操作文件、信息关联内容、相关位置等因素,定义书目资源。模型通过整合处理后,形成准确的信息反馈给用户,是完整地按照标准推送给用户的系统。
(3)动态操作系统。定义并配置动态操作文件,且这些文件是基于即时更新的记录上不断变化的。这个模块主要用于接收时刻更新的信息操作指令,根据不同信息用户的不同信息行为编译文件,交付资源处理系统用以下一步操作。
(4)资源处理模块。定义语言文本之间的语义环境和基本逻辑算法。智慧图书馆的“智慧”体现在语义环境中,新思维下的基本语义融合了各种语义关系与大数据算法,其中算法的定义决定着不论从馆员管理与服务方面还是信息用户信息行为的开展,都统一算法,统一规范标准,形成机器逻辑,即计算机“意识”。
(5)处理路径模块。定义模型的路径管理以及信息处理方法。模块制定信息处理的策略与操作方法,将不同的信息采集与获取渠道进行梳理,选择最优方案,最终生成信息行为标准化程序,便于进行数据内容上的整合。
(6)综合管理系统。系统为图书馆员提供无处不在的管理端口。馆员通过此端口可以随时处理信息管理相关问题,指导用户信息行为,其中也包括标准的接口协议和接口软件。
(7)本地资源。互操作平台定义的书目资源类型和来源,并且将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得出数据资源详细描述用以呈现给信息用户。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转型以及智慧化进程的研究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首先,树立“互联网+”新思维是关键;用“互联网+”新思维提升图书馆服务,创建适应移动互联网和用户行为习惯的智慧化服务模式是目的。其次,提升智慧图书馆的行业管理,继续健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提升服务协作能力是行业基本要求。第三,构建符合“互联网+”思维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工作重点。如此,才能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
[1] 严栋.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 图书馆学刊,2010,(7):8-10.
[2] 吴可久. 图书馆规划的通用设计[J]. 城市建筑,2011,(7):30-32.
[3] 张学梅.论“互联网+图书馆”新型服务平台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 2015,59(增刊2):21-23.
[4] 韩翠峰. “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发展[J].图书与情报, 2015,(5):29-32.
[5] 杨超.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系统选型分析[J]. 河北科技图苑, 2014, 27(4):81-84.
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SmartLibraryunderthe“InternetPlus”Thinking
Yang Chao Hou He Yao Ze-jun
Smart library is a more advanced stage of library development after compound library and digital libra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features of smart librar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library under the new thinking of “Internet plus”, and carries out the basic model design of smart library.
“Internet Plus”; Smart Library; Model Building
G250.7
A
10.13897/j.cnki.hbkjty.2017.0084
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图书馆学会研究课题“‘互联网+’思维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2016019)的研究成果。
杨超(1988-),男,硕士,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自动化。侯贺(1989-),女,硕士,河北北方学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智慧校园。姚泽军(1986-),男,硕士,河北北方学院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2017-07-06 责任编辑:孙 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