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书香

2017-11-01 13:35
21世纪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李鸿章托马斯北美

法苑书香

《常识》

作者:【美】托马斯·潘恩

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盛顿州联合欢迎宴会上演讲时,提到青年时代就读过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

书籍封面有约翰·亚当斯一句话:“如果没有《常识》作者手中的笔,华盛顿手中的剑也是没有用的。”这绝非夸大之词,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启蒙之作,说《常识》影响了世界也毫不为过。

《常识》一书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道路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北美事件逐渐走向武装抗英的高潮。然而,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宣言依然宣称完全忠于英国王室,依附大不列颠。甚至在独立战争期间,总司令华盛顿每晚照旧为英王的健康干杯。总之,这个时期的北美人民对于战争的前景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摇摆不定,彷徨、紧张又无奈。

1776年1月10日,洞察形势的托马斯·潘恩匿名发表了这篇惊骇世俗的小册子,命名为“常识”,他分析了政府的起源,抨击了英国的宪政,指出“独立”才是北美大陆唯一的出路,“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潘恩还明确指出北美应该摆脱掉“国王”这一称号,在民主共和的政体下“法律就是国王”。为了鼓舞北美人民为民主与自由奋斗的决心与斗志,潘恩还在《常识》中分析了当时美利坚陆军、海军的实力,军舰、火炮的数量,作战的策略与计划等,事无巨细,无不完备。《常识》赋予北美人民更高的历史使命:他们不仅仅为本土十三州而战,而是为开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代而战。

潘恩在《常识》一书中将独立与共和联系起来,在把北美斗争推向时代最高峰的同时,还为后来的法国革命奠定了实践的典范。他之后还到法国鼓动革命,发表《人的权利》,继续深入批驳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并参与起草了《人权宣言》,为法国革命指明了共和主义的崭新方向。

与《常识》的影响相比,潘恩本人似乎是历史天空中的一颗流星,他的知名度可能远不如深受其思想启发的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甚至没人知道他的尸骨安葬于何处。大多数的西方学者只把他看成一个宣传家、鼓动家,充其量是个小册子作家。德拉戈内蒂有一句名言:“政治家的学问在于发现幸福和自由的真谛。那些能够找到让国家付出最小代价、为个人提供最大幸福的统治模式的人,值得人们世世代代地感激。”从这个意义上讲,托马斯·潘恩是位名副其实的优秀政治家。

《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

作者:边芹

1896年在巴黎,这不是李鸿章第一次与法国打交道。早在26年前,李鸿章首涉外交、处理天津教案之时,就与法国结下渊源。那一次,法国困于普法战争,天津教案很快得到平息,李鸿章的外交取得第一次“胜利”。再后来就是1883年发生的中法战争,李鸿章伐谋伐交,法国最后请和。

梁启超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国革命开出19世纪之欧罗巴,中东一役开出20世纪之亚细亚。”“中东一役”即甲午中日战争。法国革命改变了欧洲秩序,甲午战争翻转了亚洲格局。此时作为甲午战争战败国的使者,在巴黎——这座于1789年7月14日发生攻打巴士底狱武装起义、掀起法国大革命的城市,李鸿章到底耳闻目睹了哪些境况?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李鸿章在巴黎经历的一些片段,焦点主要集中在巡访团携带的两只白母鸡、李鸿章逃遁的眼睛(透出力量和狡黠)、入住的“大饭店”、参加巴黎国庆阅兵仪式、在埃菲尔铁塔就餐、参加法国总统晚宴等。这本书大致拼凑出李鸿章1896年出访巴黎的行程,提供了一些当时巴黎各报对李鸿章此行正反两方面的报道,还指出了巴黎古今社会环境的显著变化。

此书以李鸿章在巴黎的行程为主线,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作者的行旅观察和思考。譬如,巴黎记者疑心李鸿章带来的白母鸡是他的护身宝,这一暴露生存本能的举动成为巴黎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作者边芹从中看到中西的文化差异,指出西方善于“精心设计和培养外在信号”,掩饰生存本能,中方则缺乏此类意识,自然要被西方视为虫豸。边芹大量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抒发个人感受和见解,将中西方文化差异通过李鸿章访问的细节、巴黎报纸的报道揭露出来,可谓观察入微。

整部书将中西文化差异视为西方自始至终、自古及今的文化控制,却值得商榷。边芹视自己为“窥探历史之影的后来者”,然而,后来者终究不能带着后来者的思维和成见去窥探历史。不可否认,近代以来,西方通过文化殖民主义,建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知识体系和舆论体系,经常以傲慢的态度和特有的偏见行使言论霸权对他国指手画脚。但是,如果将1896年巴黎媒体对李鸿章之行的报道进行一种阴谋式的剖析,难免有牵强附会的嫌疑。这一点,希望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猜你喜欢
李鸿章托马斯北美
北美灰熊被杀案
李鸿章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画与理
向西!穿越北美
反转人生 伊塞亚·托马斯
北美纪行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