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周臣、唐寅笔墨梳理

2017-11-01 15:11:27周益新
收藏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院体绢本淡墨

□ 周益新

一脉相承周臣、唐寅笔墨梳理

□ 周益新

编者按: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先生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先生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周臣,明代中期职业画家,主攻山水人物,画风师承南宋院体,深得李唐、马远神韵,名重一时。唐寅,兼善人物、山水、花鸟。美术史上对他的评价颇高。史书记载,唐寅师承较为广泛:早年他受业于沈周、文徵明,主攻文人画。中年师承于周臣,宗南宋院体。后又追学宋元诸大家,终集众家所长,自成一体。唐寅的山水画具有粗细两种画格:绢上作品宗南宋院体,而纸上作品则主要是文人画面貌。但对于周臣和唐寅这对师徒的画风,后人多有评价。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称:“东村工密而苍老,伯虎秀润而超逸,气韵自然不同。”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二人笔墨细节的分析,如构图、山石皴法、树法、建筑和人物等方面来系统梳理周臣与唐寅绘画风格的共性与个性。

一、周臣、唐寅其人

周臣(约公元15~16世纪),字舜卿,号东村,吴人(今江苏苏州)。活跃于成化、嘉靖年间,卒于嘉靖年间。早年师从陈暹,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所绘大小佛像古面奇装,为世所宝。画山水追宋人,得李唐、刘松年神髓,峦头峻嶒,石体坚凝,并师法马远、夏圭,运笔奔放,格局稳健,可与戴进并驱,为院体画高手。“吴门四家”中唐寅、仇英皆从其学画。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吴人(今江苏苏州)。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初学山水画于周臣,格韵沉郁,风骨奇峭,能自出新意,深得李成、范宽、南宋李唐、刘松年及元代赵孟頫、王蒙、黄公望等诸大家笔法。

《中国绘画全集》收有周臣山水绘画14幅,其中绢本11幅,纸本三3幅。除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桃花源图》署年嘉靖十二年(1533年)外,其余作品皆无署年。《中国绘画全集》收有唐寅作品40幅,绢本15幅,纸本25幅。

两人皆为吴县人,其绢本绘画主要师法南宋院体李刘马夏,多用大小斧劈皴、刮铁皴、拖泥带水皴,界画工整细腻,设色淡雅或艳丽,为有明一代院体画之标杆。

纵观中国古代美术绘画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众多。如:沈周师从于杜琼、刘珏;唐寅、仇英师从于周臣;陈洪绶师从于蓝瑛。作为老师的周臣为弟子唐寅代笔作画,这样的事例也是绝无仅有。

唐寅出自周臣门下,青出于蓝,主要表现在作品意境、笔墨能力、题诗作赋方面。世人多认为唐寅成名后请周臣代笔作画,却不能排除一些后人为了牟利将周臣画款印挖去,改书唐氏款识之作。

由于二人多数绢本作品均具有南宋院体风格,唐寅纸本作品却是师法赵孟頫、“元四家”。故而本文将绢本绘画及纸本绘画,分别以分析对比法来得出更为明确的共性特征及差异性,以鉴别师徒二人之间代笔行为的一些问题。

二、周臣、唐寅绢本笔墨特征及比对

本文以周臣的3幅设色绢本代表作作为分析对象,分别是《桃花源图》《春山游骑图》《山斋客至图》。周臣的绢本山水绘画基本都是全景式构图,山峰高耸,师学浙派戴进的构图,以主次峰形式来表达画面的高远及山峦层次。山峰陡峭垂直,山腰凹陷,山峰施以斧劈皴并加以湿笔来表达山石肌理。远山则师学南宋四家以石青或淡墨泼染,笋状山峰则以勾染形式表达。双勾树干并以鱼鳞皴精细刻画或以赭石、淡墨皴染树干,使树干具有光感和立体效果。界画精细,比例合理准确。人物以勾描法描绘。

《落霞孤鹜图》《松林扬鞭图》《山路松声图》则是唐寅的设色绢本代表作。山水绘画同样是采用全景式或中景式构图,把斧劈皴拉长拉宽,用湿笔平扫,使画面显得灵动滋润。树干双勾并以淡墨或鳞状皴描绘轮廓线内,以夹叶法、垂藤点、排叶法等多种叶法表达树木的郁郁葱葱。界画精细,比例精准,人物以勾描法描绘。

桃花源图苏州市博物馆藏

春山游骑图故宫博物院藏

山斋客至图上海博物馆藏

落霞孤鹜图上海博物馆藏

松林扬鞭图旅顺博物馆藏

山路松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皴法对比

下面一一做详细对比。

1.皴法对比

如唐寅《看泉听松图》、《山路松声图》、周臣《桃花源图》所示,黄色方框中的倾斜式山峰、绿色方框内的山腰凹陷、蓝色方框的内的山峰垂直,周臣使用斧劈皴描绘山石肌理,而唐寅使用阳面湿笔及阔笔长皴表现山石肌理。

2.苔点对比

周臣《桃花源图》与唐寅《渡头帘影图》对比,师徒二人皆喜欢大量苔点。区别是周臣大量点在山石的边缘线上,少量点在沟窝肩脊处;而唐寅点则是大量在山石的沟窝肩脊处,山石边缘线只是略加点缀。

3.人物对比

从唐寅《松林扬鞭图》与周臣《春山游骑图》中可窥出,二人皆师学马远的勾描法,任务解剖比例相对准确,甚至于骑马之人所戴斗笠帽都是一致的。但唐寅的人物刻画得更为精细、灵动。如人物着右衽长袍,以帽子系带的飘动描绘风的方向等等。

4.树干、叶法对比

唐寅的《渡头帘影图》《杏花仙馆图》,周臣的《春山游骑图》《山斋客至图》。其中《杏花仙馆图》与《春山游骑图》的树干,都是双勾后用赭石逐级渲染并加以鱼鳞皴直至留出一条受光线,叶法则是松叶点并下偃式拖枝。唐寅的拖枝更为灵动,而周臣笔触太多,过于繁复。两人的夹叶点则是如出一辙,极其相似。

综上所述,从绢本的对比结果来看,师徒二人的构图虽然非常相似,但唐寅的整体构图更为开阔,山峰更加陡峭、凹陷,而周臣过于中规中矩;区别最大的是皴法,唐寅使用的是加长阔笔的斧劈皴,且皴法更加多样化,而周臣使用的是短斧劈皴;苔点的区别也比较容易区分;唐寅的人物也更加细腻;二人的叶法比较相似,但拖枝部分,唐寅描绘得更为大胆、开阔,周臣拖枝不够犀利,过于繁缛。

三、归纳周臣、唐寅纸本笔墨特征

收录于《中国绘画全集》中周臣的三幅纸本《春泉小隐图》《长夏山村图》《柴门送客图轴》。

细细品味这几幅作品的笔墨精彩之处。《春泉小隐图》远师南宋小景式构图,描绘一文人在屋中伏几小寐,书童在清扫庭院,远山黛绿,小桥流水,大树庇荫,一派江南的安宁好风光。圆笔勾勒远山轮廓,再以淡墨轻扫,近石依然是圆笔勾画轮廓,明显的是在转角处有停顿,再以斧劈皴并浓墨渲染。而湖中的一字水线师学倪瓒。人物勾描法绘就,茅亭、小桥刻画细腻,具一定透视感,但茅亭、人物比例不是很准确,书桌近小远大。双勾树干,淡墨渲染其内,并以鱼鳞皴细致描绘树干。夹叶法、松叶点、垂藤点、一字点多种叶法并用。

此图在构图上汲取了宋、元诸多大家所长,充分体现了文人的情怀,但笔墨上依然是细笔描绘,可以说是周臣风格的代表之作。

《长夏山村图》采用全景式构图,圆笔勾画轮廓加以披麻皴、雨点皴描绘山石肌理,近石同法。界画、人物精细,比例合理。双勾树干,淡墨渲染。《柴门送客图》采用近景构图,描写主客相谈甚欢,直至明月高挂,船夫已入梦乡,意犹未尽送客出门。此图以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师学马远的勾描法,用笔简练,钉头鼠尾描勾勒衣纹、赭石渲染面部。方笔勾画山石轮廓,披麻皴、斧劈皴绘山石肌理。茅屋、小船相对写实,但比例不够准确。方笔画树干轮廓,赭石渲染及鱼鳞皴并用描绘虬曲树干。此图在笔墨上依然师学宋元,但浓墨细笔,淡墨粗笔使画面层次丰富,却是周臣个人特色的典型表现。

再看看唐寅的《事茗图》《悟阳子养性图》,二图均为唐寅纸本的代表作。《事茗图》描绘的是山中一派世外桃源景色,群山环抱,瀑布飞流,小桥流水,大树参天。友人携童来访。屋内主人伏案观书,似乎已知有好友到访,厨房内正在准备膳食。

苔点对比

桃花源图与渡头帘影图苔点对比

树干、叶法对比

人物对比

此画幅采用小景构图。圆笔勾画远山,淡墨渲染山体及空白处,使画面充满了江南的氤氲气息。近石同样圆笔勾勒,轮廓线内浓淡墨渲染,解索皴、点皴、湿笔阳面皴并用。人物勾描法,茅屋细笔,比例不是很准确。双勾树干,淡墨及鱼鳞皴并用,下偃式拖枝,夹叶法、松叶点、柏叶点,竹叶双勾等多法并用。

修身养性历来是中国文人、道士的必修之课。《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依据此法则提出的修身养性理念则是“归根复命,法乎自然”。《悟阳子养性图》描绘一道人头戴飘飘巾,身穿大袍盘坐于蒲团之上,仰望天空,与周边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追求法乎自然可能是唐寅当时心境的真实表现。

事铭图故宫博物院藏

悟阳子养性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构图、人对、茅亭、石纹肌理、营造树木气象对比

此幅作品采用小景构图,勾描法画人物,茅亭、人物比例比较合理。圆笔画坡石轮廓,解索皴、阳面湿笔皴绘石纹肌理。双勾树干,淡墨皴擦。夹叶法、蟹爪树,左下角竹叶直接以撇捺画出,充分体现了唐寅的绘画能力。

再分析唐寅的《东篱赏菊图》和周臣的《柴门送客图》,唐寅师出于周臣,在构图、茅亭、人物、坡岸垂直如水等方面都是非常相似的。但在描绘石纹肌理、营造树木气象上,唐寅的手法更多样化,使得画面层次更显丰富。

通过以上的构图、笔墨特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纸本方面,周臣仍承续南宋院体风格。虽说唐寅是师学赵孟頫、元四家,但在画面处理上并没有采用抽象的处理手法,而是更多的细笔来营造画面气象。

山石轮廓:两人多使用圆笔;

山石皴法:周臣是披麻皴、解索皴、拖泥带水皴等;而唐寅则是南宋院体、元四家的多种皴法并用;

苔点:周臣依然是多处点苔,但比绢本的少很多,而唐寅在纸本上很少使用苔点;

树法:与绢本相同。双勾树干,浓淡墨皴擦,受光线处理得很好;

叶法:二人皆是细笔描绘,多种叶法并用,没有承续元四家的抽象画法。

长夏山村图 柴门送客图 春泉小隐图上海博物馆藏 南京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

人物、石纹肌理、树干对比

中景处竹林及雾带对比

四、归纳法判断作品归属

运用以上绢本和纸本的对比结果,我们在《中国绘画全集》唐寅作品中发现有一幅名为《灌木丛篁图》的绢本作品,非常符合周臣的笔墨特征。下面将试以分析对比法来剖析此作品的作者归宿。

1.苔点部分:从绢本的对比结果得知,唐寅在山石的边缘线上少用苔点,而周臣较多。此画幅可以清晰地看到山石边缘苔点繁多而沟窝肩脊处苔点极少,这是周臣的特征之一。

2.中景处的竹林及雾带:唐寅的雾带极少出现在树林处,远山或山腰处偶尔出现。但周臣比较喜欢用雾带修饰树林,如《山斋客至图》与《灌木丛篁图》,不但雾带的位置、形状相似,就连树木的排列位置都很相似。而《步溪图》的树木排列方式可在唐寅作品经常见到。直线式水线的描绘方式也是周臣的惯用手法,与唐寅的水线则很少用此类的直线。

3.诗词题赋及落款:相比较而言,《灌木丛篁图》的字体偏瘦长,而唐寅的字体无论是青年时期还是中老年时期都是方形居多,老年时期更趋扁平。“寅”字的落款,都是左低右高,而《灌木丛篁图》“穴宝盖”的起笔更是非常明显的偏高。“画”字也是仅仅是在《灌木丛篁图》出现,其它画幅中都是“畵”。

4.在书法方面,唐寅近师赵孟頫,远师苏轼、米芾的风格,结字以欹取势,点画舒展。《灌木丛篁图》的书法,结字方正为主,点画拘谨。在书法方面,《灌木丛篁图》的书法与唐寅书风迥异。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灌木丛篁图》是周臣所作,诗赋书法也非唐寅亲笔。

通过本文对于周臣、唐寅的笔墨分析整理,可以深刻的了解到艺术史的传承、科学的比较分析法、笔墨特征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欣赏、鉴定中国古书画。历代书画鉴定,对周臣为唐寅代笔仅从构图分析是不全面的,必须要从构图、笔墨、书法、诗文、款识特点加以论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灌木丛篁图 烟台市博物馆藏

落款对比

诗词词赋对比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院体绢本淡墨
在水一方2
《与·游》
艺术家(2022年11期)2023-01-25 07:17:20
冉茂列
南风(2021年17期)2021-07-28 08:21:08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宋代院体花鸟画设色风格探究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艺术大观(2019年25期)2019-10-12 10:01:56
吉祥法螺-11 45×68cm 绢本重彩 2018年
宋代院体水墨花鸟画的发展状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