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我们共同的记忆
档案
——我们共同的记忆
编者按:为配合第十个“国际档案日”的主题——“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山东档案》本期继续开设“档案——我们共同的记忆”专栏,邀约山东档案人同忆那些与档案结缘的时时刻刻,重拾那些被档案工作所感动的点点滴滴,回望那些为档案事业拼搏奉献的朝朝暮暮……
文·张殿恒
档案记录了我人生的轨迹。从参加工作起我就在省档案局工作,可以说库房里保存的每一份档案,都浸润着我们档案人的血汗。
作为一个在省档案局工作了30多年的档案人,我对档案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档案是我们过去的承载,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尽管由于工作关系我已经离开档案工作岗位,但对档案工作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
档案记录了我人生的轨迹。从参加工作起我就在省档案局工作,可以说库房里保存的每一份档案,都浸润着我们档案人的血汗。忘不了几十年前,科技还不发达,没有电脑,为了抢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无论寒冷的冬夜,还是炎热的酷暑,我和同志们一起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抄写破损的档案,尽管那些发霉和破碎的案卷有时把人呛得不停地咳嗽,有时甚至眼睛也呛得直流泪。但是一看到这些案卷经过我们的抄写,又会完好地保存和传承下去的时候,心中立刻充满了自豪感和神圣感。曾记得,为了征集我省南下干部的光辉事迹,宣传他们 “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南下精神,我和同志们的足迹踏遍了我省南下干部在上海、浙江、福建、湖北等省工作和学习的地方,看到了南下的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接管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政权,为巩固人民政权不怕流血牺牲,许多南下干部献出了生命。可以说,看到了南下干部为当地的革命和建设献出一切的革命情怀,我们收集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填补了山东党史的空白。针对南下事迹,我们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召开了南下干部座谈会,搜集他们的光辉事迹,同时也带去家乡人民对他们深深的敬意与问候;二是与省电视台联合拍摄了《我的南下》六集档案新闻纪录片;三是编辑出版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下》《共和国永远铭记—南下干部历史文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这一系列的征集宣传工作,在南下干部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觉得家乡的党组织和人民没有忘了他们,同时我们也在征集南下干部的事迹中思想得到了升华和洗练,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我和同志们征集的每份档案,记忆了我与档案人相处的点滴和走过的岁月。每当走进库房,看到几十年来我们接收征集并整理好的几十万卷档案整整齐齐陈列在档案架上,觉得那时的苦和累早已不算什么。打开书橱,看到组织策划并与同志们共同编研形成的成果:300集电视纪录片《山东往事—档案背后的故事》《会聚在党旗下》《邓小平与山东》《杜牧野文集》《档案进馆工作100问》等30余种编研档案资料。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虚度,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档案赋予了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编辑《见证——抗美援朝中的齐鲁儿女》一书时征集的抗美援朝档案资料,来自听闻的抗美援朝20余万山东儿女的感人故事,来自对1万余长眠于朝鲜三千里江山烈士的悼念。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和稳定,为了人民安居乐业,毅然决然地跨过鸭绿江与世界头牌强国展开激战,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巩固了年轻的新中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这种力量,还来自编辑知青系列图书资料时,征集到大量的知青档案资料。六十年代,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在整理这些档案资料时,被知青们那种不屈不挠、拼博向上的精神也时时感染着。
档案里,蕴藏着我们山东人的历史情怀、山东人的勇敢与担当、山东人对共和国建设的无私奉献,山东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时时激励我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怕困难,在征集档案的过程中对我们的党和人民为了解放和建设新中国所经历的曲折与不懈地抗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将档案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开发出来并发扬广大,作为一种精神传承下去。
回首几十年来档案承载了我们共同的记忆。我感谢生命中曾经选择了档案工作,那里承载了我的青春,我的苦乐,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一步步地成长。我感恩与我一起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共同走过的领导和同事们。
(1986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分配到山东省档案局,先后在编研处、教育处、保管利用开发出、征集处、馆室业务指导处工作。2017年3月,调到青岛理工大学,现任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文·高静
记忆中最自豪的事是1996年省馆通过国家档案局考评,成为继江苏省档案馆之后,全国第二家荣获国家一级档案馆称号的省级档案馆。
前几天接到档案局同事电话,要我这离开娘家多年的老档案员谈谈自己对档案的心得体会。这才发现,不经意间,自己已经离开档案局十几年了,回顾往昔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我是1992年到省档案馆工作的。那时,省馆还在纬一路,土黄色的老办公楼与崭新的技术楼呈Z字型连接在一起,既朴实又现代。因为与省委大院相连,门口有武警守卫,给人一种神秘感。
我工作的部门是档案管理处现行科,主要负责建国后档案管理工作。听老同志讲,馆里工作最苦最累的那段时期已经过去,那些一捆捆、一麻袋一麻袋征集来的档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多已整理上架,剩下的几乎都是保存意义不大待鉴定销毁材料,馆内各项工作逐步转入正轨。我每天的主要工作除了查档调卷就是整理抄写文件目录索引,好多同事因此练就了一手好字。
在管理处的几年,主要做过两项工作。一个是照片档案整理,一个是缩微前处理。1994年,处里决定用一年时间,将一直处于散乱状态的几千张建国后照片整理归档,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同科室的郭汇安两人。之后,在近10个月的日子里,我们的办公室几乎全被照片占领了,地上、桌上一张张一包包到处都是,甄别、核对、标注、分类、装册,完成一批再换一批,最终4800多张照片、4600多张底片全部整理上册。为便于利用,我们编制了《省馆照片档案目录索引》。因工作突出,当年我被评为局先进工作者。
九十年代初期,计算机尚未普及,缩微技术被推广应用于档案管理领域,省馆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在技术、设备、人员各方面已相对成熟,进入快速发展期。1993年,处里安排我带领七八名临时工作人员配合技术处做好缩微前处理工作,当时给我们定的年度目标是5000卷,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经过大家的通力协作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这是我与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记忆中最自豪的事是1996年省馆通过国家档案局考评,成为继江苏省档案馆之后,全国第二家荣获国家一级档案馆称号的省级档案馆。这是山东档案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能参与其中甚为荣幸。当时局领导高度重视,局馆全体人员参与,大家为此加班加点准备了一年,做的其他工作记不太清了,但对着屏幕一屏一屏地校对缩微胶片的情景却是历历在目,因为那种看的头晕目眩直想吐的滋味实在太深刻了。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是从事时间最久的整理编目工作。从1997年整理编目处成立直到2004年离开省馆,整整做了7年。一台电脑、一卷档案、一本目录,一份一份文件地审查,一条一条数据地核对,错误的信息修改,漏掉的数据补充,没有页码的重新编写页码,没有时间的查找资料考证时间,总之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就加什么,直到这个条目符合数据标准规范要求为止。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尽己所能,确保经自己手进入数据库的每一条数据都能准确无误,差错率为零,不让利用者因我们的一次小小的粗心大意而错过有用的信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我离开省馆时,已完成馆藏民国档案案卷级、革命历史档案文件级和建国后档案部分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库工作。
十几年后的今天,自己曾经为之奋斗过的数字化档案馆,早已在同事们手中实现,坐在家中打个电话、动动手指就能查档案的梦想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日常。回首往昔,我为自己当年没有虚度光阴而欣慰,也为局里同事们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付出与努力而赞叹!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真实性和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主要特点和本质属性。记载着一代代档案人奋斗印记的档案馆自身的发展变迁,不也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最真实记录和反映吗。
(1990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档案管理专业,分配到山东省测绘科教资料中心。1992年9月,调入山东省档案局。2004年3月,借调山东省委组织部。2011年10月,调入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现任山东省建设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