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跃康 杨正勇
天地造化 鬼斧神工
——平塘天坑群
文/陈跃康 杨正勇
At the west of PingTang County,there is a large funnel tiankeng, or "naturally formed pits"group in the west, which large hundreds of square kilometers.Those giant funnel distributed densely, on the average, there are 3-4 Tiankeng per square kilometer Some people call it "tiankeng museum" and "the holy land of world karst ".
>>摘要 在平塘县的西部有一大片漏斗天坑群,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巨型漏斗密密麻麻分布,平均每平方千米有三至四个。有人将其称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
“天坑”(Tiangken)是喀斯特地貌的一个专用术语。
通常意义上的天坑是指具有巨大容积,四围分布着陡峭而圈闭的岩壁,内呈深陷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据2006年全球天坑的调查对比,全世界已发现天坑75个,中国占45个。其中,在平塘县的西部有一大片漏斗天坑群,面积达数百平方千米。巨型漏斗密密麻麻分布,平均每平方千米有3-4个。有人将其称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陈兆棉认为平塘天坑群是中国最大的漏斗天坑群。
平塘天坑群自然景观独特,数量多而集中,坑底原始森林茂盛,树木品种繁多,极具向新型旅游发展的优势禀赋。
在距离贵州省平塘县塘边镇政府所在地18千米的新建村境内的龙凤山周围二十余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打岱河天坑、夏家坨天坑、道坨天坑、猫底坨天坑、瑶人湾天坑、音洞天坑、打赖坨天坑、八角天坑等十二个大小不一的天坑,其深度均超过300米,最高海拔1137米,最低海拔548米。它们以打岱河为中心,呈阶梯状、串珠状分布,形成一组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天坑群。
平塘县西部这片气势磅礴的天坑群,因数量众多,地貌发育完整,被地质专家誉为“天坑博物馆”。(本刊特约摄影记者 代传富/摄)
天坑群至今还是一个原始神秘的世界,这里遍生着壳斗科、樟科、玄参科、金缕科等原生植被,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属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的猕猴、白冠长尾雉、穿山甲、獐、大灵猫、小灵猫、红腹长锦鸡、岩羊、山羊等其间自在悠游,随处可见。
其中,打岱河天坑坑口南北平均宽1800米,东西平均长1700米,坑口面积约306万平方米;坑底南北平均宽900米,东西平均长1100米,坑底面积约99万平方米;坑口最高海拔1137米;坑底最低海拔548米,相对落差589米。打岱河天坑容积约12亿立方米,体量巨大,四面绝壁险峻,共有3个垭口。霸王河在坑底出露,有两个进水口,其中一个又分叉为两股,形成3条河道流经坑底,在东南角汇合成一股注入洞穴。由于进水洞口多于出水洞口,每当洪汛期,洪水排泄不畅,天坑就变成一个湖泊,大量泥沙淤积在坑底,形成一片开阔的起伏不平的淤积平原。天坑四周陡壁下崩塌堆积,宽约100-200米,洪水浸漫不到,为森林覆盖带,能偶见珍稀植物和野生猕猴。有专家评析,打岱河天坑是目前中国发现的顶、底面积最大、容积最大的天坑(但不是最深的天坑);是中国唯一的天坑底部地下河出口最多(三个)、底部河流最多(三条)、地表河流在天坑底部再次流入地下河的天坑;是中国目前可在天坑底部研究地下河转化为地表河流沉积的唯一天坑;也是中国目前唯一发现天坑底部有异地植物群落出现与地下河流洪水期有关的天坑。
林木葱郁、岩壁直立、底部深邃的倒坨天坑。(本刊特约摄影记者 代传富/摄)
倒坨天坑,呈椭圆形,由两个坑组成,坑口长轴方向为北西——南东向,长轴长500米,短轴长360米,面积18万平方米,最大深度414.6米。东边的天坑不深,底部还见平展的庄稼地。西边的天坑深邃,为一直筒正圆形,岩壁直立。坑内冷气森森,林木葱葱。
猫底坨天坑为椭圆形,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00米,深约500米。南边岩壁上有一个敞口洞穴,名安家洞,横卧于悬崖石壁之间,依崖凿壁而成,上顶数百米悬岩,下临几百米深渊。洞为人工开凿,始建于民国14年(1925年),民国21年(1932年)竣工,取名“龙凤山猫地坨清水寺明月庵三期桃源洞”。因为安氏族人所建,故称“安家洞”。
天坑的成因大体分两种,一是塌陷型,二是冲蚀型。一般前者居多。天坑的形成需具备六个条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五是岩层要平。岩层与地面平行,就像石板一层层地堆叠起来一样,如此,才有受冲击垮塌的可能;六是地壳要有上升运动,为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陈兆棉认为平塘发育如此震撼的巨型漏斗密集带和巨型天坑群,主要原因有四:广泛发育的巨厚层碳酸盐岩系(地层85%为碳酸盐岩);地处云贵高原东南坡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落差巨大;存在亚洲最大的地下暗河水系;还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再细致一点的说,就是燕山运动结束了贵州海洋沉积的历史,在贵州东部江南造山带向扬子地块逆冲推覆,使贵州大部分地区全面褶皱成山,形成大区域的薄皮构造。在褶皱造山中形成的一系列断层和褶皱,为地表水渗透提供了庞大的空间。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性,这些空间不断被溶蚀扩大,逐步形成地表水深入地下流动,拓展了早期岩溶洞穴的雏形。随着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进一步升降作用,地表水位和地下水位反复变化,早期岩溶洞穴形成的地下河通道出现了多层性。当洞穴空间不断被侵蚀、溶蚀扩大,难以承载上覆岩层的巨大压力时,便发生了一系列的洞穴塌陷,形成了现今的天坑群。
从旅游审美来看,当你来到星罗棋布的打岱河天坑群,你会误以为进入仙界神境,这十二个天坑似乎对应了十二生肖,每一个游客看到不同的天坑,都能感悟到天、地、人之间的关联与传奇。
尤其登上打岱河天坑的观景台前,俯视几乎望不到边,也探不到底的巨大天坑,您将会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下至坑底,智者难辩东西;若宿一夜,文人不知魏晋。进桃源,未逢村舍人烟;入仙境,不见庭院楼阁。唯有绝壁千仞,古树枯藤,雾岚缥缈,野溪蜿蜒。青山作围,蓝天似盖,红尘烦恼,一切皆抛。
如此天地造化,如此鬼斧神工;如此壮美天坑,旅游地学与旅游美学合二为一,游客诸君唯有诺诺,复有何言?
(责任编辑/黄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