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村
平隽雅致·坝上江南
塘约这个地名不是那么好记,但那一村子红色,却让人记忆深刻。
我见到过的红房子不少,但红马路却不多。塘约的马路是红色的,还不短,有整整18公里。我们到塘约的时候是初夏,是贵州这种地方乡村最美的季节,有花正在开放,有果子正在成熟,绿的紫的黄的橙的,满目的新鲜。在塘约,那条华丽的红色马路,又成了另一景。
我们都知道,红色在中国很流行。尤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曾染遍了全中国。红旗,红领巾,红肩章,红语录本,红袖套,红歌,红心……红中国。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过红马路,现在塘约有了。那时候有合作社,现在塘约也有了。
排排庭院整齐划一,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塘约村破茧成蝶后实现了美丽的蜕变。
塘约村有一条乐平河,而且这条河四季常清,水量充沛。乐平河穿行于塘约村,养育着这个村庄,一直被塘约人当成生存之源。这条河跟塘约人世代相依,早已经血肉相融,然而却在2014年,一场洪灾将塘约村毁于一旦。塘约村道路损毁,房屋被毁,农田被毁,电力、交通、通讯中断,数百人被大水围困……然而洪水冲毁的不仅仅是村庄,还有几十年来农民虽然一直抱着却早已经失去了热情的生产方式。在吃口饱饭被当成最大幸福的时候,他们不再寄希望于承包到手的那一亩三分地。一些人没有扔掉土地,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多少还有那么一份眷恋,或者说不忍。可说到底,这份感情已经不牢实,洪水一来,便涣散了。
进入本世纪以后,塘约村就跟中国大多数的村庄一样,青壮年都奔向了城市,房屋里不再充实,地头上不再丰厚。那些太过于空落的房屋,风过时会灌你一耳朵凄凉,那些太过于荒芜的地头,阳光下呈一片萧瑟。
政府要帮村民度洪荒,看到的却是一种涣散。于是,他们想到了“收拾”,想到了“集中”,就有了“合作社”。
塘约村寨门。(雷国建/摄)
合作社怎么建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种觉醒,看到了一种拯救——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把土地集中起来,建立合作社。种不动了,不想种了,土地照样能为塘约村民们带来效益。
塘约的这个合作社,把村里的土地都集中了起来,农民要是想种地,就到合作社里去打工,还能挣一份工资,要是不想种地,就单等年底分那一份红利就是了。这个合作社让土地在农民面前又变得可爱起来,宝贝起来。
2014年那场洪水或许是为了塘约的涅磐而来,洪水之后的塘约反而得到了美丽的蜕变。我们走进塘约的时候,它已经有了文化广场。塘约还有集中在一起的红色的房屋,别墅一样漂亮的房屋。别的村庄有的塘约有,绿的翠的黄的紫的都有,别的村庄没有的,塘约也有,比如红。再比如红马路。
塘约红,不只是视觉上的炫目,更是情感上的激扬。
(文/王华 责任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