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柳青 李 锋 唐 娅 陈 芳 杨 艳*
(1西华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2西华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师范院校大学生环保道德意识调查研究与分析
——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
张柳青1李 锋2唐 娅1陈 芳1杨 艳1*
(1西华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2西华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当代大学生是环保事业的继承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其环保道德意识、行为等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我国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范院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行为情况,结果表明:专业、年级和文理科的不同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环境专业的学生明确环保目的,其环保意识、行为等明显高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
大学生;环保意识;行为;问卷调查
环境保护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渐突出[1],需要有效地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性,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领域的关注和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可持续性的环境事业更多的要靠当代大学生来真正践行。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从西华师范大学大一到大三部分学院学生中总共抽取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 内容和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网上和网下问卷调查。调查小组由4名环境专业学生组成,于2017年5月对调查对象进行环保意识、行为等方面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800份,有效问卷787分,有效问卷回收率98%。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22.0中的皮尔逊进行数据分析,Microsoft Excel2010、Microsoft Word2010制作折线图和三线表。
2.1 调查对象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了西华师范大学部分学院共800名学生。按年级分,2016级占54%,2015级占27%,2014级占19%。按文理科分,理科占94%,文科占6%;按学科分,环境专业学生占47%,非环境专业组占53%。
2.2 环保意识调查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可知,在环境保护目的这一问题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满足人类自身发展;学生环保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网络和电视(32%)、其次为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活动(25%),仅13%的学生会主动关注与环保相关的信息;在环保和经济面前,92%的学生能够选择环保为先,而有6%的学生还没有认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由表1可知专业的不同对环保目的有显著影响(P<0.05),环境专业的学生对环境保护目的的理解更深远;专业、文理科和年级的不同对学生的环保知识获取渠道无显著影响。
表1 环保意识与专业、文理科、年级的相关性分析
2.3 环保行为调查情况
83%的学生能够践行基本的环保行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56%的学生选择自行车或公交车出行;59%的学生会选择随手关掉不用的电器;27%的学生有“一水多用”的习惯;16%的学生会优先选择环保产品,但70%的学生仍然会先权衡价钱这一因素,而13%的学生不会购买环保产品。环境专业组96%的学生有环保行为,而非专业组学生仅有71%;92%的专业组学生能够低碳出行,75%的非专业组学生有这样的低碳行为。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年级和文理科的不同对学生的环保行为有显著影响(见表 2)。
表2 环保行为与专业、文理科、年级的相关性分析
2.4 环保组织参与情况
对于学校社团或其他组织举办的环保活动,79%的学生会自愿加入,而1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参加;35%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主动性,而9%的学生缺乏主动意识。从表3可看出年级对学生是否愿意参加环保活动的影响不大,专业和文理科的不同有显影响(P<0.05);学生宣传环保的主动性受到三个因素的显著影响(P<0.05)。
表3 参与环保主动性与专业、文理科、年级的相关性分析
3.1 将环保融入师范生教育教学中
面向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开设系统化的环境教育课程,将课内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师范院校这一平台,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师范技能的培养,让师范生将环保带进中小学的讲堂。例如,师范院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环保知识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播环保理念,促进中小学生环保行为的提升。
3.2 充分发挥高校社团作用
高校环保社团作为学校课堂环境教育的延伸,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成立环保社团在校园内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例如定期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环保手工艺品展等。就环保手工艺品而言,不仅可以让爱好环保的学生带动周边同学,还能激发创新思维,创造出具有价值的作品[3],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走出校园,参与到其他环保组织中,通过多种渠道体验环保事业的意义。
3.3 依托实践活动开展环境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将课内外学到的环保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当前部分高校正积极行动,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近乡镇,开展环保科普公益活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西华师范大学就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平台,每年招募一批学生志愿者前往临近的乡镇小学开展环保知识科普活动。通过环保时装秀、旧物改造展、环保知识宣传等形式,培养乡镇小学学生的环保理念。
3.4 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合平台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是教育最重要的平台,三者的紧密联系能发挥巨大作用。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环境是先从家庭过渡到校园的。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生活、学习和工作各方面注入环保理念,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节约型、环保型校园文化氛围[2]。例如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促进寝室节约意识的提升。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分享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特点和社会关注热点,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如利用西华师范大学周边的西山风景区或生态公园开展环保活动,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间接促进家庭环保教育。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其清洁生产链,加深对环保的重视。将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合起来,能更扎实地做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工作。
[1]李晓明,姚孝元.我国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3):267-269.
[2]陈七三.论新时期大学生环保意识及行为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77-80.
[3]冯大伟,徐 令,吴 忧,等.环保手工艺品对环保意识培养和行为引导的作用机制研究[J].才智,2016(22).
张柳青(1994.3-),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工作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杨艳(1981.11-),女,博士/副教授工作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
西华师范大学德育研究会(DY201601)
西华师范大学英才科研基金项目(17YC145)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017KZ0041)
南充市社科规划项目(NC16c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