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郎艳林
给“指尖技艺”加载品牌力量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郎艳林
苗族群众喜爱银饰,每逢节日或重要的日子,盛装的女子都会佩戴上手工制作的银饰,精心打扮,十分隆重。在贵州的苗族,如果生了女儿,父母会从她出生就为她准备一套精致的苗银嫁妆。
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保存着完好的苗族传统,许多银匠祖祖辈辈留在这里,在敲敲打打中为无数女子制作出精美的银饰。西江镇的控拜村,有一位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民间传承人龙太阳(苗族名字),将苗银锻造工艺公开,发展苗族银饰锻造体验馆,游客可以亲自、全程参与银饰的整个锻造过程。通过发展银饰锻造体验,龙太阳每年有50万元收入,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白银饰品发源地,如今逐渐成为世界白银饰品的集散地。当地银饰除满足苗、侗等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外,还开发了如银制室内装饰品等多种产品,形成了苗族银质工艺品产业。凯里市自发形成了一个国际银饰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数亿元人民币,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如果说银饰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那么刺绣则有着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刺绣的龙、鸟、鱼、蝴蝶、花卉、铜鼓,引人无限遐想。在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贵州,布依族、水族、彝族等民族文化被留在绣品上,通过母教女代代传承。
在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小妥倮苗寨,总会看到一个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的靓丽身影,她面带笑容行走在人群中,认真、耐心地指导每位绣娘以针当笔,以彩线为墨,在绣布上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她就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刺绣工艺传承人、蜡染工艺大师蔡群。
蔡群曾经外出务工,为了不让女儿成为留守儿童,她毅然返回家乡。从小就学习挑花刺绣的蔡群参加了贵州省组织的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不仅获奖,还得了两千元奖金。
从此,蔡群在刺绣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自己创业,成立苗族蜡染刺绣工艺坊,还带动了寨子周围300多个姐妹就业,目前公司年收入已突破900万元,通过经营网店,她更是将苗绣蜡染制品远销全国各地。
贵州省于2013年启动“锦绣计划”,旨在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连续多年举办的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也鼓励了少数民族匠人、绣娘们从事手工技艺产业,培养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种被誉为“指尖上的技艺”的手工艺品,正在从私人婚嫁用品拓展为大众生活工艺品、旅游文化产品,小技艺成为大产业,“指尖技艺”为越来越多人铺就了致富之路。
如今,贵州省民宗委正在做的一件事,是给这些正在走上产业之路的“指尖技艺”加装“黔银”“黔绣”品牌,借助“黔系列”品牌的力量,让贵州的民族文化瑰宝叫得更响、走得更远、传得更久。
在苗家,银饰有着吉祥、富贵的寓意,现在也是苗家人致富的好帮手。图为雷山县苗族群众在制作银饰。(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张丽 / 摄)
(责任编辑 / 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