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军, 刘金山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我国一般利润率测度及趋势分析
邹建军, 刘金山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一般利润率及其变动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和关系的最本质规律。本文梳理了从古典经济学家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利润率的主要观点。在阐述一般利润率的计算方法及其难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测算出我国一般利润率。研究表明,1990—2014年我国一般利润率均在30%以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率为2.23%。
一般利润率; 永续盘存法; 固定资本存量
一般利润率是《资本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变动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和关系的最本质规律。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之后,学界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在调控经济运行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利用一般利润率理论可以较好地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和作用机理进行解释,对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古典经济学家关于一般利润率的论述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肯定了一般利润率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一般利润率。大卫·李嘉图继承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一般利润率的观点,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了社会存在平均利润,等量的资本获得同样多的利润,并把这个观点作为其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认为存在一个永久的社会最低利润率,利润率虽然由于行业性质的不同存在差异,但是当各个因素都发挥作用之后,各行业的利润率就会趋于相同,存在一般利润率。
(二)马克思关于一般利润率的论述
19世纪40年代的主要观点。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就穆勒所提到的其他产业的利润率的论述作了摘录,这里穆勒所提到的其他产业的利润率也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一般利润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继承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即“资本家必然要求其资本利润率与社会水平相同”,并指出“如果资本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资本家不会有兴趣投入”。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明确指出,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资本会涌向发展繁荣的产业中去,直到该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跌落到社会平均水平为止。
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主要观点。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一般利润率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一般利润率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异,部分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部分生产部门低于平均水平,这就造成了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传递移动。竞争是一般利润率形成的前提条件,它会促使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随着资本的流动,不同利润率水平的生产部门会趋于一致。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更加全面的阐述了一般利润率的相关理论。他认为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资本家天然地认为剩余价值是利润的一种形式,作为竞争的决定因素,通过影响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来支配生产活动。这个时期马克思所提出的一般利润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马克思提出了由利润率到一般利润率的转化过程。
19世纪60年代末的主要观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一般利润率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首先,分析了剩余价值向利润率的转化机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基础上,一般利润率与可变资本、总资本呈现正比例关系,与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反比例关系。其次,分析了不同生产部门对利润率的影响,其通过数理模型的形式进行了理论推导。马克思认为一般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由竞争实现的,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产生偏离,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形成了平均化的价格,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不同部门由于有机构成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利润率,同时在市场的作用下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流向较高部门,最终使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都趋于相同。
(三)我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综述
刘涤源等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中一般利润率平均化依然存在,资本的流动仍然存在,一般利润率还是会趋向一致,虽然从短期来看,垄断促使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但是从长期来看大多数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仍然会平均化。高峰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其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下,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一般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但是会影响其内在作用机理,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时间更长,由于垄断和非垄断部门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行业壁垒,进而形成了垄断一般利润率和非垄断一般利润率,前者高于后者,一般利润率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下表现为两个一般利润率的共存。龚维敬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下,由于两种利润率差异(垄断和非垄断部门)长期存在,而且同时又受一般利润率平均化影响,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在产业内部由于垄断资本家的存在,资本的流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竞争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一般利润率规律。鲁保林通过1981—2009年的统计数据发现,剔除掉各年的不规则变动和短时间周期变动后,我国实体经济一般利润率呈现出下行趋势,同时发现我国一般利润率短期波动受到非生产性支出的影响较大,具体而言,我国实体经济部门一般利润率与近些年市场化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显著关系。杨锦英等发现在一般利润率框架中引入创新因素后,超额利润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般利润率不再表现出一个普适的规则,而是呈现出一种随着创新而不断波动的过程。徐春华通过估算38个国家1995—2009的一般利润率,发现样本国家整体均值层面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显著存在,认为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对一般利润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二重性。
(一)计算公式
一般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
上式中的p
表示一般利润率,s
表示社会剩余价值总额,c
表示预付的不变资本,v
表示预付可变资本,cap
表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即预付的总资本。(二)关键问题
我国目前实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和统计体系并不是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念一一对应,对一般利润率测算存在一些关键问题。
(1) 资本的计价方式。计价方式是采用价格尺度还是价值尺度?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典论著来看,其对于资本通常采用价值尺度的计价方式,而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中通常使用价格尺度作为计价工具。本文采用价格作为资本的计价尺度。
(2)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方法。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种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可变资本交换,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把劳动力的价值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生产出来,此时商品才转换为资本。因此,只有在生产资本中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较高,不仅包含了劳动收入部分,同时也包括大量的非劳动收入,为了进一步区分不同性质的劳动收入,本文认为如果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与一般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那么超过部分被定义为非劳动收入。
(3) 测算一般利润率时是否考虑周转因素。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周转因素确实对一般利润率的计算产生影响,当控制其他因素时,周转速度快与一般利润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周转速度较快的资本存在较高的一般利润率,反之亦反。但由于目前国民核算体系核算中没有对周转速度进行统计,如果想要精确测算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很难实现,所以学者在测算一般利润率时基本不考虑周转因素的影响,高峰认为,在计算价值构成时只有舍弃周转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所计算的价值构成才能合理地与技术构成相比较;另一方面,在实际的经济分析和统计中,不可能以一个周转期为时间单位来计算。王庭笑则指出,在实际计算中,由于无法正确扣除周转速度对流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影响,因而无法获取流动资本预付量和剩余价值的准确数据。综上,本文计算一般利润率时,暂时不考虑资本周转的影响,用固定资本存量作为不变资本的替代指标,用生产性劳动者的工资总额作为可变资本的替代指标,此时资本价值的计算就可以利用固定资本与工资总额的比例计算出来。
(4) 固定资本测算。一般利润率计算过程中,固定资本存量的计算是重点与难点问题。对于该问题,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学界对于资本存量核算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贺菊煌、邹至庄
、张军等 都提出了自己的估算方法。但是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可以分为数学模型法、调查法和固定资产平衡表法三大类,其中数学模型法中的永续盘存法已经成为计算资本存量较为成熟的方法之一。Goldsmith 提出的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其实质是对每年购置的固定资本进行有条件累计加总的过程,按年度调整资本流量并折算成现值,最后累加得到意义一致的资本存量。其步骤是,使用分类资产价格指数,将固定资本的折算值进行加总(GFGC),然后使用不变价格(GFCF)推算总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按折旧率推算固定资本消耗量,通过在总资本存量中扣减累计固定资本消耗值,再次使用价格指数将推算值转化为以现价表示。该方法主要涉及4个变量:基期的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额、折旧率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三)数据处理
本文测算1990—2014年我国一般利润率,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宏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选择国际主流的永续盘存法计算1990—2014年我国固定资本存量,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步骤计算如下:
(1) 基期固定资本存量。根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1990年的固定资本存量。本文选取何枫等计算的基期固定资本存量=68 029.45亿元(1990年价格)。
(2) 固定资产投资额。通过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可得。
(3) 价格指数。由于每年投入的资本价格不一致,在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资本存量时要对价格进行统一处理,把历年投资的价格通过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转化为以基期不变价表示的实际值,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1990年作为基期,计算了1990—2014年价格平减指数。
(4) 折旧率。国内对于折旧率的研究中,目前主流的处理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利用国民核算关系式计算出折旧额;第二种,根据经验确定折旧额比率,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在国内研究中被大量使用,目前学者大量使用的折旧比例为5%和6%,总体上差异不大;第三种,直接假定资本品的折旧数列关系,计算得加权经济折旧率。根据文献结论,结合我国折旧率偏低的实际情况,本文假设固定资产的效率符合几何递减模型,将折旧率确定为固定值,即每年5%。
将上文计算出来的基期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数量、价格指数和折旧率等数据,代入相应的计算过程,可以计算得出1990—2014年我国固定资本存量。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测算我国固定资本存量的相关数据
(5) 可变资本。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对于工资的统计多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指标来衡量可变资本,其中不仅包含了一般劳动者的劳动工资,也包含了高管的非劳动性报酬,所以只能对可变成本进行估算。由于我国没有公布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的比例,更没有统计过二者工资收入差距,只能寻找代替指标。通过查阅1985年和1995年两次工业普查资料的相关数据发现,我国工业部门普通职工与管理人员比例约为9 ∶ 1。在后续的测算中把我国普通劳动者与管理人员的比例确定为9 ∶ 1。由于管理人员的实际收入中包含非劳动收入部分,这表明统计年鉴公布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包含了剩余价值,一般来说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要明显高于普通劳动人员的工资水平。为了消除管理人员非劳动收入的影响,借鉴鲁保林的方法,利用统计年鉴中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实际收入中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比值作为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收入的差距,并据此测算了我国1990—2014年可变资本的投入情况。
(6) 利润总额。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对国内所有常驻单位本年内经济活动成果的计算,等同于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而各部门的增加值又等于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工资+税收+营业盈余。这里的劳动者工资是指劳动者通过从事生产活动而获得全部收益,税收是指政府对从事生产、销售等活动征收的各种税费的总和,固定资产消耗为固定资产折旧,表示固定资产在生产活动中的价值转移。
综上,根据上文计算所得的1990—2014年我国固定资本存量数据,可以测算出我国1990—2014年固定资产折旧数据,再结合上文计算的1990—2014年我国可变资本和国内生产总值等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出1990—2014年我国利润总额。
(一)计算结果
利用上文计算出来的相关数据,通过s
/v
计算出我国1990—2014年的剩余价值率s
′,通过c
/v
计算出我国1990—2014年资本的有机构成q
,最后测算出我国1990—2014年的一般利润率,如表2所示。表2 测算我国一般利润率的相关数据
图1 1990—2014年我国一般利润率变动趋势图
根据表2的一般利润率测算数据绘制出1990—2014年我国一般利润率变动趋势曲线图,详见图1。
(二)走势特征及成因分析
由图1可见,我国一般利润率在1990—2014年共25年间总体呈长期下降趋势,变化呈现小范围反复波动的态势,符合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可以将我国一般利润率变化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是1990年至1993年的大幅上升期,第2阶段是1994年至1996年的小幅下降期,第3阶段是1997年至2002年的小幅上升期,第4阶段2003年至2006年的小幅下降期,最后是2007年至2014年的大幅下降期。虽小范围反复波动,但总趋势还是向下的,这也验证了一般利润率从长期来看有下降的趋势。
(1) 1990—1993年大幅上升期。这段时期,经济高速发展促使利润率上升,一般利润率变动较大,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较大,从17.91%上升至25.2%,年均上升幅度高达2.43%。一般利润率的大幅上升可以通过其计算公式p
=s
′/(q
+1)的计算数据直观解释,从表2可知,该时期的剩余价值率s
′上升,由1990年的6.03上升至1993年的6.321 7,而资本的有机构成q
则明显下降,由1990年的32.660 5下降至1993年的24.088 8,所以一般利润率p
大幅上升。再进一步分析,导致s
′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利润总额由1990年1.259 3万亿元上升至1993年的2.029 9万亿元,利润总额的稳定上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良好。在现实社会经济中,1990年我国经济逐渐转冷、GDP增速低迷,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经济任务重心是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固定投资显著加强。1992年10月召开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次年我国改革速度明显加快,国民经济各领域继续全面高速发展,投资势头旺。一般利润率的快速上升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全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意味着已进入相当稳定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期,我国的一般利润率相对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这正是对国民经济良好快速发展的侧面佐证。该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设立,国家对工业、交通等行业投资力度较大,实体经济劳动生产率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进而由于利润快速增长而可变资本的增速相对较慢,最终造成一般利润率的快速上涨。(2) 1994—1996年小幅下降期。这段时期一般利润率小幅平稳下降,从1994年的24.95%下降至23.56%。由表2可知,剩余价值率s
′平稳下降,由1994年的5.224 5下降至1996年的4.069 6,而资本的有机构成q
同样平稳下降,从1994年的19.937 9下降至16.273 6,s
′的下降幅度略大于q
,从数据上看,属于平稳正常,其中利润总额则从1994年的2.178 6万亿元上升至1996年的2.425 7万亿元。我国国民经济此段时期平稳运行,在平稳度过1994年后,1995年我国经济金融形势逐渐好转,通货膨胀得到明显抑制,1996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6%,实现了经济“软着陆”。(3) 1997—2002年小幅上升期。一般利润率从24.12%小幅平稳上升至25.94%,剩余价值率s
′从1997年的4.509 7上升至2002年的5.942 9,上升幅度为31.78%;资本的有机构成q
也从1997年的17.697 0上升至2002年的21.906 3,上升幅度为23.79%;由于s
′的上升幅度略大于q
的上升幅度,所以一般利润率p
呈小幅上升态势。从数据上看,经济运行平稳,固定资本存量、可变资本和利润总量平稳上升。在社会经济层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制约了我国的出口,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内需也严重不足并首次出现了产能过剩,政府经济工作目标主要是刺激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确定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4) 2003—2006年小幅下降期。我国一般利润率呈小幅平稳下降趋势,从25.97%微降至25.33%,基本稳定在25%。从表2可知,这段时期一般利润率的小幅下降主要是由剩余价值率s
′的小幅下降导致的,s
′从2003年的6.1293下降至2006年的5.984 7,而资本的有机构成q
则波动不大,基本稳定在22.6~23.5。固定资本存量、可变资本和利润总量等各项指标平稳上升,这是经济持续良好发展的表现。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快、稳定性好、持续时间久,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0.4%,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四位。这段时期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一体化,全球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样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也有着更重大的影响。(5) 2007—2014年快速下降期。我国一般利润率呈大幅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25.23%快速直线下降至2014年的11.23%,下降幅度大,年均下降约为2%。从表2可知,该时期的剩余价值率s
′下降显著,从2007年的5.679 0下降至2014年的2.259 8,下降幅度达到 60.2%。资本的有机构成q
相对于s
′的波动是小幅下降,只是从2007年的21.507 9稍微下降至19.128 5,所以s
′的大幅下降是一般利润率p
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对s
′作进一步分析,导致s
′显著下降的原因是可变资本v
从2007年的1.474 8万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5.148 3万亿元,上升幅度为2.49倍,而利润总额只是从2007年的8.375 3万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11.634 3万亿元,上升幅度为38.91%,可见可变资本的成倍增长是这段时期一般利润率快速下降最主要的因素。特别是2008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更有效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大幅提高了工人工资,上述因素导致可变资本v
快速增长。改革初期我国制造业在新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处于低端位置,劳动力的组成主要是高强度简单体力劳动者,农民工没有彻底切断与土地的联系,户籍制度的分割造成再生产和劳动力使用的分离,在客观上导致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此时出现较高的剩余价值率。随着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价值伴随技术进步的提高,可变资本总额的大幅度增加,剩余价值率快速下降。这段时期的固定资本存量和可变资本都是大幅增长,但是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偏小,这是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速由2007年一季度的15%暴跌至 2008 年四季度的6.6%,我国消费率呈现出较低水平,加上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企业利润受一定程度的挤压,最终表现出一般利润率呈现迅速下降的态势。通过上述1990—2014年我国一般利润率5次变化阶段产生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其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与经济发展状况基本保持一致,其变化阶段和我国1990—2014年经济发展周期是相符的。
(三)未来趋势分析
AR模型也称为自回归模型,是基本的时间序列模型,它通过过去已知数据可作线性预测。假设时间序列{y
,t
= 0,± 1,…}服从AR(p
)模型,则满足:y
=β
+β
y
-1+…+β
y
-+μ
,其中,p
为自回归模型的阶数;{β
,i
=1,2,…,p
}为模型待定系数。使用统计软件Stata13,运用AR模型对我国一般利润率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用前文计算所得的1990—2014年我国一般利润率数据构建AR模型。对模型分别进行自相关和偏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详见图2、图3。
图2 自相关检验图
从图2、图3可以看出,收益率存在一阶截尾,模型的阶数为1。通过AR(1)模型进行估计,相关运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自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相关检验结果
从模型运行结果可知,滞后一期的收益率对当期收益率具有显著影响,即通过AR(1)模型结果进行预测可得。
利用AR(1)模型对我国2015年和2016年的一般利润率进行预测,可得到预测结果:2015年为0.088 801、2016年为0.067 38,这组预测数据表明在未来两年一般利润率还是呈明显下降趋势。但由于一般利润率受我国宏观经济层面影响很大,所以模型的预测结果有可能和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另外由于AR模型的局限性,并不能长期进行精确、有效的统计预测。随着我国产业转型的深入,在未来一段时期,从长期来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减缓下降的速度,呈稳定的微弱下降趋势。
研究表明,我国1990—2014年的一般利润率均在30%以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10年下降趋势尤为明显。其内在机理是我国人力资本较20世纪90年代已有了长足的增长,计算发现2014年可变资本是1990年的24.66倍;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实体投资的迅猛增长,2014年固定资本存量是1990年的14.44倍;在此期间,我国经济增长迅速,2014年的利润总额是1990年的9.24倍。从剩余价值率增速与资本价值构成的关系来看,通过测算发现1990—2014年间一般利润率的下降率为每年2.23%。
我国近25年一般利润率的变化呈现小范围反复波动的态势。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核心是,强调长期变化趋势是下降,并不是说利润率会持续不间断地下降,更不是解释短期利润率的高低和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趋势是经济变量向着同一个方向的长期运动,所以就一般利润率而言,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要利润率在大多数时间内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动,我们就定义利润率具有某种趋势。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一样,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一般利润率沿着下降趋势起伏波动。
本文测算出来的我国1990—2014年共25年的一般利润率数据总体符合一般利润率长期下降趋势,一般利润率的长期下降趋势主要受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导致的加大资本投入、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而造成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变动的综合影响。从长期变化的趋势来看是下降的,但在短期内明显呈现上下波动。这是因为虽然从长期来看一般利润率是必然下降的,但是会受技术创新、资本有机构成、竞争、利率变动等很多因素的短期作用,从而在短期内看一般利润率是复杂多变的。
2017-03-23
邹建军
(1975—),男,广东梅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运行研究;刘金山
(1971—),男,河南郸城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宏观金融运行分析、区域协调发展分析研究。F012
A
1000-5072(2017)09-0057-09
[责任编辑
王治国
责任校对
王景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