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莹
摘 要:《筹海图编》是一部研究明代中日关系史和中国海防史的重要专著,书中保存了大量研究中日关系史的最原始、最翔实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第二卷是对日本的专题研究,对当时日本国情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调查与了解,同时对秦汉以来的中日关系史作了总结性研究。
关键词:明代 《筹海图编》 中日关系史
一
在明朝以前,中国内地很少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更多的威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而且,当时的人们对于海洋没有太多的需求,也没有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凡此种种原因,明朝以前中国是没有海防的。
中国沿海从明朝洪武时期开始受到来自倭寇的侵扰,但由于当时海防建制齐全,海防力量较为雄厚,所以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倭患尚未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危害。到明朝嘉靖年间,由于海防废弛,倭寇大举入侵,造成巨大的危害,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沿海人民奋起抗争,抵御倭寇侵扰。在抵御倭寇入侵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一系列战术战法,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海防思想,衍生出诸多海防著作,《筹海图编》正是这些海防著作中的代表之作。
《筹海图编》是明朝人郑若曾撰著的一部抗倭之书,按作者言:“是编为筹海而作。”①郑若曾,字伯鲁,号开阳,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朝弘治十六年(1504),卒于隆庆四年(1570)。郑若曾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怀揣着科举为官的梦想,但是多次考试均名落孙山,于是放弃了科举的志向,潜心为学,在家乡教书讲学。郑若曾生活的年代正是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他的家乡昆山也曾多次遭倭寇蹂躏,他目睹了倭寇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状况。因此,他痛定思痛,深入思考,认为倭寇之所以深入中国,为祸内地,实在是由于对策不利造成的。后来郑若曾成为总督胡宗宪的幕僚,亲身参与了抗倭事业,对于抗倭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筹海图编》就是郑若曾在做幕僚时期写成的。嘉靖三十四年,郑若曾首先完成了《沿海图本》十二幅,受到了當时的总督胡宗宪的赏识,于是胡宗宪将郑若曾招至麾下,共同商议东南事务。在这一时期,郑若曾又搜集了大量材料,加上之前的《沿海图本》,稍作增删,写成了《筹海图编》,史称“昆山郑子伯鲁素抱经术,而者寇扰东吴,用其方略,辄有成效”②。
二
《筹海图编》全书共十三卷,三十余万字,配图一百七十二幅。全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书的前十卷,讲述抗倭战争的大致情况。“不按图籍,不可以知■塞,不审形势,不可以施经略”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沿海各个地区的地形地貌、守备要地、沿海卫所位置都标注了出来,对于各省、地区的抗倭形势、倭患损失,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第二部分是书的后三卷,讲述的是抗倭经略,包括军队建设、经费使用、御倭策略以及抗倭中使用的船只、武器等装备的介绍,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抗倭战争的方方面面。
其中,第二卷涉及日本的相关情况,主要记载了中国历朝历代与日本的交往,之前与日本的联系以及日本国内的风土人情等。第二卷分为上编《王官使倭事略》与下编《倭国朝贡事略》两个部分。上编《王官使倭事略》记录了从三国魏正始三年起,经南朝宋、隋、唐、元到明嘉靖三十四年七月,中国派往日本的使节纪事二十三条,同时还附有去日本的航行路线。下编《倭国朝贡事略》记载了从汉武帝以来,中经魏、隋、唐、后梁、宋、元到明嘉靖二十六年,日本使节来中国“朝贡”的史实;不但记录了历代正史上的资料,还有作者自己的考证;通过对中国赴日使节和日本来华朝贡这两个侧面的分别叙述,对中日关系的历史作了总结和回顾。另有《寄语岛名》同《寄语杂项》两个子栏,是以中文谐音的方式来译注日文相关词条的发音。郑若曾这种做法参考了薛俊《日本考略》,但是《筹海图编》收录的词条较《日本考略》更为丰富,两部书就这一研究而言,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第二卷还有《日本国图》,这是早期中日关系史上由中国人描绘的比较完整的日本地图。《倭国事略》对日本的国土风俗、政治、经济情况做了详尽的记载,不但具体记载了日本当时诸侯割据称雄的政局,而且记录了“倭船”“倭好”“寇术”,对日本国内的经济情况也有详尽的介绍,甚至对日本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和销售行情也记载得很具体。
《筹海图编》卷二上编多取材于旧史与官方的档案奏疏,但下编许多内容则是郑若曾实际调查所得,该卷内容与郑若曾另一部著述《日本图纂》基本相仿。其中有关于日本当年的一些民情风俗如“倭刀”“倭好”“寇术”等内容,主要来源于蒋洲、陈可愿,此二人曾受胡宗宪委托,出使过日本;日本的地图信息则参考了奉化商人宋文赠献的南岙倭商秘图。因此《筹海图编》卷二下编关于日本的考述有别于其他典籍之“转相抄引”,使之在当年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纵观全书,无论是舆地全图的绘制、介绍日本的情况,还是写对于海防的经略,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当时海防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舆地全图的绘制、日本情况的记录和海防经略内容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当时海防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
明代对日本的研究特别盛行。在《筹海图编》问世之前,明代研究日本的各种零星著作很多。由于有明一代与倭患相始终,当时的人特别重视对日本的研究。但是这类作品现已无法作确切统计,大都没有能够流传下来,甚至连书名或书目也无留存。因而《筹海图编》的问世,既是对此前日本研究的总结,也是对以后日本研究的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是研究当时明朝对日本认识的珍贵史料。万历四十一年(1613)成书的王在晋《海防纂要》与邓钟《筹海重编》,也多由《筹海图编》删节而成。至于隆庆、万历时期,众多的文集、笔记中间,凡涉及日本国情的记载,有不少摘引自《筹海图编》。如万历时李言恭、郝杰著《日本考》和张翰《松窗梦语》等书中,有关倭寇从日本开船后根据不同风向侵犯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的叙述,不少段落抄自《筹海图编》。《筹海图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史料,是中国研究明史、海防史和中日交往史的重要文献。《明史》中的许多记载都源于此书。后世研究明朝海防史、中日交往史、海船发展史和明朝平倭史往往从此书寻根溯源。
《筹海图编》的编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完全成书以前,郑若曾等人就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以他为代表的精英所绘制的山沙图和提出的抗倭理论,被曹邦辅、胡宗宪、周如斗等多人沿用实践,并且证明其行之有效。该书刊印后,更是被立即“示诸疆围之臣”视为一线将领的锦囊宝书,书中所载的天文地理、山海形胜、政治得失和经略兵机无疑为抗倭官兵们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为后人筹划海防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抗倭斗争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该书除强调选将、练兵、哨探、用间等奇正相生的奇谋异计以外,对于火药、战船等先进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也颇多论及。总而言之,《筹海图编》构建了一个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的多层防御体系。《筹海图编》中完整的海防思想,使其成为我国近代海防专著的始祖,嘉靖以后论及海防的著作,多以此书为祖本,或引述袭用,或继承补充。
同时,《筹海图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史料,是中国研究明史、海防史和中日交往史的重要文献。《明史》中的许多记载都源于此书。此书卷一《沿海山沙图》的《福七》《福八》两幅图中,上排自右至左依次有彭加山、钓鱼屿、花瓶山、黄毛山、橄榄山、赤屿等岛屿,清楚标明钓鱼屿隶属中国福建省海防区域。《筹海图编》是官方组织编写的,书中大大小小的岛屿都以中国的命名方式进行,并且所有的岛屿命名都经过了明朝政府的反复核定。作为最原始的地图记录,《筹海图編》已经毫无争议地表明钓鱼岛不仅为中国最早命名,而且也是中国最早进行管理和防卫的。
综上所述,《筹海图编》作为研究日本史的集大成著作,保留了对不少作品的论述,而且比它以前出现的作品都明显高出一筹。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筹海图编》在明代的日本研究作品中,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一部最有权威的著作。
①②③ 〔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页,第2页,第11页。
参考文献:
[1] 王守稼,顾成甫.研究明代中日关系史的珍贵文献——兼评复旦藏嘉靖本《筹海图编》[J].史林,1986(1).
[2] 范中义.筹海图编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3] 童杰.郑若曾《筹海图编》的史学价值[J].史学史研究,2012(2).
[4] 郭渊.《筹海图编》与明代海防[J].古代文明,2012(3).
[5] 田勇.郑若曾《筹海图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 赵佳霖.嘉靖时期的海防思想研究——以《筹海图编》为例[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