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部门加强了对英语教学的关注,英语课程在小学课程教学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小学英语学习中,语音、语调的学习尤为重要,但是受英语教师个人口音、专业水平的影响,小学生语音、语调学习效果不理想。就此,文章以苏教版小学英语教学为例,具体分析怎样优化小学生语音和语调教学。
【关键词】小学生 语音 语调 教学研究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英语成为小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在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虽然没有单独设立专门的语音课,但是从学习成效上看,语音语调学习效果关乎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见,语音、语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章针对现阶段小学英语语音、语调教学特点,为如何优化英语语音、语调教学进行策略分析。
一、小学英语语音语调教学特点
第一,基础性。语音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语言的表达要以声音为基础,可见,语音和单词、语法等存在密切的关联,语音是英语听力的基础,是英语未来学习的基础。第二,全面性。小学英语语音知识包括字母、因素、单词、节奏和语调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没有重视字母读音教学,反而会影响单词的拼写。第三,长期性。语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的学习任务。第四,分散性。小学英语语言的可塑性很强,一旦养成了不良的语音习惯就会对之后的英语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第五,集中性。英语语音教学需要教师集中讲解语音知识,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各个语音器官、语音发音原理。
二、小学生语音和语调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小学英语语音语调教学选择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英语,四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的英语学习,有了简单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学习观点。英语语音教学的知识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会读音标 [ei] [?] [i:] [e]和例词cake、snake、grapes、face、apple 等單词。第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第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音。第四,明确课程重点,启发学生通过仔细读单词,自己总结出元音字母Aa和Ee的发音规律,会读课本中的16个例词和四个音标[ei],[?],[i:]和 [e]
2.教学内容。第一,师生互相问候,共同唱英文歌曲“ABC”,之后教师询问在ABC歌曲里有多少个字母?多少个元音字母?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元音字母Aa和Ee的发音。通过歌曲教学法的应用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接下来的英语教学做好铺垫。其次,教师出示课件,播放课件,在学生听后提问:“上面单词中a的发音相同吗?”采取这种直观教学法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感知、体验和总结出元音字母Aa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学生跟着教师播放的课件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TPR和编唱歌谣教学法进行音标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看动作猜音标、看口型猜音标、听音标举卡片。教师准备好各种音标卡片之后,说:Show me your[ei], Show me your[?], Show me your [i:], Show me your [e], 学生进行听单词举音标卡片的举动。最后,开展“找家人”游戏,巩固和升华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准备好多张卡片和画有房子的纸,在纸上写好各个音标,要求学生根据音标找到他们的家人,对应的贴在画有房间的纸上。将最先毫无错误完成的小组确定为优胜组,为优胜组的学生每人奖励一个小贴片。通过这种游戏形式巩固了学生的音标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在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来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分析和记忆能力。
3.教学反思。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技能。而语音又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键。有效的英语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在英语语音、语调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的发音不准确,在听到英语单词之后,学习者也很难进行有效的英语交流。英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发音直接影响词汇的记忆和积累。因此,需要教育人员加强对语音教学的关注。同时,有效的英语语音教学活动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经验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语音学习情况来开展教学,不能盲目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英语备课的时候要先备好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况下开展有效的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改善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学生同样也需要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自己吸收、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墁.简析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亚太教育,2016,(04):37.
[2]岳凌云.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 2016,(03):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