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微时代,体验微创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017-10-31 10:03钟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足球学科作业

钟艳

计算机与互联网改变了知识存储和传递的方式,“微”事物应运而生,微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时代来临了!针对学生的朗读作业无法监控、作业形式单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等问题,我所在的学校将简便精巧的教学APP与课堂互动反馈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微创新”、语文课程内容統整的“微创新”、语文作业布置形式的“微创新”,以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丰富他们的作业方式,拓宽他们的思维和实践空间,全面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 立足课堂教学方式微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思维能力

所谓微课堂,就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运用微课、互动反馈等平台进行有效突破,关注语文课堂生成,实现对语文知识点的精准教学。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力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宏观为直观,化繁难为简易,强化学生记忆,便于教师讲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的具体策略如下。

1.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的交互功能,提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

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图文、声像等大量信息,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时间,拓展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特别是在学生学习生字时,针对易疏忽、常写错的字,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不同字体的文字、动画、录音朗读等不同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一课时,学生较难理解文中火字旁的生字“秋”“烟”“灯”的字理意义和书写规律,于是我利用优学派电子书包字词教学资源库和微课《火宝宝》,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学生人手一机,可以先调取资源库内容(资源库里存储了生字的字理意义资源),制作成色彩明丽、形象有趣的Flash动漫,然后根据自己的识字难点,选择学习。《火宝宝》微课是一个约90秒钟的视频,能形象地指导火字旁书写规律。同时,学生在自行练习后,利用优学派将自己写的生字拍照上传,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点评,并利用系统功能即时奖励。最后我利用优学派电子书包识字游戏《小熊射箭》,把识字环节融入到游戏情境中,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投入。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难以用语言和教具演示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他们更容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识字微课,是对过去“课堂实录”式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重要的是,所有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在课下的预习或者复习都可以使用。

2.思维导图APP课堂中的微创新运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即只要通过平板上的思维导图软件,找到相关的联系,就可以很便捷地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关联项目,形成清晰的逻辑图。例如,图1是《识字二》的四组词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四组词语的核心——足球,梳理出四组词语分别讲的是足球的“场地”“技巧”和“观众”,发现逻辑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由阅读绘本《奇妙的变身书·足球场》,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图片或者内容。学生很快找出这本书有“足球历史”“足球奖杯”“足球比赛”“球迷和吉祥物”“吹足球比赛”“著名球员”六大板块,接着学生利用思维导图APP,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如图2)。最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借助优学派投票功能,选出“最佳思维导图”。

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如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游戏、情景模拟,以及有组织的互动。在所有活动中,学生都在主动参与学习,并能够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的、相关的思考,实现了在情境中学习,在愉悦中收获知识。

● 立足学科统整课程微创新,拓宽语文学习的新渠道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我们开始尝试从语文学科的单一教学走向学科间的相互融通,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体验活动过程,积累习作素材,发掘学生潜能,唤醒学习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这些“微课程”跟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它“微”在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微”在课时的灵活自由,“微”在课程实施的同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同步网络直播,实时保存,实时分享。

一方面,我们立足语文学科教材,对语文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简单地做加法与减法,而是要把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合理整合。既可以对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也可以根据实际,调整每一课惯有的“整体感知—学习字词—朗读课文—品词析句”的教学程序,通过对整个单元的课文甚至是整册书的重新布局、调整,对教材本身的资源进行有效重组,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使课程目标的意识更为强烈。

另一方面,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课程统整实践,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程的实践者。我们发现,在现用教材中,往往会出现学科跨越不同步的现象:一年级学生认识学习了竹,但在三年级的音乐课上才认识由竹子做成的乐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中国红,但颜色的象征意义、感情色彩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却没有涉及;六年级语文中会学习贝多芬的《月光曲》,但音乐教材中却没有涉及贝多芬的曲目;等等。我们希望能寻找到各个学科的重叠点,让课与课之间进行有基础的增量教学,连点成面,连面成形,最终形成立体、丰满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获得厚实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因此,对准手头的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基础内容,让教材的边界更广,是我们统整的首要目的。

例如,在《识字二》的学科间课程统整中,在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与足球相关的词语后,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世界杯的主题曲,并尝试用颜色来形容自己的听后感:有的学生说红色,因为很激烈;有的学生说黄色,因为很阳光;还有的学生说蓝色,因为很神秘……而后进一步询问学生这些音乐中的哪些元素让你有这样的感受,通过欣赏片段,发现有节奏的鼓点,引出语文课中与节奏感联系最密切的三个词语——呐喊、助威、加油,接着欣赏世界上文明的球迷有节奏地呐喊助威的视频,并组织学生运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来进行节奏以及助威词的创编,最后让学生用平板体验“节奏大师”游戏的拍打节奏,并指导学生用平板创作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拍。体育教师则在学生吸纳语文课和绘本课的足球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足球的热情和魅力,传授并练习语文课中涉及的两个足球技巧——传球、射门,并组织学生运用音乐课上创编的助威口号在同伴展示练习时为其加油助威。语文、音乐、体育都围绕“足球”这一主题,语文“起”,音乐“承”,体育“转”,三者“合”,加上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运用,能让学生学习与足球有关的字词和音乐,充分体验足球在脚下的感觉。所有的课一环扣一环,在研究中寻找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连接点与外延点,让课程有层次地开展,让课程的内容尽可能扩大化,既不丢失本学科的教学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给学生的已经不仅仅是课,而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真正实现了课程的“微”创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强化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 立足语文作业形式微创新,实现师生与家长的情感共振

1.学生的“微作业”

目前,我校的语文作业是学生们最喜欢完成的作业之一。课下,教师通过一些精巧简便、易于操作的APP,如微信、QQ、向上网等,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将难以直接反馈和提交的朗读、背诵作业提交上来,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能方便教师掌握他们的完成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

2.教师的“微作业”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初页、小影、美篇等声色俱备的手段发布学生的作业、电子小报、读书作品、各种活动照片等,让家长、学生都能及时看到,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3.家长的“微作业”

在学校语文作业的“微创新”中,除了教师这一传播主力外,家长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家长“微作业”方式的培训,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微作业”中。通过语文教师对学生和家长一个学期的培训,班级所有家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一起作业网”“向上网”的作业互动中,并在微信群中组织学生背诵,朗读,讲故事。不少家长也能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美篇、初页等技术手段制作语文教学小故事,并分享到班级微信群中,一些学生也逐步学会了自己制作与发布信息。

在“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实践的微创新以“小”见“大”,突破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原有模式,打通了学科间的综合学习通道,提高了学生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充分构建了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实践空间,成功搭建了师生成长与家校互动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思维、立体体验,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了乐趣,提高了能力,发展了自己。endprint

猜你喜欢
足球学科作业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快来写作业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超学科”来啦
作业
认识足球(一)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