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华 覃辉铜 刘荣琴
摘要:新兴群众文化团体的产生顺应了地方大众文化发展新趋势。在广西,自治区政府“三月三”政策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团体的兴起。基于此,论文以新兴的花头瑶艺术团作为考察对象,具体分析它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发现,群众文化团体天生地接近群众,对地方政府“文化失灵”具有弥补作用,因而强调政府需要加强对新兴群众文化团体的扶持,这样有利于公共文化繁荣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关键词:新兴群众文化团体;花头瑶艺术团;长效发展;地方政府;公共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新兴群众文化团体是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政府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一些群众文化团体的兴起与非政府组织的兴起类似,国外学者认为,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日益严峻和复杂化,任何单一主体都很难解决某些社会或者环境的难题,政府组织也不应该只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角色,多元主体合作参与更容易获得“双赢”的目的。此外,也有一些群众文化团体的建立最初是因为群众的兴趣需要而不是为满足外界需求,如一些经历了较长历史的歌剧社。本文的研究对象花头瑶艺术团的兴起虽源于群众自发性,而这些自发的新兴群众文化团体日益发展成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它们的兴起添补地方大众文化、民俗旅游需求的“缺口”,有效弥补了政府在基层的地方文化“失灵”问题。既然新兴群众文化团体对地方公共文化发展和民俗旅游具有重要贡献的作用,那么如何解决当下新兴群众文化团体面临的困难推动其长效发展?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民族地区新兴群众文化团体的兴起、作用及问题——以广西防城港峒中镇花头瑶民间艺术团为例
(一)广西防城港峒中镇花头瑶民间艺术团的源起
花头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西西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山区,广西防城港市辖区约有2.5万花头瑶,其中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辖区花头瑶人口约有2500人,峒中镇现有两支花头瑶艺术团——板沟村花头瑶艺术团和那棒村花头瑶艺术团。两支民间艺术团分别组建于2014年和2015年,每个艺术团队员约有20名,主要由年龄在20~50岁的花头瑶女性群众组成,艺术团的日常活动是编排和演出广场舞、民族舞等节目。两支艺术团组建至今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并多次受邀参加了防城区和峒中镇组织的“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村镇春节文艺活动和越南地方政府领导来访的迎宾演出活动。
花头瑶艺术团兴起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到了城市广场舞文化的影响。因瑶族地区经济生活逐渐改善,移动媒体和电视网络将城镇的广场舞文化传播到了瑶区。瑶族妇女们就兴起了通过网络的视频教学学习广场舞的热潮。另一方面受到政府政策的推动。2014年广西区政府将“三月三”作为广西的民族节日,全区放假两天,推动地方公共文化和民俗旅游的发展。防城区政府和峒中镇政府自2014年起积极利用“三月三”文化政策,策划“打起陀螺唱起歌”的“三月三”文化活动,积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其中,花头瑶艺术团因此也顺势组建起来。花头瑶艺术团作为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其组建对丰富农村公共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推动民俗文化旅游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地区新兴群众文化团体的重要作用
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的发展为构建基层公共文化、促进地方民俗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顺应了民族地区大众文化发展新的方向。随着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扶贫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凸显,基层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新兴群众文化团体是发源于民间,天然地代表了群众自觉追求精神文明的生活需要,能够满足和顺应农村日益增长的大众文化需求,它们成为了现代农村大众文化市场的重要供给者。
其次,新兴群众文化团体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是重要的表现,政府作为单一主体无法有效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的文化影响边界在农村显得是无比地有限,这样的情况在民族地區的边缘农村表现的愈加明显。而庆幸的是随着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的兴起,逐渐弥补政府失灵,丰富了地方公共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
最后,除了上述的所提的以外,近些年民族地区的农村逐渐兴起了乡村生态旅游和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而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则顺应了这一背景需要,有效地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和地方民俗旅游活动的发展。
(三)峒中镇花头瑶艺术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是大众文化发展需要产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弥补了政府失灵,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和地方民俗旅游活动的发展。但因其发展动力不足,在长远的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瓶颈性的困难。一是,当前的政府扶持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和政策扶持具有暂时性,没有对民间新兴群众文化团体形成长效的扶持机制,一些历经较长时间的传统技艺型民间团体较容易获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资助,而这些新兴的文化团体则因缺少非遗项目比较难获得长久的支持,侧面体现了政府扶持制度的不完善性。其次,是缺少相应的演出舞台支持。艺术团的成立一方面是满足自我娱乐的需要,另一方面为满足民俗旅游文化活动市场需要作出积极的贡献,由于民俗旅游活动如“三月三”民俗节不是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因而艺术团的舞蹈节目虽是一些优质的节目,她们也愿意让更多地人欣赏她们的舞蹈和文化内涵,但因长期缺少舞台支持而挫伤了团队积极性。三是,活动经费来源途径少,艺术团的生存条件艰苦。笔者调查中了解到,艺术团的经费吃紧,邀请演出的单位给予的补贴时又无法抵消出车费用,加上艺术团没有公开募捐资格缺少相应单位资助支持,因而,艺术团的生存条件异常艰苦,这是制约新兴群众文化团体发展关键性因素。
三、构建民族地区新兴群众文化团体长效发展路径endprint
为促进新兴群众性文化团体的长效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对群众性民间文化团体的扶持,推动群众文化团体自我创新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长效发展路径。
(一)完善政府扶持制度,成立艺术培训平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各级财政对文化的预算投入,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因而,地方政府需要根据中央以及地方的政策为促进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发展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扶持制度,对这些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为其解决生存问题。另外从长远来看,要促进民族地区新兴群众文化团体的长效发展,可以将这些团体发展成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和政府地方公共服务文化供给的重要艺术平台,该艺术平台肩负地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地方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政府给予财政经费和技术上的支持,平台可以开设培训班,培训费用用于平台的运转和发展,借鉴非营利组织的运转模式。如此,一方面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促使本土优秀的文艺人才较早地挖掘,促进新兴文化团体的创新发展。
(二)搭建更多演出平台,提供政府文化服务
在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因人力不足,天然地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角色缺位,这决定了政府必须依靠民间的力量弥补其失灵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来自民间的力量能够更天然地接近农村群众,更加了解农村大众文化市场需求,它们相对政府部门更具相对优势,弥补了政府在农村文化供应上的信息不对称和政府文化失灵问题,那么根据补偿原则,政府需要为这些弥补政府失灵的文化团体提供必要的补偿和政府服务。结合当前新兴民间文化团体发展面临的问题,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为新兴群众文化团体提供服务:一是政府搭建更多的演出平台,比如推荐其到县区和市级舞台表演,参加各级舞蹈比赛和电视节目录制等,相关的演出部门负责解决必要的演出费用。二是政府的文化部门可以为新兴文化团体提供艺术培训服务。政府为广大农村提供服务能力有限,而其掌握的资源足够对文化团体开展相应的舞蹈和技术培训指导,因而政府文化部门需要对这些文化团体提供专业舞蹈培训以提高其演出水平和质量。
(三)创新演出方式,融入地方人文生活
创新对当代任何共同体,无论国家、企业、组织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新兴文化团体的长效发展也离不开自我创新。特别是需要创新团体的演出内容和演出形式,增加节目的新鲜感,不拘泥于传统的舞蹈表演,可以增加情景剧、小品、歌伴舞以及相声、传统民族工艺表演等多种形式节目,以内容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引领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此外,李少惠、王晓艳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培育农村民间文化力量,农民文化社团最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建设的决策、维护自己的利益。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是目前最容易、人群较集中、形式最贴近老百姓的文化组织形式之一,因而新兴群众文化团体可以将目光转移离开舞台,目光放到广大的人文生活当中,近些年随消费观念的改变,婚庆和新居乔迁更加注重追求华丽和热闹的氛围,新兴文化团体可以借此融入当地人文生活,增添喜庆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艺术团的经费来源问题。
四、结语
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是基层群众自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果,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產生顺应了政府政策和农村大众文化市场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的农村文化供给上的失灵,有效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和地方民俗旅游活动的发展。新兴群众文化团体从长远发展来看受限明显,缺乏经费和相应的支持政策、平台支持,因而本文为促成新兴的群众文化团体长效发展,积极寻求相应的解决途径,提出政府需要完善扶持制度和搭建服务平台,提供相应的政府文化服务。此外,还需要新兴群众文化团体能顺应大众文化市场的需求,自我创新,融入地方人文生活,以内容创新求发展,不断地丰富农村的公共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以此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小龙.在中国行政改革价值演变中认识服务型政府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2]李少惠,王晓艳.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张平.近十年国内民间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综述[J].学会,2008(03).
[4]向春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5]姜晓萍.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本文系深圳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项目“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政府与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关系转型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014”。
(作者单位:李进华,深圳大学;覃辉铜、刘荣琴,广西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