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莲
作为语文教师,我常常为“微课”发呆——你懂的,语文学科的微视频制作,公认的“不容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节微视频时间,要在三四分钟到七八分钟,无论是比赛还是日常课堂视频的制作,都基本遵循着这个原则。从三年前成为微课实验教师一直到现在,前面这些认识在我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
几个月前我偶然使用“百度翻译”,“微视频”的时间原则瞬间被彻底颠覆——谁说“微视频”必须是“三四分钟到七八分钟”?例如,“chairman”这个单词的视频讲解,只有28秒——“chair”是“椅子,是古罗马殿堂的那把椅子”,“man”是“人”,“chairman”就是“坐在最高殿堂那把椅子上的人”,当然就是“总统”“主席”等坐第一把交椅的人。28秒之后,我相信,我再也不会死记硬背“chairman”了,我真正地理解了这个单词,并且进行了有效的记忆。从此,我更相信,“微课”其实可以微到“秒”!
同样是“总统”的“president”,“词根sid是坐的意思;词缀pre是前面的意思;ent是名词后缀;联合起来就是‘坐在最前面的人,就是首领,是总统、校长、董事长……”不足30秒的视频,再加上后面的“例句+场景”运用,总共也就是58秒,让我不但能背诵而且会运用“president”这个单词。点击了这些像针眼儿那么大的微视频,也就击破了记忆单词的窗户纸。
这就是微课的魅力。当微视频的时长“微”到可以用“秒”计算的时候,那简直就是“微妙”的效果!
我把“百度翻译”给我的启发转达给了微课团队的领导,他说“秒拍”这款手机APP就完全可以达到“微妙”效果。原来,这是一款还不到50M大小的手机软件,只需要一个简易的手机支架就可以进行“傻瓜式”的视频制作。他鼓励我尝试着把“微妙”视频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
受英语单词的“微妙”影响,我选择了“易错汉字”充当实验品。
生字的掌握,我们学校一般采用“大翻转”的形式进行,即“晚上自主写生字,白天课堂抽测”。那一晚,学生要解决将近20个“重灾字”,我为每一个生字都制作了十几秒到二十几秒的视频,打包推送给学生。
例如,“可望不可即”的“即”,学生常常“即、既”不分,教师批阅后的试卷上往往一片“狼藉”。我“秒拍”展示出“即”和“既”的甲骨文图片,二者都是人跪在食物前,但第一个人面对食物表示刚刚到达,为“即”,第二个人脸向外是背对食物已经吃完马上离开,为“既”,进而說明“即”“既”是完全相反的意思。
第二天学生的成绩让非实验班的同行大吃一惊——错误率仅是平行班级的百分之二十。吃惊之余,他们问得最多的是视频制作的两个问题:难不难?烦不烦?
我问他们,会用手机拍个小视频吗?微课制作的难度系数与其相等。因为是常态性的使用,所以不需要美化加工,因而使用起来就是“流水”速度,一点儿不繁琐。
他们追问:那么为什么追求“微妙”,而不把20个生字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视频?
第一是制作的原因,因为那需要将近10分钟,这么长的时间,就需要一本正经地策划了。第二是使用的原因,学生一看要学习10分钟,第一感觉就是这个视频会占用他们一半的作业时间,而20个“微妙”视频罗列在他们面前,他们就有了选择的权利,一些自己很有把握的生字,完全可以不理睬,只有那些自己记起来特别困难的才点开观看视频。
我办公室的小伙伴们一试,还真不难,这预示着“微妙”视频的制作,我又多了好几个帮手。
忽然我又灵光一闪,既然不难,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拍自己看?他们本来就爱拿着手机拍点儿什么,并且“秒拍”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生字的思考过程。50个学生产生的记忆方法和理解角度,不比两三个教师的方法和角度要丰富得多?果然,学生的作品效果,更是“微妙”。
例如,“御”,易错点是把中间部分的“止”写成“山”,可谓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就设置了小场景进行“秒拍”——“御是皇帝,皇帝面前要‘卸下武器,也就是‘止刀,而‘山刀又能表达出什么意思?”
“微妙”只能限于生字?不然。
例如,最让学生头疼的古文翻译。我鼓励学生把“头疼”点都写在黑板上,然后公开“招领启事”,鼓励学生“认领”某一个难点做成微视频,再在课堂上投放。结果呢?“之”“而”“为”等属于“疑难杂症”范畴的虚词语法,学生不再依靠我的反复唠叨,而是有选择性地观看微视频,比较容易的只看一遍,难的那就需要反复观看了。“之”的讲解可能会有好几个学生的微视频,但每一种讲解的方式都不一样——总有一款适合你。如今,我所推送视频赚来的点击量,已经远远落后于我们班的“秒拍达人”,他们占尽了“吸粉”风光。
“微妙”可以用于现代文阅读吗?然。
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应属“经典之最”。下面,就以《故乡》为例谈谈“微妙”效果。
《故乡》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甚至是每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渗透着巨大的文学匠心,尤以“我”和闰土的对话描写,更见功夫。我决定从小小的标点符号入手,指导学生自主领悟“我”和闰土各自的内心世界。
我挑出“啊!闰土哥,——你来了?……”这一句对话描写作为学习内容,这一句话只有七个字,运用的标点符号却多达六种,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可以想象。
首先,我对这句话中的第一个标点“!”进行分析、解说,并“秒拍”成为一段示范性视频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们在“大翻转”的第一阶段,即在家庭作业时间内,学习这段视频,并举一反三,在该视频启发下,自己理解另外的“,”“——”“?”“……”四种标点符号内涵。
学生的理解,可以写出来。当然,也可以“秒拍”成微视频传给我。
比起普通的作业“截图”上传,学生对“秒拍”上传更“感冒”,兴趣空前高涨,为了几十秒、几分钟的视频,却要查阅几十分钟的资料。趁热打铁,我干脆鼓励他们不用把视频单独传给我,而是直接“晒”在群里,互相点击,互相碰撞。
讲解《故乡》一课中的标点符号,我们就用了两节课的时间,但我开口的时间总量,没有超过五分钟。
至此,因为“秒拍”,使“大翻转”获得兴趣和效率的“大提升”成为可能。生字识记、诗词欣赏、美文朗读、古文翻译、作文构思……无一不可以成为“自主探究”的内容。
并不是只有“秒拍”这款手机APP具有“秒拍”效果吗,我们非常熟悉的Focusky软件也可以“秒拍”,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运用背景,并且可以运用“男声女声”功能,因为我所制作的微课只是普通讲解,并且时间很短,所以可以忽略真人的“声情并茂”感染,而直接用Focusky自带的声音功能来代替我的“公鸭嗓子”。
当然,“秒拍”不是微视频制作的唯一方式,它的动画效果不如Focusky那么酷;“微妙”也不是“微课”实施的唯一形式。但谁又能否认它“人人可操作、时时可操作、事事可操作”的“微妙”功能呢?
点 评
孙老师的微视频制作得巧,应用更妙!巧在用身边熟悉的工具就能解决教学中大量的小问题,信手拈来,即能解决很多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学生个性化问题。妙在应用过程中还能激发学生制作微视频,促进他们主动探究。这岂止是“微妙”,简直是太妙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