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话题式”教学初探

2017-10-31 10:34马健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书法交流教师

马健

“话题式”教学,在学校美术课中已经普及开展,书法课改用“话题式”教学也是一种尝试,在授课中改善了枯燥的授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授课方式上,“话题式”教学,分为“提出教学话题”“学生探讨交流”“教师总结提升”三个步骤。该教学模式,目的是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实现学生由课堂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话题式”书法教学隶书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力量的不断渗透,学生获得知识更加便捷,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在日益发展的当下,作为美术教学分支的书法教学,却长期以来都依然停留在课上“满堂灌”、教师“独角戏”的尴尬阶段。学生在书法课堂上缺少参与性。不少学生羞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害怕自己说错话或者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引起周围同学的嘲笑。即使是他们自己懂的、自己能感悟到的,他们也不愿意与同学共享。同时,学生的主体性有所缺失,不愿动脑思考,不愿主动参与。因为这些因素,书法课长期与通过书法艺术进行美育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为了解决这一美术课堂的“顽疾”,笔者尝试引入“话题式”教学方式,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话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重难点和教学需要,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以书法知识为基础,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提升等过程,进行广泛的审美活动,达到学有所获的一种教学方式。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特点;在不同的书体中,形态各异又各有其独特性;即使是同一书体,在不同的书写者笔下,又形成了结体与运笔前后传承有序,艺术个性又异彩纷呈的特点。书法本身所存在的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艺术独特性,奠定了书法教学可以进行“话题式”探索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书法教学中,话题式教学实现了以“话题”带动课堂氛围,以“话题”激发学生思考,以“话题”整合学习资源,以“话题”实现课堂效率大幅度提升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话题式”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

步骤一:遵循学生实际,提出教学话题,分组搜集整合。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什么学生总说对书法学科提不起兴趣?最重要的是因为老师对话题的设置和引导不到位。书法的话题和问题是不同的,话题就是问题,但不等同于问题,话题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话题一经提出,围绕它进行资料搜集、讨论交流,就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书法学习的情境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话题时,笔者有意识的注重了话题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系统性与重点性结合的原则,注重话题的启发性和文化厚度。

结合书法史和书法创作的实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话题:

1.书法史中字体的演变过程

2.结合《张迁碑》《史晨碑》《曹全碑》谈谈隶书的运笔特点

3.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艺术赏析

4.天下三大行书的赏析

5.颜真卿的结字和运笔的特点

6.书法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以上话题,由各个学习小组分别负责搜集和整合资料。

步骤二:创设学习情境,交流话题感受,激发学习热情。

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教师为学生创设可交流的话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情境中,进行積极的话题交流,感受话题所带来的愉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配合幻灯片以及纪录片《千年书法》,为学生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书法学习氛围。

学生就某一主题展示所搜集和整合的材料。

例如,针对“结合《张迁碑》《史晨碑》《曹全碑》谈谈隶书的运笔特点”这一话题,学生整合了以下资料,并结合图片、视频等相关材料进行讲解和交流。现将学生整合的材料附录如下:

《史晨碑》,隶书成熟期代表作品,汉代四大隶书经典之一。其特点是:

(1)线条凝重而不失秀丽。

(2)用笔遒劲,点画间金石味甚浓。

(3)结构严谨空间布白匀称。

《曹全碑》,东汉隶书鼎盛期代表作品。其特点是:

(1)线条秀丽、饱满,如芊芊少女。

(2)点画圆润,饱满。用笔方圆兼备。

(3)结字严谨,收放自如。

《张迁碑》,汉隶极具特点的一个作品。其特点是:

(1)线条滞而不呆,如苍松般有力。

(2)用笔方正,力量感极强。

(3)结字宽厚,空间对比明显。

步骤三:评价探讨结果,教师点拨阐发,课堂总结提升。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但是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有效参与,教学将停留在“碎片化”的初级阶段。

因此话题式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针对话题来提出一些要求,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控,利于操作。课堂讨论是一个生成知识的过程,适度引导学生,不让学生偏离主题,并在话题的原有知识层面上更进一层,让学生对原有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和深刻,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上述“隶书的运笔特点”这一话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有效点评之后,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张迁碑》《史晨碑》《曹全碑》的不同特点分别举例简单讲解,并针对隶书的艺术成就进行简单总结。

如《张迁碑》中“君”字上松下紧;“门”字左右对称,“略”字左密右疏,“子”字的上紧下松,“勋”字的左密右疏,等等,非常恰到好处的空间的疏密关系安置到整个帖子里面。

如《史晨碑》如“姓”“神”“纪”等字的结构,左收右放,整体尽显优雅之态。又如,“累”“息”“灵”等字,上下收放对比明显,空间优雅,舒展。充分体现了史晨碑隶法严密,四满方正,显得典雅端秀。

如《曹全碑》“之”字,撇和捺,把上下空间隔开,一下一小颇有趣味。“曹”“令”二字上放下收的结字也让严谨的隶书颇有童趣。

在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中,学生对隶书的艺术特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总结:

隶书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交替书体,她包含了篆书的平整和优雅,又有了今文字的用笔和结字变化。汉隶在整个隶书阶段又是重中之重,她是整个隶书总结,也为后期楷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书法的结字和用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实践证明,书法的“话题式”教学,改变了过去“书法远离学生、远离生活”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角”,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畅游,在文化的旷野里驰骋,在美的世界中汲取美丽的花朵。

当然,作为课堂教学的探究与改革,“话题式”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话题设置”环节上,教师和学生缺乏前期沟通,学生对话题比较陌生,在选择话题上很难与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密切结合;在“讨论交流”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依然存在对组内同学的依赖心理;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总结的部分特点存在知识的谬误,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话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前期指导和过程性指导,同时,积极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和书法艺术产生共鸣,让美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东魁,米南阳.高中书法教学指导教师用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恒.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4]王艳军.中国书法全集.线装书局.

[5]杨豪良.普通书法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法交流教师
如此交流,太暖!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秋天在哪里
诗书画苑
美育教师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