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翻转课堂 聚焦核心素养

2017-10-31 10:02王剑倩沈芳云田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思品祖国微课

王剑倩+沈芳云+田歌

7月11日,在青岛大学博知楼的机房中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团队教研赛项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经历了一整天高强度的现场微课制作互评修改,以及第二天的陈述与答辩,我们团队用智慧与协作赢得了小学思品组唯一一个一等奖。在兴奋之余,我们反思了比赛的过程,成长着,收获着。

● 风暴一:基于课标,整合资源,以“学”定“教”

7月11日上午,活动组委会公布了本次决赛小学思品的课题——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冊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中的第二个主题《江山多娇》。一拿到题目,我们就根据品德课程标准,展开了第一轮头脑风暴。

【沈芳云】《江山多娇》这一主题,综合了地理和品德的教育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并将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学习相融合,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生成,并在此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我的初步设想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完成“先学”环节,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而感知祖国的美。然后通过看地图来感知祖国的幅员辽阔,同时讲述一下地理知识。课堂上首先通过“活动一:夸夸我的祖国”让学生讨论感受,总结祖国美丽辽阔的特点;然后通过“活动二:拼图大考验”来检测学生自学的情况;再通过“活动三:文明出行,江山更娇”让学生讨论出游时遇到的不文明现象,结合八礼四仪内容进行讨论;最后通过“拓展活动:神游祖国——我是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现场分组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

【王剑倩】我觉得不错。但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五年级学生对祖国主要的地形、地貌及其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不了解,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也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解决的难题。

【田歌】同意。因此,我们在设计微课时要以“带着大家去领略祖国风光”为情境,并以此贯穿整个课程——课前、课中、课后。

【王剑倩】对,这点我赞同。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逐步形成自发的、内在的感受与心得。我觉得课前微课在讲述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来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看、听甚至游戏的过程中内化巩固学来的知识。这样在新授课上,只要检查一下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一个反馈,然后展开对不文明行为的讨论,以及八礼四仪的实践指导就行了。

大家统一想法后,就明确分工,各展所长。我们明确了微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打破了常规思品课教学模式,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以学生的先“学”为基础,整合课程资源,用教师的“教”不断引导学生探究。

● 风暴二:借力翻转,寓教于乐,聚焦核心素养

我们很快完成了微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并与兄弟团队互评。兄弟团队在反馈意见中向我们提出:课前微课的作用不明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之后与大家分享。因此,我们又展开了第二轮头脑风暴。

【王剑倩】我认为在课前实施微课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但从学生逻辑思维发展角度来看,设计一些闯关类的游戏会具有更好的驱动力。我们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微课并完成闯关类型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让他们在自学总结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突破难点。你们觉得呢?

【沈芳云】同意。我们还可以把原来课堂上的拼图游戏放入微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的方式来感受地形特点。

【王剑倩】这个主意不错,这样也是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检查。另外,在课前微课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些必要的祖国地理方面的知识,然后让他们试着完成一些简单的设计,如做小导游、小解说员等。学生通过活动,不仅能内化所掌握的祖国地形地势等方面的特点,还能学会整合资料的方法。最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分享自己的收获,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是不是更好?

【田歌】我同意。这样侧重于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他们会更愿意去完成。学生在参与自主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能锻炼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沈芳云】我也同意。在课堂教学“导问”环节中,我们可以侧重学生的分享与反馈,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去探究因地形地貌的不同而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不同影响。

【王剑倩】好主意。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易加互动平台上上传自学后的学习单,以便在课前能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一个大概了解,从而更清楚课堂上的处理点。

【沈芳云】这些都是不错的设计。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考虑到学生自学的难度系数,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我觉得可以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播放Flash动画,分别呈现“学校—苏州—江苏—中国”的位置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祖国的大,再用地图轮廓闪现“960万平方千米”“300万平方千米”等数字,最后通过南北两地共一月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感知地域辽阔,气候多样。

【田歌】可以。我记得有一首歌曲叫《祖国有多大》,可以让学生欣赏后再完成任务单,以此强化祖国的幅员辽阔这一知识点。

【王剑倩】同意。多维度、多感官、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我建议在微课中也设计一个延伸拓展活动,把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神游祖国——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放到微课中,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微信晒图、同伴或亲子讨论的方式设计旅游线路。

【田歌】太好了,这样课堂上学生能以分享自己设计的线路来展开,对祖国的不同地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也解决了兄弟团队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讨论完毕,我们将修改目标锁定为:以学生为本,力求学科间的融合,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成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思品课堂。我们依照“先学·导问·分享·延伸”的模式,对初稿进行了精心修改,并不断完善课前微课设计和制作,让微课作品最终为现实中的思品课堂服务。endprint

● 亮点与反思

1.重构流程,转换角色,融通课堂内外

如今的思品课是一门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相融合的综合性课程。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由于教学活动是程序化了的,所以教师必须转换以前“教书匠”的身份,引领学生去实践和探究。

在课前微课的设计中,我们依照“先学·导问·分享·延伸”的模式,将思品课与地理知识的学习相融合,由微课内的体验游戏向微课外自主设计延伸,最后立足于课堂上的内化分享。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调整自我设计来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多样性所带来的不同人文。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数字化平台“E+教育”的优势,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了资源的不易甄别、信手拈来、使用率低等问题。

2.借力翻转,“游戏”驱动,思品课堂更灵动

其实,大部分教师都明白思品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课堂活动的实效性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其中有限的课堂活动时间就是其中之一。很多时候课堂活动还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没有将活动变成课堂的“发动机”,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开动起来。这节课的设计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互联网环境下从课前到课后,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能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让思品课堂的翻转实施更具灵动性。

我们借助园区易加互动平台将课前的微课推送给每位学生,微课中所设计的任务单或拼图小游戏,能大大增强学生自学的兴趣。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先通过自学微课、自玩游戏、自做设计的方式,对生硬的地理知识进行内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班级微信群中进行打卡展示,让网络媒体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相信,每位在课前听过微课自学的学生在汲取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还会根据所学,利用网络或现有资源,在课前就参与到思品课的活动中,这样就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此后的课堂上,教师会把大量时间用于学生内化后的分享环节,适时点拨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聚焦核心素养,团队研讨显智慧

思品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独特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需要教师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与运用。而团队研讨会让团队中的每个人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能有不同的收获。

记得赛后,沈芳云老师感叹道:“一直以为翻转课堂只是个摆设,没想到经过深入研讨与学习,我觉得在思品课上尝试翻转课堂,确实能让思品课更有活力,我以后会经常尝试。”田歌老师一方面被沈老师精准到位的教材分析所折服,另一方面被我的精湛的課件制作技巧所吸引,在佩服之余,她还下决心要拜“师”学艺,不断自我充电。而我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对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翻转课堂的合理实施有了更新的认识。也就是说,在思品课上尝试翻转课堂,既要看到微课程与思品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优势,也要在课程技术化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者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创新应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品学科应有的教学内涵。

相信,在思品学科尝试翻转课堂,必将一改以往“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想拓展延伸没时间”的问题。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课前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在课上采用现场互动、现场解惑、交流生成的灵活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内化吸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借力翻转课堂,灵动思品课堂,聚焦核心素养,团队聚智同行,且行且思,任重道远。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品祖国微课
祖国祖国我爱您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意聊
对祖国唱出爱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班里那点事儿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