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部编一年级教材识字教学初探

2017-10-31 07:08胡雅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识字汉字教材

胡雅芳

【摘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教学却与文化渐行渐远,单纯地以识、记为主要手段,普遍存在人为肢解、形义分离、机械识记、牵强附会等问题,割裂了汉字与文化的联系,忽略了对汉字文化的挖掘和渗透。笔者结合部编教材的文化特点,从汉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入手,通过图字对照,挖掘汉字文化本源;形义关联,渗透汉字文化本质;举一反三,探求汉字文化本真;引经据典,深化汉字文化本意,对文化视野下一年级识字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文化识字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既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文字工具的任务,也肩负着传承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文化意识、积淀文化知识的任务。2016年秋正式启用的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在内容安排、识字编排上更加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凸显出蕴含浓郁文化韵味的特点。基于此,笔者针对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忽略、漠视文化渗透的问题,结合部编教材的特点,对文化视野下部编教材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做了粗浅的探索。

一、教材编排上凸显重视文化的特点

部编教材相较于人教版教材,在内容安排和识字编排上更加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从内容安排看,大量借鉴《三字经》等蒙学读物的形式,编排了《人之初》《姓氏歌》等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内容;选编《端午粽》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的课文;增加古诗词的选用量;有层次地安排成语、谚语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从识字编排看,大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文辞优美、朗朗上口,渗透着浓浓的文化味。如《日月水火》《日月明》,展示象形、会意的造字方法;“青字族”“包字族”“虫字旁”的集中识字,呈现形声字的构字特点,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激发学生探索汉字、亲近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识字教学中文化缺失的现象分析

漢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化视角开展识字教学是汉字的文化特点所决定的。但现实中,我们的识字教学普遍存在忽略和漠视文化渗透的问题。一是人为肢解。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习惯于将汉字拆成零碎而抽象的笔画部件,用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进行教学,背离汉字的文化特征。二是形义分离。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而我们常常看到形义分离的教学现象:让学生简单地想办法记住字的音和形,而对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却只字不提。三是机械识记。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就字形论字形的问题,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强行灌输,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四是牵强附会。有的老师为了让教学直观、有趣,编造一些背离文化、缺乏价值意义的歌诀,无视汉字文化浸润,缺失思想性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文化视野下识字教学的方法探究

在识字教学中,良好的识字教学效果有赖于汉字文化的挖掘和渗透,汉字丰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渗透则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汉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入手,以挖掘和渗透为着力点,提出教学“四法”。

1、图字对照,挖掘汉字文化本源

汉字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内涵丰富。今天的汉字虽已褪去古文字的图画色彩,但甲骨文、金文却仍很接近图画,象形的特点十分明显。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该特点,追根溯源,将汉字中所凝聚的象形文化有意识地渗透其中,充分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册”字。我先出示串连的竹简图片;然后讲解祖先用串起来的竹简形状,创造了“册”这个文字。接着,依次出示“册”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简体字,讲解汉字的演化过程。最后,教学“册”的笔画、笔顺。这种图字对照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将笔画组成的汉字与汉字所代表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具象,让他们对汉字的表意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帮助理解字形字义,提高识记效果。

(二)形义关联,渗透汉字文化本质

在低段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依靠其“形”来传递文化、拓展教学,还可以在“形”的基础上,通过“意”来开展识字教学。特别是在遇到一些字形复杂的会意字时,形义关联,强化记忆,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

教学《人之初》的“教”字时,我考虑到反文旁的字已经在上册出现,但它又和前面所学过的“数”“放”不同,“教”是会意字。于是,我将其作为本课生字教学的重点,形义关联,让学生加深印象。

师:汉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最早的时候,“教”这个字是这样写的(出示“教”的甲骨文)。你看懂这幅“画”了吗

生:像学生在老师那儿批改作业。

师:那这个学生在“教”字中,是哪个部分

(让学生将字左下的“子”进行形义关联。)

师:那右边部分的,又像什么呢

在学生们充分发表意见后,我补充道:其实它是“手”的变写,像手抓着棒,也像手拿着鞭子。古人认为,教育孩子,让孩子有出息,当他不听话的时候可以用鞭杖来打。这就是手持教鞭在“教学”。

在此基础上,我又启发学生对反文旁进行形义概括总结,然后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反文旁的字加深理解:用手把东西分开,那就是“散”;用手清点小东西的数量,就是“数”。这样,揭示了造字内涵,于潜移默化中,熏陶汉字文化,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举一反三,探求汉字文化本真

众所周知,汉字中形声字的比例相当大。在识字教学中,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时表义的特点,并稍加梳理分析,点拨归纳,造字规律就立即显现。这样的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教一个得一串”的效果。

比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识字加油站,有两个“冫”的字——冰、冻(之前已学过“净”)。“冫”与“氵”非常形似,学生易混淆。其实,“冫”和“氵”作为构字部件,在构字上是各司其职的。为了让学生能准确区分这两个常用偏旁,我作了如下教学尝试:endprint

首先,出示“冰”字,教学读音。

师(指着“冫”):同学们,这个偏旁,还认识吗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偏旁长得比较像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冫”和“氵”)

师:这两个偏旁就像一对双胞胎兄弟,长得那么像,你可要把它们认清楚了。

接着,我用制作的微课进行教学:瞧,古时候的“冫”,是这样写的——“仌”。“仌”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拱起来,像水结冰后的形状。所以“冫”作为偏旁,大都有“寒冷”的意思,如“冰”“冷”“冻”“凉”等;而“氵”为偏旁的字多与水有关,如“江”“河”“海”“池”。

以上片段,通过加深对“冫”的意义了解,让学生有效区分两个偏旁,降低识记难度,牢记其细微差别。

(四)引经据典,深化汉字文化本意

喜歡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而每个汉字的演变,都有其历史缘由。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引经据典,通过挖掘汉字的根与源,讲述文字背后的故事,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生字。

比如,教学《人之初》的“习”字时,我发现许多学生知道它是学习的习,却不知道“小鸟学飞”的本义。于是,我就讲解了这个汉字的“前世今生”。

师:学生们,每个汉字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你知道“习”这个字的由来吗看,古代的“习”是这样的(出示“习”的甲骨文)。你猜,它的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

师:看,上面部分,是小鸟的羽毛,鸟就是靠羽毛来飞行的。下面的是,即太阳。合在一起,就是鸟在太阳下学飞行的意思。鸟就是这样飞来飞去,从不熟练到熟练,从不会到会,这就是“学习”的“习”。

接着播放《有趣的汉字故事》中小鹰学飞的视频,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解中,聆听汉字背后的故事,清晰而直观地了解汉字的形与义,轻轻松松学汉字,可谓一举两得。

汉字的文化品格,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识字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定位于多认一些字的技术层面,更要有自己的文化诉求。以上“四法”,通过充分挖掘和渗透汉字文化,使识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心理,极大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触摸到汉字的“温度”。

[参考文献]

[1]金燕、汉字文化背景下低段识字教学改进三法[J].学科教学,2012(5):41-44.

[2]胡海舟,文化视阈中的识字教学[J].教育评论,2008(11):27-31.

[3]冒继承.识字教学中教师曲解汉字现象及其矫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2):49-53.endprint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教材
教材精读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