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更辰
父亲是黄土地的儿子,在贫瘠的豫西南山乡,躬耕了几十年,老实巴交了一辈子,没做出过什么“丰功伟绩”,也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這样一位淳朴平凡的农民父亲,却在我人生的航行中铭上了不凡的印记。父亲那简单有力的话语就像人生的航标,无数次指引我前行的方向;那挺拔干练的身影就像一张航帆,助力我人生的每一次启航。
小时候,刚记事,家中一共有十口人:奶奶,外婆,父母,我居中,上有一双姊姊,下有两个幼弟,还有一个与我们同住的表姐。受父亲的影响,姊弟与我皆明得事理,一大家子人尊老爱幼,父母相敬如宾,生活虽苦,却也其乐融融。不过儿时的我心里总是纳闷,奶奶外婆皆在,为何爷爷和外公却从没见过呢?直到懂事后,母亲才告诉我,父亲十八岁那年,爷爷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兄弟三人,按村里的旧例应是三家轮流侍奉奶奶,但孝顺的父亲一直没舍得让奶奶离开过自己。父亲是二十三岁那年与母亲结婚的,因外公去世的早,母亲唯一的姐姐也因生育女儿大出血离世,父亲怜惜外婆和表姐无甚亲人在身边,遂把外婆和表姐接到家里与我们一同生活,直到表姐十四岁有了独立的生活能力才送还给我的姨夫。奶奶和外婆福缘俱厚,皆是被父母赡养到八十多岁才离世的。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家庭里,身材矮小的父亲用他单薄却挺拔的肩膀,担起了三家三代人的生活重担,挑起了一家之主的重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艰难岁月里,外人是很难想象父亲是如何撑起这个家的。我们虽不甚明了,却也能体会到父亲的那份艰辛与不易。
日常里,父亲很少直接教育我们这些小辈该如何孝敬长辈,但他却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会让我晚上睡在奶奶脚头给奶奶暖脚。诸如此类细微的举动多不胜举,我和兄弟姊妹们也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孝道,更学会了该如何去尽孝道。
父亲只上了两年私塾,自知所学的知识实在有限,愈发地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努力,父亲后来不仅精于记账打算盘(珠算),更是练得一手好毛笔字。记得好些年春节,全村家家户户门口贴的对联皆出自父亲之手。他也因此当了好多年乡财粮(建制乡的粮食会计)和供销社会计。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后,还经常利用农闲时间学习书本知识。直到今日,已八十三岁的父亲还时常坐在自家院里看书写字。我们姊妹五人上学的时间也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父亲经常上山砍柴再挑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卖钱供我们上学。父亲不曾高调教育子女要如何好好学习,但他的一言一行却无时不引导感召着我们,让我们时刻不敢懈怠。
父亲做人正直,办事公道。在老家,村里家家户户只要有红白喜事,都要邀请他去做“大招”(管事人)。左邻右舍如有矛盾纠纷,也都愿意找他出面调停。记得我上高一那年,村里两家邻居为宅基地发生纠纷,双方打架都伤了人,派出所出面都很难处理。父亲回家后,为调解两家矛盾,步行到镇里买来笔和纸,在大红纸上写上他经常叨叨的几句诗:“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一寸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唯独不见秦始皇。”送给闹纠纷的两家邻户,并给两家讲述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调解安徽老家家人与邻人争地纠纷的故事。两家人深受感动,都表示今后不再为三尺风道而争执。如今两家儿女已结为秦晋之好,每每说起此事都对父亲感激不已。
父亲的生活是贫寒的,在银行很少有过存款,甚至到现在都没有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房产。日子虽苦,但父亲什么事都想得开,每天的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他觉得把儿女培养成人,成家立业,是他最大的责任。现如今全家人在一起和睦相处平平安安是他最愿看到的事。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上,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钱是身外之物,不要把钱看的太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要求子女洁身自好。近些年来,父母每逢生日便是全家老小最高兴的事,但父亲从不让我们告诉近亲属以外的其他人。他说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利用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形式发请柬让人祝贺,外人颇有微辞,决不能因过生日让子女招致非议。父亲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父亲的人生是平凡的,父亲的言行是质朴的,然而,父亲在儿女们心中的形象却是光辉高大的。父亲就像一把硕大的伞,总在有雨的时候,为我撑起头顶的一片蓝天;父亲也像一座挺拔而伟岸的山,在寒冬的时节里,让我依偎在他向阳的一面享受阳光的温暖;父亲更像一片浓郁而深远的海,在迷茫倦怠的时候,让我可以静心徜徉其间,慢慢调整思绪,整装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