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儿童医院(450000)楚瑞雪
斜视为双眼视觉出现功能异常的一种最常见原因,共同性斜视属于眼科常见疾病,表现在眼球运动不存在明显限制等,临床一般采取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且手术后实施功能训练将对患者视功能恢复起到十分重要作用[1][2][3]。为促进患者视功能恢复,提高预后生存质量,本文对本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已选定采取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的108例患儿资料加以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1 一般性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选择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的108例患儿临床资料加以回顾性地分析,患者双眼眼球无活动受限情况,且将以往选择眼科手术治疗和合并全身器质疾病者排除。依据手术后是否采取双眼功能训练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男女比例26:22,年龄3~12岁,平均(7.30±0.26)岁,斜视度-19°~>-45°,平均(-27.55°±-10.58°);观察组60例,男女比例34:26,年龄3~12岁,平均(7.32±0.24)岁,斜视度-19°~>-45°,平均(-27.54°±-10.57°);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研究方案 两组患儿均完善各项检查工作,且均接受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对照组手术后不采取双眼功能训练,观察组术后采取双眼功能训练:于手术治疗一周后借助同视机(日本,MT364型)进行功能训练,充分利用捕捉与闪烁方法开展视功能Ⅰ级(同时视)训练,每次20分钟,一日一次,一疗程为20日,至少进行三疗程训练,最多六疗程;一疗程后,如果有效果再行Ⅱ级(融合视)、Ⅲ级(立体视)训练;如果无,制定相应方案。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4]观察及比较两组眼位和视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眼位回退概率与正位、轻度与明显过矫或者欠矫所占比例及视功能不同时期形成概率。眼位回退量=手术后一年和一周斜视度相减,轻度和明显过矫或者欠矫分别为大于8和15度。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用SPSS22.0软件予以分析,对正态计量资料用(±s)表示,正态计量数据组间、组内对比用t 检验;两组正态计数资料借助例数[n(%)]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对比用x2检验,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两组手术后眼位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后一年眼位回退概率3.33%(2/60)较对照组18.75%(9/48)低,且正位所占比较对照组高,明显过矫或者欠矫所占比较对照组低(P<0.05,见附表1)。
2.2 两组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后三个月视功能不同时期形成概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附表2)。
斜视将使双眼视轴出现不平行,导致一眼视觉的信息受抑制或者出现视网膜异常对应等问题,对双眼视觉的功能建立造成严重损害,临床需积极采取有效手术治疗,且强化功能训练,以矫正患者眼位及促进视功能恢复[5][6][7]。本研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是否于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实施双眼功能训练108例患儿眼位及视功能恢复状况加以对比及分析。从本研究结果中可知:观察组手术后一年眼位回退概率3.33%较对照组18.75%低,正位所占比73.33%较对照组37.50%高,明显过矫或者欠矫所占比较对照组低,提示: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实施双眼功能训练具有显著效果,可降低患儿眼位回退和明显过矫或者欠矫概率,且提高正位概率,有利于矫正患者眼位。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后三个月视功能Ⅰ、Ⅱ、Ⅲ级形成概率均较对照组高,表明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实施双眼功能训练有利于恢复患者视功能。观察组手术后双眼功能训练中使用的同视机属于弱视、斜视治疗一项基本仪器,其实际工作原理为借助两镜筒分开患儿两眼视野,其中凸镜能够将物像投射至视网膜具体位置上,经中枢传导至视皮层,后加以分析与加工及整合,且对存在双眼视觉障碍的有利于将来患者双眼物像聚合,对患儿眼位起到有效矫正作用,且减少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出现的明显过矫或者欠矫和眼位回退现象的发生,提高患儿视功能不同时期形成概率,能够促进患儿视功能恢复[8]。于双眼功能训练过程中,观察组充分利用捕捉和闪烁等实施视功能Ⅰ级训练,待效果明显后再行Ⅱ、Ⅲ级训练,有利于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有效矫正患儿眼位,且逐渐恢复患儿视功能。
附表1 两组手术后眼位情况对比[n(%)]
附表2 两组视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
综上所述,临床对共同性斜视手术后实施双眼功能训练的效果满意,为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有利于降低眼位回退及过矫或者欠矫发生风险,提高正位概率,且加速患儿视功能恢复,可被临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