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王海彦
在心跳骤停患者救治过程中,促进患者心跳呼吸尽快得到恢复,减少脑组织损伤,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1]。在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抢救过程中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救治效果的提升。本文以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为探究对象,探究急救与护理措施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资料 本文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纳入本次探究对象,依照不同的护理方式一对一分组。参照组40例患者之中,男性患者22例,女18例;年龄在40~78岁之间,年龄中位数(62.4±4.5)岁,患者心肌梗死在30~280min之间,平均(35.65±11.5)min。研究组40例患者之中,男性患者23例,女17例;年龄在42~76岁之间,年龄中位数(61.9±4.3)岁,患者心肌梗死在32~281min之间,平均(36.07±11.8)min。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护理的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PCI治疗,在救治过程中,参照组给予心肺复苏、用药、病情监测等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除颤护理:在患者入院前,护理人员做好除颤相关准备,心电监护提示有心室颤动时及时对患者行电除颤。除颤后立即行CPR,实施5个循环,然后仔细观察患者心律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存在灼伤。②气道护理:将患者口鼻腔中分泌物、呕吐物快速清除干净,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吸引器吸引,快速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呼吸机管道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对患者呼吸频率、深度等进行密切观察,明确吸痰指征,及时行气管切开,促进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有效改善。③管道护理:护理人员做好相关管道的标识、固定,保证管道通畅性,且密切观察管道中液体性质变化情况。④脑复苏护理:行心肺复苏时,同时给予冰帽、冰枕、冰袋,使患者脑耗氧量得到有效减少,促进脑对缺氧耐受得到有效增强,进而提高脑复苏概率。⑤并发症预防护理:加强血钾浓度控制,及时给予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纠正,降低高、低血钾发生风险。目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监测尿蛋白、尿钠等清除率,对患者肾功能进行评估,对排泄物、呕吐物性质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及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
1.3 统计分析数据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s)表示,P<0.05,表示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参照组和研究组护理效果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92.50%(37/40),参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7.50%(31/40),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0.05)。研究组共有4例(10.00%)发生并发症,其中脑梗死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各为2例。参照组发生并发症为16例(40.00%),其中7例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患者脑梗死,4例患者心功能衰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 对比参照组和研究组心跳、呼吸恢复时间 研究组患者的心跳、呼吸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参照组,将参照组和研究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的数据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详见附表。
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会诱发心功能不全,进而导致患者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跳骤停。及时给予针对性急救治疗及护理干预为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2]。针对性急诊护理为一种更具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模式。在危重病患者急救过程中应用该种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工作的盲目性,缩短急救时间,促进急救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降低患者死亡率,为其进一步治疗争取更多宝贵时间[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心跳、呼吸恢复时间、并发症均优于参照组,两组的数据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证实在患者急救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急诊护理,护理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紧密配合急救医生,有条不紊地实施救治工作,使患者心跳、呼吸能够尽快恢复,缩短急救时间。同时观察组患者接受该种护理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为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提高均奠定良好的基础。
附表 对比参照组和研究组心跳、呼吸恢复时间(min)
概而言之,在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的患者护理中行针对性急救护理,可促进患者心跳呼吸得到更快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