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兵红+彭礴+温娜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从信息分享类型、动机、微信使用频繁度三个角度探讨大学生信息分享行为,结果显示,大学生信息分享类型最多的是“心情状态信息”和“每天生活琐事”;除课堂外,在课间和寝室等地方大学生们微信使用频繁度较高;信息分享条数、性别、信息分享类型中的“评论事件话题”和“每天生活琐事”在信息分享动机的两个因素“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上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分享动机与微信使用频繁度正相关,大学生的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动机越强,则微信使用更频繁。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信息分享行为;动机
一、引言
随着社交媒体在网络上不断普及和发展,通过社交媒体的信息分享行为成了一种普遍行为,这种分享方式也是网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渠道。信息分享从广义角度理解是指作为信息分享内容的第一创造者将自己所见和所经历的传递给他人,如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图片、分享心得体会、和圈子里的人聊天等。信息分享从微观角度理解是用户通过社交网站上的“分享”功能进行信息的转发和转载,而不是作为信息分享内容的第一创造者去参与的行为过程。信息分享行为本质是指一种发生在网络社区或社交团体的社会化活动。用户获取信息时就伴随着信息分享行为。
对信息分享行为的研究分个体分享和社群分享两类。国内外学者多从信息、知识分享的宏观视角探讨分享行为主体、现状、内容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人网和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信息分享行为,而对微信社交媒体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我国学者对微信分享的研究主要涉及信息分享动机、信息分享影响因素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如黄炜、余辉等(2016)认为微信用户的使用动机是受内因(如求知欲、个人兴趣等)和外因(即微信自身的快捷方便、获取成本低等)两方面驱动的。李晨和黄灿(2015)通过在线调研,对150份问卷分析得出“便捷生活”“普遍化趋势”和“依赖习惯”对微信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动机产生正影响。章隐玉和李武(2015)以大学生为例,对267个样本分析得出,影响的重要因素有自我认同因素、娱乐消遣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且后者影响更为显著。胡沈明、杨悦(2017)把微信链接分为信息分享类链接和行为推动链接两大类别,他们以17位用户相关微信链接发布和接收的信息为研究内容,分别从增进社会交往、拓展认知思维、推动个人谋利(如集赞、投票等)和寻求社会认同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用户的信息分享动机,他们发现信息分享效果受“社会关系层级”和“微信社群价值结构”因素的影响。
基于微信信息分享行为主要集中在行为动机和影响因素方面,样本量也比较少,此处以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为例,通过微信平台研究大学生的信息分享行为,探讨大学生的微信依赖和微信信息分享动机的关系、分享信息类型等差异,了解大学生微信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寻求更好的引导方法。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由大学生信息分享基本信息表、信息分享类型表、微信使用频繁度量表和信息分享行为动机量表组成。基本信息表包括“性别”“年级”“学科”“微信使用时间”“微信朋友圈中朋友个数”“平均每天打开微信次数”和“平均每天发表动态数”7个题目。信息分享类型表由一个复选问题组成,此问题包括“有关学习信息”“每天生活琐事”“喜欢的歌曲”“评论事件话题”“喜欢的文章”“心情状态”“喜欢的视频”“商家优惠红包”“广告信息”和“其他信息”8个选项。微信使用频繁度量表包括“课堂”“课间”和“寝室”等8个问题,每个题目5个选项。信息分享动机量表包含5个题目,按照李克特7点量表、分数从很少到非常频繁分别计分为1~7分。通过分析大学生信息分享基本情况和分享信息类型,结合大学生微信使用频繁度、信息分享类型和信息分享动机对大学生信息分享行为进行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2017年3月,以江西省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问卷星平台设计网络版问卷,通过QQ、微信等网络社交圈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回收问卷512份,结合网上回答问卷所需时间等指标进行筛选,剩下有效问卷453份,回收有效率为88.5%。通过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得出:调查的大学生中各学科人数为:管理类250人,经济类96人,文学类8人,理工类54人,艺术类9人,体育学1人,教育学32人,农学3人。其他基本情况调查分布如表1所示。
三、大学生信息分享行为调查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题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除学科、微信使用时间和平均每天發表动态数3个题目,所有题目偏度和峰度都在可接受范围,统计结果得出:本问卷整体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00。微信使用频繁度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92,信息分享行为动机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68。微信使用频繁度量表和信息分享行为动机量表两个量表的问卷整体KMO值为0.874,所包含题目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6,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所有的分析表明问卷的整体信度和效度都较高。以下为大学生信息分享行为统计分析情况。
(一)大学生信息分享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信息分享基本情况进行频率分析得到表2。由表2可知: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2年以上的占63.1%,1~2年的占27.6%,6个月以下的合计2.6%;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朋友个数50~100个占多数为32.5%,其次是100~200个占26.5%,20~50个占23.6%,200个以上占11.0%,20个以下占6.4%。每天打开微信次数最多的是10次以上占总样本的37.1%,其次是3~5次的占26.0%,接着是6~10次的占22.3%,3次以下的占14.6%;每天发表动态数0~2条的96.7%,3条以上的只占总样本的3.3%,表明大学生大多数只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查看信息。
(二)大学生微信使用频繁度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微信使用频繁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表3。由表3可知:从不在课堂上使用微信的学生只占9.5%,持中立态度的学生占27.8%,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的学生占11.5%;在课间使用微信的学生持中立态度的占29.4%,较少使用微信的学生所占比率最大占35.8%,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的学生占31.6%,在食堂或饭馆持中立态度的占19.9%,较少使用微信所占比率最大占52.8%;在寝室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的占多数56.9%,从不使用的占1.3%,在所有场合中微信使用比率最少;在厕所中占第一的也是较少使用的,占样本总数的41.5%,从不使用的占14.1%,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的合计24.7%,持中立的占19.6%;在乘坐公共交通时占第一的是较少使用占41.7%,其次是持中立的占24.1%,只有5.5%的表示从不使用;在旅游或购物时使用频繁度较少的占多数占49.7%,持中立的占22.7%,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的合计21.8%;朋友聚会时较少使用的占多数42.8%,从不使用的占5.1%,持中立的占30.2%,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的合计21.8%。在课间、食堂或饭馆、寝室、厕所、乘坐公共交通、旅游或购物、朋友聚会变量均值都大于各个变量的平均值2.5,所以除了课堂上,在其他地方大学生们微信使用频繁度较高。
(三)大学生信息分享类型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信息分享内容与性别变量交叉分析得到表4,由表4可知:分享类型最多的是自己的心情状态信息(54.3%),其次是分享每天生活琐事(50.3%),接着是喜欢的文章类型(39.1%)、有关学习的信息(31.6%)、喜欢的歌曲(28.5%)和评论事件话题(22.1%),排在最后的是其他应用类信息(21.0%)、喜欢的视频(17.9%)、广告信息(5.1%)和商家优惠红包信息(4.4%)。男生和女生在信息分享类型上没有什么区别。
(四)大学生信息分享动机分析
此处从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两个因素分析信息分享动机,前面3个问题是评价自我感知价值,后两个问题评价的是互惠因素。因为每天分享信息条数变量的4个选项中大于2条以上的3个选项都小于5%的比例,所以考虑把2条以上的选项合并成一个分组,即分成每天分享信息条数0~2条和2条以上两组。分别以变量“信息分享条数(TS)”、性别(SX)、信息分享内容中的“评论事件话题(PL)”和“每天生活琐事(SS)”为分组变量对大学生信息分享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得出,每天分享信息条数0~2条和2条以上的学生在信息分享动机的每个因素中都有显著差异,即p值都小于0.05。其中大于2条以上的均值更大且都大于平均值3.5,所以分享信息大于2条以上的学生对于分享信息的动机更明显。对于性别变量检测可知,男女两组的信息分享动机有很大差异,从平均分可知男生分数均值更大,所以男生比女生的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因素的动机更强烈。对于分享“评论事件话题(PL)”和“每天生活琐事(SS)”的大学生和不分享的大学生有显著差异,即p值都小于0.05,经常分享此内容的学生比不分享的动机更强。由于信息分享动机的5个题目各均值都大于3.5,所以表明大学生信息分享动机是出自于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因素的。通过对分享信息类型其他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都没有显著差异(详见表5)。
(五)大学生信息分享动机与微信使用频繁度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信息分享动机与微信使用频繁度进行相关分析得到表6,由表6可知:信息分享动机与微信使用频繁度两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为0.268,成正相关,表中p的概率为.000,小于0.05,表明信息分享动机中自我感知价值越强,对互惠程度要求越高,则微信使用就越频繁(详见表6)。
四、讨论
大多数学生选用微信社交平台的原因是由于微信有更多的优于其他社交平台的功能,微信的支付功能是大多数社交平台都不能提供的特有的服务,还有各种各样的便捷的服务,如出行时可以用微信的滴滴打车功能,微信扫一扫、摇一摇、发红包、开展微商等功能、便捷的免费的视频通话和语音通话功能。大学生们都比较依赖微信社交平台,利用微信进行信息查询和信息分享,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信息分享行为有一定的差异。
(一)大学生信息分享基本情况的差异
此次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大多都是2年以上;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好友个数比较多,好友个数大都超过100个。每天微信打开次数10次以上超过样本的三分之一。大学生大多数每天发布信息条数很少,只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查看信息。
(二)大学生微信使用频繁度差异
在课堂上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微信的大学生超过十分之一,从不使用的占十分之一以下,表明有小部分大学生们上课没有专注在课堂上。在食堂或饭馆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微信的占四分之一;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寝室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微信,从不使用的占很少的比例;在厕所中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微信的近四分之一;在乘坐公共交通时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微信的占四分之一;在旅游或购物时使用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占五分之一;朋友聚会时较频繁和很频繁使用微信的占五分之一;从使用频繁度可知,大学生对于微信的整体依赖性比较大,因为学生休息时大多数时间是在寝室,所以在寝室就成了使用微信比较频繁的场所;在课间、食堂或饭馆、寝室、厕所、乘坐公共交通、旅游或购物、朋友聚会上大学生们微信使用频繁度较高。
(三)大学生信息分享类型差异
大學生最喜欢分享的是心情状态信息,排在后面的依次是每天生活琐事、喜欢的文章类型、有关学习的信息、喜欢的歌曲、评论事件话题、其他应用类信息、喜欢的视频、广告信息、商家优惠红包信息。通过性别与信息分享类型发现,男生和女生在信息分享类型上没有什么区别。
(四)大学生信息分享动机差异
从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两个因素分析大学生信息分享动机,表明大学生在这两个因素上存在差异;男生和女生的信息分享动机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因素的动机表现更强;大学生们分享动机在信息分享条数上存在差异,分享信息条数多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因素的动机更强;大学生在是否分享“评论事件话题”和“每天生活琐事”上有显著差异,分享这两种类型信息的学生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因素的动机表现更强。信息分享动机与微信使用频繁度成正相关,大学生的自我感知价值和互惠动机越强,趋于更频繁使用微信。
参考文献:
[1]王燕娇.大学生社交网站用户信息分享行为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 (07):46-50.
[2]黄炜,余辉等.基于微信用户行为的分享预测模型研究[J].情报报理论与实践,2016,39(11):89-94.
[3]李晨,黄灿.微信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动机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5):57-62.
[4]章隐玉,李武.大学生微信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东南传播,2015(9):79-81.
[5]胡沈明,杨悦.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微信链接分享研究[J].新媒体,2017(01):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