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

2017-10-30 21:01谢子殿吕宗宝汝洪芳苏勋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谢子殿+吕宗宝+汝洪芳+苏勋文

摘要:在研究生导师评聘机制改革的前提下,剖析了现有导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地方高校办学的实际,探索了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本体系将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考核要素,根据对研究生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的要求,设定了三级考核指标,最后对该指标进行了分析和应用。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近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将改革研究生导师评聘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科研导向,将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导师考核要素”,标志着我国研究生导师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

一、地方高校建立研究生导师考评体系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无论是招生规模、生源质量,还是办学条件、科学研究、管理水平都与部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相对而言,地方高校导师制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更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更堪忧。

在导师制这个研究领域,我国研究者对选聘制度、管理制度、考评制度、权责规定、指导模式、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与国外导师制进行了对比,找出我国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各高校导师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重视导师上岗条件和要求的学术水平评价,忽视导师上岗后的过程监督和考评,导致导师责任权利不明确,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更适用于部属高校,缺乏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三是地方高校的导师制改革大都是学习和效仿部属高校做法,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考评体系。所以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思想,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加强导师队伍管理,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导师的学术评价,忽略导师培养工作的考核

大多数地方高校对导师的考评多停留在导师遴选制度的考评范围,主要是偏重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及成果、指导学生数量和教学情况等方面,而忽视了导师的道德素养、师生关系、对研究生的指导情况、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考核。一旦老师获得导师资格,导师考评几乎没有涉及导师的培养过程,导致导师的权力缺乏制约,部分导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配合不融洽而使师生关系紧张,有些学生得不到导师的学术指导也只能被迫接受等等,这种片面化的评价很难准确地反映导师的工作情况。这种分配方式既没有鼓励导师的学术创新,又不能有效地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从导师管理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导师队伍的建设。

(二)效仿部属高校考评体系,使考评体系很难发挥作用

地方高校受办学条件等限制,在研究生教育的许多方面均与部属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如研究生的招生和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立,部属高校一般根据导师的知名度,导师自己招生,导师和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师生关系的确立。如果导师培养学生质量高,那么报考该导师的学生也多,生源质量也高。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竞争约束机制。而对一般地方高校而言,学校生源不足,研究生的招生都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招生,然后由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确立師生关系。这一方面造成导师无法控制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和导师关系只有大半部分是通过双向选择来确立,另外一小部分由单项选择和学院统一安排来确立,无法形成良性的竞争约束机制,并且多数地方高校的生源均为普通院校和三本院校的学生,较难培养,导致导师培养学生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属高校是导师给学校交钱主动要学生,而地方高校是导师被动接受学生培养任务,这就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在地方高校中,导师的考评体系就无法考评生源与质量。再如地方高校导师数量有限,且申请项目并不充足,很难形成稳定方向的导师组,所以大多地方高校都是单一导师培养,很难考核导师组指导情况等等。

(三)导师考核参与面比较窄,只涉及管理层

导师的绩效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接触导师较多,是导师指导工作的直接受益人。因此评价主体应该是导师、研究生和管理部门等,通过学生和上级等多元的评价主体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与导师的积极性,激励导师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水平和工作成效。

(四)定量指标较少,定性要求的内容较多

由于定性考核的部分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很难做到客观,这样就无法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往往使考评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三、地方高校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具有把研究生培养成才的责任。一方面导师是研究生学术上的引路人,道德上的楷模,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职业发展上的奠基人。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说:“做合格导师需从心、从德、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使研究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指导和付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包括为研究生提供工作室、实验条件、学术氛围、实践锻炼和生活资助等。所以,对研究生导师考核的评价应该包括对导师的师德修养、学术水平与能力、指导能力、培养过程指导、培养质量和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贯彻落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导师考核要素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经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设定地方高校导师考核评价指标,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是导师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包括师德修养、学术水平和能力、指导能力、培养过程、培养质量和满意度。二级指标是导师各方面情况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关爱、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供的培养条件、课程学习、论文工作、指导情况、学生获奖情况、学位论文、就业与发展、学院与学生的满意度。三级指标是评价的信息采集点。包括对学生提供的资助和奖励情况,为研究生开设课程与教学评价效果,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与数量、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经费,学生课程排名、学生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实践与实习、答辩等情况,学生发表论文、学生参赛与获奖情况,同行盲审专家评审结果等指标。三级指标更关注可比较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不同导师和不同学生,同一指标如果能够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评分,则予以采纳。根据三级指标的内容,可计算出其相应的分值,再根据设置的评分依据逐次计算出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得分和总得分。endprint

四、评价体系分析

从指标体系可看出,一级指标中设置了“培养质量”和“满意度”,表明该指标体系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师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一级指标设置“师德修养”表明导师不仅对担负着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还担负着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导师要在方方面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做到知行合一。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与“指导能力”分开设置,更突出了导师评价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级指标“培养过程”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的所有重要环节,实现了导师指导学生的过程监督。

五、考评结果的运用

将考评的分值划分为等级,直接与导师招生数量、导师资格和导师指导费等挂钩。导师指导费将不再实行全额发放,而是按照标准指导费乘以分值对应的系数,实行有奖有惩。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将给予荣誉表彰,同时在导师招生名额、培训进修、职称晋升等多方面给予优待。而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效果为中等、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不合格、学位论文盲审双不过、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连续两年有研究生未就业等严重情况,将直接禁止导师当年招生。对于导师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评估中不合格,将直接取消其导师资格,导师的考评也作为所在学科考核的影响因子。

综上所述,按照研究生成长成才为考核要素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导师可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本学科专业中的培养工作情况,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管理部门也可直观地了解导师培养工作绩效的总体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以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22].http://yz.chsi.com.cn/ky zx/kydt/201701/20170122/1580023975.html.

[2]王鑫.我国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1-7.

[3]宋心果,叶淑萍,张传香.英美研究生导师制的经验与启示[J].2017(1):108-110.

[4]鄒志强.高校内涵建设背景下导师遴选与管理制度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82-183.

[5]汪发元.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J].高教学刊,2016(3):4-6.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