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应注重专业知识结构与宽泛基础能力的结合,教师应以充实的专业教学内容为主,辅助以时事新闻及纪录片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前文献及案例预习、课中分组述评讨论、课后教学作业环节中渗透通识教育内容,并以学生PPT展演和撰写论文的成果形式体现出来,达到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升素养、拓展知识的多重效果,真正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培養目的。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考核要求,也需要大学在制度创新和模式整合方面开拓教育培养路径。
关键词: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国际贸易专业
中图分类号:F71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191-03
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无疑对现代大学的教育产生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培育成熟的心智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创造极具个性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所具备的通才型人才条件。而通识教育恰恰作为课程实施新模式与教育新理念的结合体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让学生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而且在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学校结合专业教育来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新人需要具备的准确判断力以及敏锐洞察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并高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升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可见,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的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历程的耦合性
目前,学界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暂无统一标准,但共识性的理念是要求老师打破狭窄的专业教育边界,学生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不带歧视地学习不同学科与领域,达到培养完整人才的目的,专业教育的核心是针对专业人才从事专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两者是教育发展的两个部分,相互独立但不可分。
通识教育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学习借鉴英美大学的通识教育基础上,有关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研究成果逐渐增多。李曼丽(1999)的《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以及黄俊杰(2001)的《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是国内较早研究通识教育的书籍,阐明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分析;蔡映辉(2004)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对比分析,对课程体系和结构的不合理提出改革建议;刘少雪(2004),龙大为等(2006),袁西玲等(2010),杨春梅(2011),熊耕(2012),张砚清(2015),江田祥(2016)等学者均通过对美国、英国等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考察,试图为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提供经验借鉴。秦绍德(2006),徐永辉(2009),蒋红斌等(2012),冯岑岑等(2013),吴坚(2016)等学者基于各国的优秀经验借鉴,对国内复旦大学等名牌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成效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探索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模式。贾永堂(2005),乐毅(2007)等学者将通识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旧的专业教育管理体制对通识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徐晓燕等(2015),曾婷(2016),方华梁(2016)基于对生物学专业以及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阐明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双向切入”的学习模式,从而在课程层面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的机理,这对于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也具有特殊意义。
因此,如何来探索新的通识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与整合,成为了现代大学关注的焦点。耦合本属于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运动耦合,另一种是分布耦合。分布耦合更强调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从而结合起来的一种现象,基于各个子系统良性互动的前提,结成相互促进协调并相互依赖的动态关联性;在社会科学领域,耦合是指通过一定条件作用,将两种社会现象连接起来共同发挥效用的客观现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的最终目标是:教师致力于对科研成果、教学与创新知识的前沿学习和发表,利用多元知识提升其教育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在文化协作中独立思考、鼓励吸纳多元化背景认识的学生,支持相互尊重团体的观点辩论,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促成教师、职员与学生之间的永久融合,鼓励正直、自立与合作精神,树立对彼此及广阔世界的责任感。
二、通识教育在国际贸易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其发展还是基于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尚未形成独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理解,并不能单纯地等同于对人文教育或素质教育的理解;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存在浅显化和随意化,没有内在知识的逻辑性;对于通识教育的实施没有触及根本,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难以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的双轨制;对于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上,更多地以关注开设课程数量为标准,难以合理地评价其课程教育质量;对于通识教育的效果而言更显平庸,学生多以凑学分为目的来积累知识,大多停留在记忆水平上,达不到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些方面不同程度的偏差或缺失,使得我国通识教育仍然处于英美大学通识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具体而言:
1.通识教育的概念与目标不明确。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与目标认知不明确、不充分,由于生源教育背景、教育文化存在差异等原因,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存在较大误区。生源为文科生的普遍认为懂点理科的皮毛就是掌握了通识教育,而理科生则认为懂点艺术和文学的皮毛就是掌握了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理解的偏差导致了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混乱和低效,教师往往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专业知识灌输,教师之间的教学与互动学习跨度并不大,让学生也只是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了解到另一门狭窄的课程,并没有让他们认识到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会综合处理不同的信息,忽视了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最基本的公民素质教育,对于适应社会的复杂能力不能灵活变通,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不足等。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教改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公民和全人,使其具有合理完备的知识体系、综合能力和人格结构,具有敏锐的创新能力和独特的个性。endprint
2.通识教育的师资贫乏,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由于不具备完整的通识教育学科体系,我国高校中担当通识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由该课程所属学科的专业教师教授。例如,由于教师要上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还要搞科研,加上普通高校的扩招加重了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通识教育的报酬相较专业教育回报小,使得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备课不充分、对学生不了解,教学质量下降,不是讲授内容过于深奥难懂,就是内容浅显准备不充分,缺乏現实资料的搜集和阅读资料的整理,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形成一支数量充足、质量稳定的高水平通识教育团队教师队伍。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中,要鼓励学校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通识教育理论知识素质和坚实的人文素质的全面综合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得到传统的知识、人格的陶冶和能力的培养,培养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3.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和评价措施不完善。我国的大部分院校都没有与通识教育及其课程相关的专门管理机构,通识教育常处于松散状态,通识教育的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审议等事务没专人负责。学生选择通识教育的课程也仅以学分为主,常处于盲目无人指导的状态,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统一理念的指导,以专业教师的跨系别讲授为主具有随意性,其教学质量评价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控制,无法衡量最终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多少。因此在通识教育的教改实践中,建议通识教育课程由一个横跨各学院、各学科的校内行政组织来负责,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策划、执行和实施。最理想的状态是由理工科和人文社科各自选派合适的领导加入统一的行政组织,由横跨各学科专业的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其中来,共同研讨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不断寻找可交叉讲授的教学内容,让教务处积极传达学生的正确选课方向,科研处积极配合保障各种资源及经费的按时到位,这样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计划才能贯彻实施。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一所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在不断提高本科办学质量的同时,应有自己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不应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格局,要让本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大学丛林之中独树一帜。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要求为阅读与讨论,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每年必须要参加一门感兴趣的讨论课,基于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的争论,通过口才与写作理解来衡量论据的本质,中肯、有效、有风度地进行讨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
在教学流程方面,教师应以启发引导为主,在充实的授课内容之前,教师都应给出学生预先需要阅读的论文或书籍,学生均需提前阅读相关文献,积极参与读书讨论课,对于阅读后的想法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PPT展演,或以独立撰写论文的形式发表文章述评;同时,教师还应辅助多媒体,将相关的时事新闻及纪录片进行播放,以配合现场教学,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成果检验方面,经过大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撰写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可以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应与指导教师协商讨论论文选题与框架,指导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文章和书目,积极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的撰写以及论文答辩。具体而言,还应在制度创新和模式整合方面开拓新路径:
1.合理设置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对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课程设置上要跟随国际贸易时事的变化与时俱进,及时增减调整教学内容,注入新知识,多以专题形式达到对基础知识教学的补充,以热点话题的案例分解来深入探讨并领会案例背后的相关理论、法规知识、各种措施对国际贸易发展的适用性。通过具体企业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外贸工作流程及可遇见的风险管理,避免学生对知识有“学了无用”的模糊认识,相应开设以贸易流程为主的实验沙盘教学,以及法规运作与国际结算相关流程操作的实训培养。同时,在全校广泛开展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培养理工科专业与贸易管理专业相结合的实操性创新人才,提高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处理不同的信息风险,重视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推广运用创新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要充分增添与贸易相关的热点议题,提前让学生预习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和案例发展历程,以学习小组PPT展演的形式开展研讨合作。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采用“轮流负责、角色互换”模式调动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积极能动性,避免“搭便车”现象的产生,教师在课堂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穿插其中,对难点的讲授可安排专业老师进行集中辅导,让学生学有所用,每周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要多次商讨知识点的融合,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推广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除课堂讲授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以播放微课教学视频、国家政策导向新闻或纪录片等进行现场教学,并且阶段性地邀请从事国际贸易的优秀企业代表,或从事国际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著名学者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与前沿讲座,丰富课外教学生活,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一体,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3.完善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深入利用管理学的“扎根理论”,将涉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予以整理,做出适合本校国贸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本校对学生和教师的调研问卷寻找整理思路,将通识教育的质量优劣进行量化评价。第一,在学生群体的大量问卷调查研究基础上,增加老师和校方的访谈样本,在评价中尽量以第一手资料为主。第二,初步建立两层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建立在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二级指标分别在学校和学生层面分别建立细分指标。例如,在学校层面,建立通识选修课跨校选课平台指标、增加通识必修课的自有学分指标,设立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指标,建立完善的教育课程质量反馈机制指标,设立校外评价机构指标,对开展课程的教师情况开展年度分级评定等多项指标。在学生层面,设计学生评教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例如,设立任课教师考核成绩指标,学生回答问题等日常表现指标,学生对课程质量评价指标,学生写作技能提升指标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是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并提出的,着重强调完善“学校、研究机构、企业、行业、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这就要求学校积极支持与“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学校要重视教育评价的反馈功能,以评促改,要加强本科课程建设委员会的完善,积极开展对全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规划工作,指导教学课程质量评估,审议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调整等。endprint
4.培养完善多元化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针对通识课程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满意度差这一问题,除了学校方面加强课程管理和考核外,还可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由名师和资深教授带头讲授,让一流的教师担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讲授,从而保证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此外,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投入,积极申请出国进修深造,要(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92页)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多元化的主张。教师也要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申请前沿热点问题等相关研究课题,在有一定研究经费作保证的前提下,组织教学科研团队合力出版一批高质量的通识课程教材,给予优秀的通识课程教师特别的教学奖励。例如,一些国贸专业教师可以将自己在读书期间所学到的photoshop或计量软件等教给本专业或非专业学生,让学生可以将软件应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或研究生再深造中深刻体会并应用,通过专业教师的通识教育课程讲述,让学生在系统性的实证数据的理论运用上,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分析方法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曾婷.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60-62.
[2]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5.
[3] 陈晓红.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与一致性:美国的经验[J].复旦教育论坛,2007(5):30-33.
[4] 方华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相互促进[J].复旦教育论坛,2016(4):5-11.
[5] 江田祥.达特茅斯学院通识教育与历史学专业教育实践[J].教育评论,2016(1):152-155.
[6] 乐毅.影响通识教育实施的专业教育因素分析[J].江苏高教,2007(2):70-72.
[7] 马凤岐.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途径[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2):1-5.
[8] 辛均庚.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缺失与路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4(8):7-11.
[9] 徐晓燕,何应森.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研究——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5):11-13.
[10] 张帅,闫志利.中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通识教育比较及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6(17):41-42.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與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作者简介:田珍(1984—),女,山西大同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责编:若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