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

2017-10-30 21:47李海辰
经济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现代意义发展历程马克思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从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到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梳理和论证,阐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对现代的意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主体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为践行群众路线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 人民主体思想 发展历程 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037-03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一个重大内容之一,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里,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以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为主线,去梳理其发展历程,去探索其内容的扩充和丰富。作为马克思追求的最高目标的基石,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无疑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一、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阶段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阶段主要指马克思的青年时期和在《莱茵报》的时期。从毕业论文的选择到社会上的深入实践,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也逐步确立了起来。

(一)马克思的青年时期

第一阶段主要指马克思的中学和大学在校学习期间,尤其是指在马克思开始系统的去接受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写作的完成阶段。

马克思出生在莱茵省一个文明、富有的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律师。从小在接受着长辈们自由、民主、进步思想熏陶下的马克思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中学时期,在他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已经显露出了颇为成熟的想法,“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1}当时的马克思已经树立了追求人类幸福的远大理想,虽然那时马克思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处于一个模糊的没有成型的状态,但是他内心深处已经种下了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种子,为日后的人民是社会真正的主体埋下了伏笔。可谓是他形成群众史观的最初步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参加博士俱乐部活动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但与黑格尔不同的是,马克思当时的唯心主义已然不是黑格尔所谓的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而是重点突出了鲍威尔等人主张的“自我意识”的某些成分。这种分歧也是马克思决定把《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作為博士论文选题的重要原因。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详细阐述证明了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区别,突出表明了伊壁鸠鲁对于原子自动偏斜说的意义,实际上是从中挖掘出了人的自由,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的能动作用。间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即人民才是真正的能动主体。总之,博士论文中的众多重要论断为现实中的人寻找真正的自由提供了有价值的哲学论断。

(二)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担任编辑一职在《莱茵报》。这是马克思真正意义上参与实践深入社会的时期。在当时,社会最大的矛盾是普鲁士政府与广大被剥削压迫的民主主义者之间的矛盾。马克思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在担任编辑期间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来捍卫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这已经表明马克思的立足点和价值观已经完全倾向于被压榨的贫苦阶级中去了,而且已经指出了劳动人民养活贵族的种种论断,这恰恰是人民群众是真正的物质财富创造者的萌芽思想。《莱茵报》时期的经历标志着马克思开始从象牙塔的纯粹思辨,慢慢转向寻找社会背后的经济、物质利益的深层次根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马克思虽然并没有系统提出人民主体的理论,但是人民主体的思想却以各种形式存在于《莱茵报》中。这标志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

二、人民主体思想的初步形成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神圣家族》的发表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段期间,马克思逐步把人民群众在历史作用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人民主体思想也不断的形成和发展。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和人民主权

马克思通过对主权、权利、立法和自由的主体来指明无论国家制度还是各项法律,都是由人民自己规定的。民主制度才是真正的自由制度,从而唤醒人民的主体性意识,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做到真正的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关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虽然马克思仍受黑格尔理性世界观影响,但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强烈批判,他已经转向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支持。马克思认为人的最高本质其实就是人本身,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创造和改变历史的。马克思同时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谬论,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论证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把物质意识进行了重新的梳理,重新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性的国家观。马克思虽然仍没有明确提到“人民主体”这一概念,但是他第一次正面论述了其民主思想。

(二)《德法年鉴》:理论斗争必须和群众的实际斗争相结合

马克思在离开了《莱茵报》之后,创办了《德法年鉴》。马克思说无论什么也无法阻止我们把批判和政治批判的结合,和群众政治立场的结合。“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2}是《德法年鉴》的创刊方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对斗争愿望作出自我阐明的重要体现。在《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就是实现人民现实幸福的真谛。”{3}马克思首次使用了“人民”这一概念,这里的人民是指被宗教所统治的对象,虽然它没有被赋予阶级这一内涵,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彻底批判,马克思已经用人民的“真正幸福”向“虚假幸福”宣战。马克思第一次使用人民这一概念,在宗教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彻底的分裂,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去统治现实的人。endprint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异化和异化劳动

《德法年鉴》停刊以后,马克思开始了从哲学转向了对经济学的研究,并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书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劳动异化的问题。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是指人作为生产活动实践的本质属性,是起决定作用的一支力量,马克思从劳动的本质角度来阐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用异化劳动的概念来表达他认为的私有制是反人道主义性质的思想。私有财产是私有制的产物,是异化劳动创造了私有财产。唯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该有的摒弃,就可以实现劳动者作为主体的地位,从而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在这里马克思的历史主体思想已经很明显地表露在手稿中,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体。

(四)《神圣家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神圣家族》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批判,并同以鲍威尔为首的唯心主义彻底划清楚了界限,马克思也在此彻底清算了自己在哲学上的信仰,重新阐述了自己新的价值观。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说“离开了这个基础是不能够理解现实的历史,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马克思此处特别强调在历史进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物质生产而不是自我意识,是唯物主义而不是再是唯心主义。在這里,马克思把人民群众在历史作用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并且进一步强调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工人阶级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三、人民主体思想走向成熟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人民主体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阶段。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主体观,明确了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消灭资产阶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阶段,人民主体思想走向了成熟。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科学的实践主体观

马克思从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为出发点,阐明了实践主体观。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正是通过实践创造了生活所必须的物质生产资料,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在这里,拥有实践力量的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只有通过实践通过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成为真正的主体。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并且以实践观作为真正基础,从而进一步的阐述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自主活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前提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的人。”{5}即人是自由的,是不受任何束缚和被支配的状况下自主进行活动的人。“这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所参与的活动和各种物质生活的基础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一些纯粹的经验来确认。”{6}“若描绘出了这个能动性的过程,历史也就不是经验论者所认为的抽象的摸样,也不是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自主想象中的活动。”{7}人是物质的,是历史的,是自由的,人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三)《共产党宣言》:人民是社会的真正主体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阐述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消灭资产阶级,只有进行共产主义革命才能够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彻底地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旧式分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发挥人民主体的真正力量,为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无产阶级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正如《共产党宣言》中的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集中凝炼。

四、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和运用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和运用集中体现在《法兰西内战》和《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亲自指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提出实现真正的人民主体,唯有通过无产阶级的专政。这些论述和实践丰富了他的人民主体思想。

(一)《法兰西内战》: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主体思想

1871年3月18日,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建立了工人政权。从那时起,无产阶级登上了社会的政治舞台,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状况。因此马克思当即总结了其经验教训,写下充满着实践性特征的《法兰西内战》,揭露出普法战争的性质和影响。马克思在其中阐明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思想。他认为,革命胜利与否都会对历史的发展产生进步的意义,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是通过暴力武装革命从而取得了这场政权的胜利,这是史无前例的一场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证明了无产阶级必然胜利。除此之外,马克思还阐明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以及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突破性思想。无产阶级新生政权建立了起来是在巴黎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这一国家机器后,这个新生政权是由人民来当家做主,实行的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在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深刻总结,丰富了无产阶级在社会实践中的人民主体的思想。

(二)《哥达纲领批判》:国家过渡的形式是人民为主体,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针对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哥达纲领,马克思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阐明了人民主体的实现是一个阶段性和长期性并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了实现人民主体的国家过渡形式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实现真正的人民主体,唯有通过无产阶级的专政。马克思还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采取“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方式。人民群众从事劳动的手段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来进行劳动,伴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会转到第二阶段,即按需分配。到了第二阶段,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而言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endprint

五、人民主体思想的现代意义

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核心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将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不懈追求。

(一)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战略方针

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同志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认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8}毛泽东同志对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正确认识和继承发展,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取得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巨大胜利,继而展开了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强调:“调动了基层和人民的积极性,四个现代化才真正有希望。”{9}在邓小平同志眼里,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全体动员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基石。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民主体观。他认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能使我们党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刻蕴含了人民主体的思想,表明了人民是国家主人公的主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指出:“要想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10}只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才是党建设各项目标和任务的根本保障。

(二)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了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最根本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显著性标志,也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决定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11}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危险之处就在于是否脱离了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一性,坚持走群众路线,听群众声音,为群众办实事。这些群众路线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都与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够丢下的传家宝。坚持“三严三实”,以优良作风推动改革发展,牢记“两个务必”,在勇于创新中做好群众工作,以党风来治民风,保持党的纯洁性从而保证人民的利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我们要走符合我们本国国情的道路。坚持四个自信,即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正是由于这样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彰显了它的人民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会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四个自信,坚持不动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只有坚持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团结一心,才能够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能通过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2}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出了中国梦蕴含的人民主体的本质属性,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动力之源泉和价值追求。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将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不懈追求,谱写人民主体内涵的新篇章。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526页。

{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10}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6-30.

{1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7-29.

{1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3-17.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1)

[作者简介:李海辰(1994—),女,山西省晋城市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责编:若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意义发展历程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关于女性主义的剖析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