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员之死

2017-10-30 18:18朱仲南
南风窗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专才程序员契诃夫

朱仲南

前不久,一个年轻的程序员以特殊的方式辞世了,千千万万的人大致都知道了程序员事件的始末,不必赘述。

写下这个题目,担心会影响到以后法律程序的执行和判定,笔者参考了著名俄国作家契诃夫设计标题的手法,借用他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的思路,变成这篇文章的标题:一个程序员之死。

一个技术良好、聪明的程序员,为什么战胜不了困扰,为什么那么地不可思议,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很有前途的一生?这个问题是许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于是愤怒地把同情的火焰对准了他的前妻。

其实,这个聪明的程序员,之所以做出这个无法挽回的决定,是基本符合他的生存“逻辑”的。

程序员设计APP提供人们使用,这个APP,要尽可能让人们可以较轻松地进入你想要需求的界面,然后去运用。如果设计得不好,程序混乱,使用者不得要领,那么乱按只能到达更乱的地方,乱成一团麻。

但有一件事是许许多多的人都忽视的,人的一生,其实同样存在“APP”设定,这就是人生的程序规则,也可以叫人生的规律。这个人生的程序错了,歪了,你的“APP”是无法进入一个理想的界面,你会生活得很压抑,很郁闷,很痛苦的。

这就像契诃夫所写的《小公务员之死》里面的小公务员和那个将军,历史的变化一下子把他们变成“两个世界”的人,他们又领悟不到各自的需求,各自的表达方式,更不懂揣摩对方,适应对方,以便更好地和谐相处,就产生了将军莫名其妙地跺脚发怒和小公务员的死。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呢,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育人先育德呢,为什么我们强调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呢,因为这是千百年来教训和经验凝结成的不变的“理”。违反这个最大的理,个人可能在某个局部、某个空间可能会有突出表现,但一旦融入社会,一旦与人接触,一旦有了交往,一旦进入了大系统,一切会慢慢地不协调,不相融,便导致无法正常运转。

这位程序员,他走的道路又一次重复了这个“理”的准确性。程序员以为钱可通神,以为好车名牌包包可以换来美人归,你对中国文化中的“贫而无谄,富而不骄”毫无感觉,对“同甘共苦”没有理解执行,见了“可同甘不能共苦”的人毫不察觉,对“同床异梦”不去分析能否相濡以沫,随波逐流,水已覆舟。

想起马云先生前一阵子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人不懂人文理念的重要,不懂琴棋书画,若干年后会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少喷子又去喷马云,说马云用封建思想去侵蚀人。但,马云先生却道出了一个理,这就是人不能像机器人那样活着,不能那样地刻板,只懂得自己的操作和别人安置的程序去生活,人应拥抱社会,适应社会,要有人文理念,不是机械理念,琴要有知音,棋要有对手,书要化成知行合一,画要有时代感,要表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这,又有什么错呢?我们的这个程序员,要是真懂这些话的内涵,懂里边的哲理,又怎么会走入这条择偶的路子呢?

专才已逝,令人唏嘘再三,我们不可能不要“专才”,但我们要在育人中更注重人本的基础设计,要育人为先,才可以茁壮成长。近日读到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的一句话,他说他要努力把学校办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听罢这话,深深感动。多年不见颖民了,又想起过去骑辆自行车去华附和他聊天,争论,探讨教育问题,对他退休后又重新执教十分钦佩,因为他长期的思路是—德才兼备,学以致用,面对太阳,不忘大海,踏实做人做事。

文章表面上是写程序员的,是有感而发,真实目的却在于与许许多多的专才们—理工男,文科男,“学霸”们一块谈心,希望大家的目光不要盯著谁负谁心,谁诈谁财,谁掠谁命的“点”上,把目光放长远一点,看大局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放近一点认识融入周边的人,再近一点审视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猜你喜欢
专才程序员契诃夫
为了让妈妈看懂地图,一位“野生程序员”做了个小程序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程序员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程序员之子
科技型企业专才和通才、交互记忆系统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
加班
如何驾驭“不服管的专才”
400万华侨华人“专才”分布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