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禄
对中国美术史而言,人物肖像画时常被山水花卉湮没于沧桑岁月之中,但经过惊涛拍岸的淘洗,一部分能够映射时代光华的肖像画通过代代相传,其文化价值得以不断闪现并叠加,不仅成为后来者瞻仰前贤的依据,更成为一种鲜明的历史图景,照亮许多人的心灵和前方的道路。不过就近世以来的画家而言,要画好肖像画又谈何容易,即使在照相术发明以后,一直到今天“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关于一张人像的所有物理数据,而要以中国画的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命运以及他与时代的关系,不是一件谁都能完成的任务,更不是谁画了以后都能留得下来的。
因此,许多画家都在聪明地回避人物肖像画,这似乎是一个可能吞噬巨大能量的黑洞。但也偏偏有人表现出这样的文化自觉,比如邓明。
2017年上海市重点图书、美术史学者邓明的新作《守望丹青——从沈周到黄胄,笔墨肖像一百人》(上海辞书出版社),就给出了掷地有声的说法。
日前在辞书出版社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文化界和美术界人士一致认为:邓明这项“一个人的文化工程”,是为五百年来在中国美术史上卓有建树的一百位美术大家画像,留下他们的真切神态,也传下他们的迷人笔墨。其成果不仅将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晚明以来中国书画史代表人物的群像画卷,同时也将让我们得到这五百年书画技法发展史的一个特殊文本。同时,由于所选书画大家在书画史上的不同地位,这些造像又可以从一个侧面向读者展示邓明心里有谱的一个“另类的”绘画史——肖像美术史。
邓明长期从事美术出版工作,对美术史和书画技法造诣颇深,是资深的出版人。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上海画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同时邓明也是卓有建树的画家、书法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为百名书画大家造像,是他多年潜心美术史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坊间流行的古人造像往往出自主观臆断而不符史实,央视百家讲坛开播之初,一些人物配图也不准确,萌发了我做这件事情的想法。”邓明如此解释自己造像的初衷。
这项工程从创意到达成,几乎就是一场没有竞争对手、也没有弯道可寻的艺术马拉松,邓明一个人与时间赛跑,持续了整整七年,最终他把时间甩在身后,笑着抵达终点。
邓明主张“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也就是用当事人的书画风格塑造当事人肖像,以求更加丰满传神。全書图像和文字内容按人物进行编排,内容主要包括人物造像、题画诗、评传以及一张小尺寸的传主即当事人作品局部作为插图,以示造像笔墨由来之依据。
辞书出版社责任编辑朱志凌说:邓明画的这批人物肖像其实始于1993年他创作的黄宾虹肖像,这幅作品当时问世后就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基本确定了邓明这项工程的基调与风格。但沉寂了多时,直到邓明真正获得了相对宽裕的“时间自由”,才将这个主题明确下来,着手创作。据他本人回忆,因为他是着重于写意而非写实,在创作之前还参阅了大量的资料,有时候实在找不到确切的本人肖像线索,就只能在他的人物画中寻找蛛丝马迹。开笔以后,有些人物犹如神助,一次性成功,有些人物则画十几遍都不能令他满意,有个别人物虽然身处近现代,比如林风眠,也有照片可资参考,但直到画了数十遍后方告神形兼备,体现出当事人个性特强的笔墨。
获得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的《守望丹青》一书,反诘时下风行的主观臆造,最大可能地还原历史人物的“写真”,可说是当代画家对中国美术的一个贡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