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卫生规划既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努力推进的实践问题。实施卫生计生规划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政府卫生计生行政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卫生计生规划存在着哪些问题?又面临着何种机遇?
纵观我国几十年来的卫生计生规划,相关基础理论及方法研究不充分,主要借鉴国外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展开实证研究,对于卫生计生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理论及方法层面极度缺失,目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规定层面,集中在所要编制的规划类型和具体内容等方面从规划的制定,这导致在卫生计生规划的实施以及监督和评价上均存在许多问题,导致规划效果不佳。
第一,规划制定的技术性缺陷。由于区域卫生规划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缺乏专业的规划人才对资源调整和优先卫生问题的确定,这也导致多数区域卫生规划涉及的面广、规模庞大的理想方案,但缺乏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和措施,更缺乏经费和政策保障,使得可操作性差。
第二,政府对卫生计生规划认识不足、思想转变不够,领导力不强。区域政府对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区域卫生规划执行情况的管理,缺乏推动实施的配套政策和对实施的监督与评价,更缺乏规划未能落实和执行的问责机制。
第三,规划实施的体制环境不利。我国现行卫生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以多部门办医、分级管理为主要特征。在区域内机构重叠设置、服务交叉的问题日益凸显,体制障碍既是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又是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难点,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尤为突出。
第四,没有配套的措施引导规划中的配置,无法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滞后的情况下,政府缺乏高效的引导政策与手段,卫生资源配置的盲目性依旧很大,浪费与不足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
第五,缺乏有效监督和效果评价。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尚未建立起监督评价体系,缺乏内部、外部的监督、效果评价和应有的激励机制,容易造成实施工作流于形式。
为指导各地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提出全国2020年卫生资源总量标准,首次对我国医疗机构发展床位规模提出了量化指标,明确了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数量和规模,强调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区域卫生规划带来新的机遇。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我国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结构的工作刚刚起步,计划生育工作将顺应时势的要求,抓住机构合并和新生育政策的历史机遇,完成计划生育向生殖健康服务的转型,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广大育龄夫妇实行家庭计划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的颁布及医改、生育等政策的出台,为卫生计生规划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卫生计生规划要立足当前改革需要和着力发展增量,着力解决深化医改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解决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问题,体现国家对公民健康权、生育权的尊重和维护,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同时瞄准人民群众长远的健康计生需求,统筹谋划,协调均衡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