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叙事 何以中国?

2017-10-29 18:53荆棘
齐鲁周刊 2017年41期
关键词:总书记文化

荆棘

人类文明史上,可能再没有哪个国家像近代的中国一样,经历如此巨大的心灵冲击与精神变革;也再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在不断的挫折和磨砺中,锻造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图景。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沟通心灵最好的桥梁。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就要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也正以“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担当起了时代使命和国家话语。

文化自信与大国话语

从黄炎培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梁启超的“竟无第二之郑和”到李约瑟的“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三君子之问曾凸显了几代人的民族焦虑。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 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万紫千红 。自近代以来,中国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文化焦虑”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国蒙羞,生灵涂炭;国将不国,文化安在?

然而,中国人一直没有停止过追求民族复兴、追求文化强国的梦想。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文代会、作代会上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嘱托,吹响了文艺界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和底蕴、以伟大灵魂和作品攀登文艺高峰的进军号角。

今年,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战狼Ⅱ》《建军大业》等一大批优秀军旅题材优秀影视作品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上映16天票房突破40亿”,《战狼Ⅱ》之所以能用爱国主义情怀打动人心,刷新华语电影纪录,正是因为它积极响应了习总书记的嘱托,“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而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担当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推动中国电影市场步入新的“黄金十年”。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493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速达到24%。

从目前的国产影片来看,已经衍生出不少经典的IP,比如《西游》《盗墓笔记》《鬼吹灯》系列。除了延续IP效应外,张艺谋的《长城》可以说是在中国电影史上进行了一场技术革命。

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山东作家为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穿越战争硝烟,凸显了沂蒙儿女“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意识;张炜的《你在高原》气势磅礴,在时代转型中探寻着民族的精神高原;莫言的《红高粱》所写余占鳌带领众乡亲与入侵的日军血战到底、抵死相拼的墨水河大桥伏击战,是中国农民伟大抗战的英雄赞歌;《檀香刑》歌颂二十世纪初年的抗德英雄孙丙,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样的顽强抗争、不懈追求,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列强鲸吞、内乱频仍的危局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浴火重生,再度崛起。像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联、作协双代会上强调指出的那样,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走出历史低谷,再造辉煌的精神支柱。

五年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等文化遗产相继成功申遗,中国世界遗产数增至52个,位居世界第二。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了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沟通心灵最好的桥梁。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就要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

梳理五年来习总书记有关“文化”的重要讲话,“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他反复强调的重要话题。而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场合,他也以生动的语言、智慧的表达、国际的视角,带头讲好中国故事,亮出中国“文化名片”,在世界上掀起了强劲的“中国风”。

用文化搭建国际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成为了如今中国做大“朋友圈”的高招。2014年9月24日,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當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2015年7月,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参加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要体现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近年来,中国文化带着自信,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魅力。

曹文轩、刘慈欣等一批作家频频斩获国际文学大奖;《故宫》《舌尖上的中国》《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一批充分展现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影视作品,渐渐在对外传播中崭露头角。《我们诞生在中国》《长城》等一批中外合拍电影,也借水行船,带着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迈向国际市场。

从2014年APEC峰会到2016年G20峰会,再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一次次主场外交重大活动中,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惊艳世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总书记文化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三任总书记哀悼105岁老红军
总书记的告诚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