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洪+方春华+吴卫国
摘要 [目的]设计一种能最大限度降低劳作强度和提高准确性的监测装置。[方法]将稻飞虱调查工具设计为能容纳稻株的筒管状罩体,利用负压将虫体吹至或吸入虫体接收器内。[结果]该设计能将稻飞虱虫体吹至或吸入虫体接收器内。[结论] 筒管状罩体容纳稻株设计能在稻飞虱调查中发挥作用,对稻飞虱调查准确。
关键词 稻飞虱;调查工具,筒管状罩体;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7-0135-02
稻飞虱是我国水稻最主要的害虫,尤其是褐飞虱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严重,是水稻生产重要的障碍因子之一。稻飞虱发生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暴发性等特点,其有效防控的前提是准确预报,而准确预报的前提则是系统观测和田间调查。传统稻飞虱田间调查方法一般是采用盘拍法,即调查人员弯腰俯身,用一只手将瓷盘轻轻地插入稻丛基部,另一只手快速拍动稻株3次,驱虫落盘,快速端盘记载盘内稻飞虱的种类、虫态和数量。该方法要求调查人员弯腰俯身和手工击打稻丛,劳作强度大,同时水稻生长中后期锋利的稻叶经常伤及调查人员未经保护的手部和脸部;另外,该方法准确性不高,手工击打人为因素很大,调查人员常用力不均匀;同时在把瓷盘从基部快速端起过程中,一些虫体会蹦走、飞走,特别是预测预报的关键数据——成虫;此外,水稻生长期间,特别是水稻生长前期,田间稻飞虱通常是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三虱”混发,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混合交替,要达到正确辨识3种稻飞虱,尤其是低龄若虫,技术要求较高[1],一般需要借助放大镜,而一手端盘,一手拿放大镜,在高温工作条件下,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生产上需要一种能最大限度降低劳作强度和提高调查准确性的监测装置。
1 调查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1.1 结构
1.1.1 结构1。将稻飞虱调查装置设计为能容纳稻株的筒管状罩体,所述罩体(10)由2个半管或筒体单元(10A、10B)围合构成,罩体的内腔与进风管(20)、负压装置(30)连通,罩体上设置有排风孔(11),罩体的一端有开口供稻株茎秆通过,所述的罩体内壁处设有粘虫纸(图1)。
1.1.2 结构2。将稻飞虱调查装置设计为能容纳稻株的筒管状罩体,所述罩体(10)由2个半管或筒体单元(10A、10B)围合构成,罩体(10)与负压装置(30)通过抽风管(20)连通,抽风管(20)的管体上连接有虫体收集盒(50)(图2)。
1.2 工作原理
結构1采用吹风方式将虫体吹附于粘虫纸中;结构2 采用抽风方式将虫体吸入虫体收集盒。
2 操作方法
2.1 结构1
技术人员在田间统计稻飞虱害虫时,首先利用所述的罩体将整棵稻株包裹在其腔体内,使其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然后开启鼓风装置,风由进风管进入罩体腔内,在风力作用下,罩体内稻株上的稻飞虱就会四处飞窜,当虫体窜到粘虫纸时就会被吸附粘住,调查人员直接打开罩体即可对粘虫纸上的虫体进行统计。
2.2 结构2
技术人员在田间调查稻飞虱害虫时,首先利用所述的罩体将整棵稻株包裹在其腔体内,使其处于封闭状态,然后开启与抽风管相通的负压装置,负压装置会产生极强的吸力,在吸力作用下,罩体内空气高速排出,致使罩体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在压差作用下,罩体内稻株上的虫体将随空气一起被吸入抽风管,虫体被吸尽以后,负压装置停止运行,技术人员针对抽出的虫体进行数据统计。
3 农业生产实践
黄山市徽州区植保站于2016年6—8月利用上述调查工具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不同调查工具、不同调查时期对稻飞虱的调查效果。试验结果(表1)表明,结构1稻飞虱取样数量最多(393头),比传统盘拍法高13.26%;结构2次之(382头),比传统盘拍法高出10.09%。二者均表现出省力、高效的优点。
4 结论
针对稻飞虱田间传统取样法人工操作劳作强度大、准确度低等技术难题[2-3],笔者创新思维模式,改传统人工盘拍为现代机械作业,设计封闭的筒管状罩体包容稻株,借助吹风、负压电力装置收集稻飞虱,提高稻飞虱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大大降低了劳作强度。该罩体设计简单,对稻飞虱调查准确,可作为稻飞虱的调查取样工具,用于开展田间稻飞虱的调查工作[4],对今后稻飞虱防治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5 参考文献
[1] 方春华,刁永刚,吴卫国,等.皖南稻区褐飞虱怀卵雌成虫数量和前期防控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6,42(1):159-164.
[2] 周小武,齐国君.2007—2012年佛冈县稻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16,38(4):779-785.
[3] 肖晶晶,金志凤,徐红星,等.水稻稻飞虱迁飞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8):147-152.
[4] 刘恩龙,陶玫,李强.不同种植环境稻田稻飞虱种群动态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27(5):65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