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禺北百年押

2017-10-28 10:05刘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0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当铺广州

刘艳

【摘 要】平和大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始建于1917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目前广东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当铺旧址。本文通过初探平和大押,旨在挖掘当铺史和白云区地方史。

【关键词】平和大押 当铺 建筑风格 广州

平和大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均和墟,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目前广东省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间当铺旧址。平和大押原名“平和押”,因其规模较大,人们常称之为“平和大押”。

一、悠久的发展历史

广州是中国的重要商埠之一,清代中叶到1927年是广州旧式典当业发展的黄金鼎盛时期。[1]每年各店获利丰厚,生意稳定,当铺越开越多,差不多隔几条街便有一家当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押店四百多间。[2]民间有“当铺多过米铺”“第一行(洋行),第二当”之说。

1915年7月,广东遭遇了两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因该年为农历乙卯年,所以史称“乙卯年大水”。洪水冲毁了大朗附近的桥头市,在周边乡民的迫切盼望下,当地知名人士黄润和、黎络宗、袁梓文、黄以材等人牵头联系石马、大朗、亭岗、龙湖、滘心、清湖等六个乡的乡绅,共同洽商选址建墟事宜,并专门聘请了一位上海设计师主持规划设计。

均和墟坐东朝西,位于白云区均禾街的石马、平沙、清湖、萝岗四个村的中心位置,西临均和涌,南靠望石路,均可通广州城,交通十分便利。整个墟市为梳式布局,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特色,绝大部分临街商铺均为东西向、带骑楼的二层建筑,首层前店后仓,二层为居室。街道宽阔笔直,纵横有序。南北走向的主街有三条,东西走向的横街有五条,每八间商铺之间便有一横街。每逢农历一、四、七、九日墟期,人潮如涌,三鸟、山货、咸杂、蔬菜等摊档成行成市。每到收成季节,大量的白榄、马蹄、花生、生姜等产品在此交易,并从水路销往省城、香港、东南亚等地。遇生姜上市的旺季,每天仅生姜的交易量就可达5万千克之多。[3]水路是当时连接均和墟与省城贸易的主要交通要道,每逢墟日,码头云集大小船数十艘,当地人称之为“街船”。当时临近均和墟的均和涌有三个码头,其中南边的码头最大。为维护治安,管理墟市和周边十三个乡(即石马、清湖、萝岗、长湴、新村、大栏摊、鸦岗、唐阁、龙湖、滘心、大朗、夏茅),附近乡绅、村民在墟市东面设立了均和公所。日益繁荣兴盛的均和墟,人员往来密集,互通有无,秩序井然,为以财物作为质押有偿有期借贷融资的金融机构——平和大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生条件。从平和大押大门门额《和合生财》壁画的落款“民国六年丁巳秋”可知,平和大押建于民国六年(1917)。据说当时是由袁梓文等股东筹资兴建,耗费白银3万两,使用青砖18万块,被誉为“广州最豪华的当铺”。

1938年10月,江高镇高塘墟被侵华日军烧毁后,四乡农民、商贩纷纷转向均和墟,不少商人也陆续转移到均和墟设店开厂。1938—1945年,均和墟进入鼎盛时期。墟内经营场地划分有序,北面有若干个村坊,分别经营耕牛、牲猪、家禽等;西面临涌的地方主要是赌馆、烟馆、医馆、教堂等。墟内有规模较大的“恒栈”“权记”“福群”“志记”四大酱园,“大有年”“福来”等四间碾米厂,“天安”“发记”“祥利”等榨油厂和“如心”“统一”“发达”三大茶楼。[4]均和墟的鼎盛亦带来了平和大押的生意兴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高塘墟得以重建,嘉禾、龙归、新市等墟市也逐渐复苏,原聚均和墟的人员大量分流,令均和墟风光日渐式微,大押的生意亦日益惨淡。

解放前夕,平和大押的老板和均和墟的筹建人纷纷逃往香港。1950年,平和大押旧址作为私有财产被政府没收,用作粮仓。1953年,鉴于其坚固且较为宽阔的建筑特点而开始长期作为当地粮油购销站使用。现今铺面墙上仍保留着红色标语——“毛主席万岁”“突出政治,以政治统帅一切”“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找先进,赶先进”。随着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平和大押亦逐渐被废弃空置,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2003年,它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是目前广东省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当铺旧址。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

平和大押位于均和墟南面,坐东朝西,面阔24.72米,纵深40.59米,由前厅、库楼、南北侧院和东面后院组成,东、南、北院砌有3米高青砖围墙与外界隔离,北院建有一座六角形凉亭,总占地面积1003.38平方米。[5]

根据抵押期限长短,典当业分为当、按、押三类,它们悬挂不同形状的木招牌并在上面分别写“当”“按”“押”大字加以区分,当的招牌呈圆形,按的招牌呈葫芦形,押的招牌呈长方形,使人一目了然。[6]因为平和大押属于押,所以其招牌呈长方形,红底黑字的招牌悬挂在库楼上,十分显眼。

前厅为三间两进祠堂式建筑布局,分为营业铺面和中堂,面阔三间13.98米,进深三间17.95米,建筑占地面积250.94平方米。大门凹门斗,花岗岩门套,外装趟栊门,内安两扇坤甸木门。明间为营业柜台位置,柜台约一人高。柜台左侧设铁闸,铁闸经常关闭,以防盗贼。营业铺面共有三个天井,室内光线较为充足。铺面左侧挖有一口水井,深4.85米。两次间下层为会客厅,这是当铺老板与重要客户洽谈事务的场所。上层则为木料搭建的老板和账房先生的工作室兼休息室,左右对称,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特点。

前厅与库楼相隔3.6米,以吊桥相通,原为伸缩性木板吊桥,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后作粮站时,为方便运输粮食而改为水泥天桥。库楼采用碉楼式建筑风格,面阔三间13.98米,进深三间14.75米,高26.26米,建筑面积约206平方米。首层墙体厚1米,外层砌青砖,内层用灰沙筑土墙,二层以上缩为60厘米。首层比二层多出的40 厘米墙体内部为空心,里面装满了流沙,在敌人挖墙而入时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库楼入口不远处设有地窖,深3.15米,面积约25平方米,主要用于存放金银珠宝等贵重当物。库楼内左侧挖有一口水井,深6.84米。库楼里砌有4根边长为1米的方形砖柱直通顶层,支撑着整个库楼顶部的重量。2003年,库楼只剩下顶层楼板,其余在“大跃进”时期被拆毁。后经修缮,整个库楼现分隔成七层。据了解,原库楼除一层的地窖外,其他楼层皆用上等木材铺设而成,以木扶梯相通,主要用来放置当物。当物大多用铁钩悬挂着,以防潮和防虫、鼠、蚁。为了提吊较大型重物,库楼安装了简易滑轮装置。最顶楼用木材支撑,地面上铺着大阶砖。顶楼上还建有一个体积约2立方米、储水量约1.2吨的水池,用于饮用和消防。[7]

库楼原为平顶,为了加强顶层的防水功能,后加盖了四坡顶瓦面,瓦面离顶层最高处为6米,兼瞭望射击之用。据说,大押建成后,老板发出告示:谁能徒手爬上平和大押,重重有赏。当时在均和墟发达茶楼打工的一名伙计前去尝试,果真徒手顺着两墙夹角爬上了平和大押。因此,为了增强大押的防御性,老板便在四个墙角建了四个外凸圆柱形瞭望塔。瞭望塔面向三个方向各开出一个内宽外窄的长形窗口,上方还有一个270度观察台,这是目前广东发现的唯一有独特角位结构的瞭望口。在四坡顶瓦面遮挡下的天台“口”字形女儿墙顶,搁置着99块百斤重的不规则大青石。当敌人靠近库楼时,可推下大青石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外墙皆用大块青砖砌成,建筑十分堅固,四周墙壁共开有106个内宽外窄的直行小孔(俗称枪眼),既有利于通风,又便于射击,远看形似炮楼。[8]据说当年日军侵略广州时,整整花了三天才攻下主楼。即使到了今天,它在周边的建筑群中依然有鹤立鸡群之势。

三、结语

百年来,平和大押在历史长河中浮浮沉沉,见证了均和墟的兴衰更替,目睹了白云区的发展历程。2008年12月,平和大押旧址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白云区委、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其修缮保护,并加以活化利用。2012年6月,平和大押旧址辟为白云区民俗文化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每年接待1万多名游客。2017年,平和大押旧址入选“2016年度白云区十大文物建筑”。

随着活化利用和宣传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平和大押旧址越来越被众人所知。平和大押历经百年沧桑,如今仍巍然耸立,其不仅仅是一个地标性建筑,而且可谓是均和墟乃至白云区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广东文史资料精编:第3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2][6]曲彦斌.中国典当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3][4]广州市白云区新市镇人民政府.广州市白云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白云区新市镇志[M].广州:[出版者不详],2002.

[5][7][8]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广州市白云区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白云区卷[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当铺广州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中西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差异与交融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北魏和盛唐中原地区佛塔建筑风格的异同
为什么把受欺骗叫“上当”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州车展展位图